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樸超市生鮮前置倉2020年營收已接近百億元,相比較2019年營收40多億元來看,樸樸超市同比增長接近150%。據悉,樸樸超市目前已經實現盈利,月均營收已突破4億元,年度營收總額在50億元左右。
一、案例信息
標簽:引流新用戶下載樸樸App,引導消費
二、信息流投放路徑
1、線上信息流投放
2、線下渠道投放
三、亮點及可復用的點
1、線上推廣渠道
1)朋友圈信息流
a. 朋友圈廣告
朋友圈推廣文案抓住用戶心理,“領券”誘餌,吸引用戶停留在朋友圈廣告時間延長;
“30分鐘、優質新鮮不貴”,用戶一眼了解到App的利益點(商品的品質、性價比、配送速度),以及配圖真實精美吸引用戶;
廣告底部顯示“最近有12.7萬人購買”,增強新用戶對樸樸app的信任度,抓住新用戶的從眾心理。
b. 流程
用戶點進詳情頁,188元新人福利,以黃色字體為基調,抓住用戶眼球;新人專享、限時,刺激用戶快速點進領取新人禮包的鏈接,減少用戶的決策時間。
用戶滑動詳情頁,領取188新人禮包的鏈接一直展現在用戶視角的顯眼位置;多種渠道領取新人禮包,多次刺激用戶領取新人禮包,進而引導用戶下載app。
價格優勢,1元換購吸引用戶,所有商品的原價與新人現價進行對比。
1元新人價的所有商品具體信息和實物圖都一一列出,告知用戶搶新人禮將會具體獲得哪些優惠;以及品牌背書,所列出的1元新人價商品均為知名品牌,刺激用戶搶購新人禮,增強新用戶對樸樸平臺的信任,也將繼續跟著活動路徑走。
詳情頁底部“1元起送,滿19元免配送費”,起送、免配送費門檻低(消費門檻低),大大刺激新用戶消費。
引導用戶輸入手機號注冊app的話術“填寫手機號碼,領取大禮包”,給予用戶利益,提升app注冊這一步驟的轉化率;頁面直接跳轉至應用商店下載app,節省用戶的操作成本(簡單好操作),用戶體驗感增加。
c.?App主頁面
App頁面右下角“搶”字黃色背景非常搶眼,并一直在閃動,用戶忍不住想去點,引導新用戶用券在App消費。
新用戶和邀請好友的老用戶的福利都能在老帶新活動—“邀請有禮”中看到,利益點清晰;以及邀請方式多樣,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邀請好友的方式;頁面不斷滾動用戶成功邀請好友的信息,增加用戶對活動的信任,引導用戶去邀請好友并在平臺下單。
2)抖音信息流
以投放抖音視頻的形式來線上推廣,視頻相較圖片生動,可以看到“樸樸”app商品的實物;以及視頻的中間大標題突出了“188元新人大禮包”利益點,給予用戶好處,刺激用戶下載app。
2、線下推廣渠道
1)電梯廣告
電梯廣告主要投放在寫字樓、小區的電梯,精準抓住用戶群體。
2)地推
以線下人工推廣的形式,主要在小區附近進行推廣app,遍布用戶所在的生活區域。
四、待優化的點/解決方案
1、待優化的點
“樸樸”App首頁領取“1元新人禮包”的位置不夠顯眼,用戶在下載完App后,點進首頁第一時間未能看到吸引用戶的1元禮包,大大降低了用戶的期待值,影響用戶體驗感。
對標叮咚買菜App(49-20),樸樸發放的新人券不夠有吸引力,優惠券滿減力度小,并且限制了商品品類,降低了用戶消費用券的欲望。
2、解決方案
App的“1元新人禮包”領取位置建議放在首頁“搶”旁邊,用戶點進app一眼就能看到獲取的好處。
在“樸樸”App中,可以將“指定品類”修改為指定品類不可用券,增加用戶的用券品類(盡量用券品類為銷量高商品)或者指定商品加大用券滿減力度。
五、競品分析
而每日優鮮2018年達成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當時前置倉數量已突破1000個,可見其平均單倉年銷售額在千萬元左右。而叮咚買菜2019年表示其年度GMV突破50億元,前置倉數量約為550個,計算可得平均單倉年銷售額為900多萬。
在社區團購方面,橙心優選、美團優選、興盛優選等品牌都在占領市場。從“樸樸超市”APP中的“億元補貼*今日必買”、“助力搶好貨”等欄目可以分析出,前者是主打低價,后者則有推動用戶發起拼團砍價、試水社交裂變的意思。
對比這些品牌的商品價格,大多甚至低至1元左右。但樸樸超市沒有去直接搶社區團購的客群,而是對標價格敏感度相對較高的用戶,并注重商品的品質,使平臺方不至于影響綜合毛利率及品牌定位。
六、思考的點
樸樸App是樸樸超市線上運營的移動端,樸樸超市依靠純線上運營模式盈利,選擇純線上運營+前置倉配送模式。在居民小區開設前置倉,覆蓋密度大,并且App里涵蓋的品類也很廣,那么在劣勢方面同時在同類企業中所受的影響也較大。
在福州等目標用戶已經基本形成粘性的城市來說,有利于“樸樸”App留客,但如果要新進城市,能否在與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品牌競爭中取勝,就顯得難度較大。
但是如果打價格戰,以低價吸引目標用戶,那么平臺方只有更低,沒有最低,這也是樸樸想要進軍其他城市可以采取的策略。
作者:?社群運營研究所?來源:行秀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