模型四:卡諾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KANO模型是用于衡量某個事物如何影響被測試群體行為的一種工具,其本質是交叉分析—通過客戶對正向問題和反向問題的不同反饋進行交叉分析,來確定該事物大概率屬于哪一類別,進而提出應對策略。
卡諾模型為不同的特性分成五個類別:
1、魅力特性:如果產品沒有此特性,用戶并不關心;而產品擁有此特性時,用戶會非常滿意。
2、期望特性:如果產品的此特性做得越多,用戶會越滿意;而做得越少則越不滿意。
3、必備特性:如果此特性做得很好,用戶并不會有什么感覺;但沒有此特性用戶會非常不滿意。
4、無差異特性:此特性不管做多做少,用戶都不會在意。
5、反向特性:如果產品中有此特性,用戶會不滿意,做得越多越不滿意。
模型五: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邁克爾·波特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他認為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物種力量,這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以及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決策。從一定意義上說隸屬于外部環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觀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競爭戰略分析,是用來確定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和行業可能達到的資本回報率。通過它可以讓你預計自身的投資期望,同時找到自身的戰略方向。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中的“五力”指的是?
1、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供方主要通過其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供方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所提供給買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當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價值構成了買主產品總成本的較大比例,供方對于買主的潛在討價還價力量就大大增強。
2、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
3、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將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
4、替代品的威脅
兩個處于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于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
5、同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
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現象,而這些沖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
模型六:SCQA結構化表達
SCQA模型是一個“結構化表達”工具,是麥肯錫咨詢顧問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即“情境、沖突、問題、答案。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實引入。
C(Complication)沖突——實際情況往往和我們的要求有沖突。
Q(Question)疑問——怎么辦?
A(Answer)回答——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根據你的時間或版面安排,你可以利用一個完整的SCQA方式,也可以恰當使用?標準簡短式SCA(情境-沖突-答案)、?開門見山式ASC(答案-情境-沖突)、?吸引眼球式CSA(沖突-情境-答案)、?問題懸疑式ASCA(問題-情境-沖突-答案)等。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