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種草?為什么要種草?如何種草?等,關于這些概念,市面上幾乎沒有人說得清,但似乎每個人都能聊上兩句。
其實品牌、標識、運營、市場、營銷、產品等詞也存在概念問題,但“種草”和這些詞相比更玄乎,因為這些詞新華字典都有定義,但是“種草”在新華字典是沒有解釋,這才是概念混亂的元兇。
圖1:在線漢語詞典“種草”搜索結果
是不是“種草”一詞剛出現?是個新名詞,在我看來恰恰相反,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有這個詞,當時不叫“種草”而叫“沖突”,一種追求貪、嗔、癡、真、善、美的欲望。
想象一個場景,當智人無意間用火做了一頓烤肉后,他和同伴種草,描述熟肉和生肉巨大差異,同伴被他的描述,當下就做了一頓烤肉,發現真的特別好吃。
至此,草原上流行了烤肉。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到種草具有傳染性,且能夠被轉述、分享,注意,此階段種草定義停留在口語人傳人階段。
圖2:南方黑芝麻糊廣告
在沒有小紅書、抖音的時代,我們通過電視媒體接受信息,當電視劇播放黑芝麻糊的廣告時,看到小朋友吃完黑芝麻糊舔碗后,我們也會想,這個南方黑芝麻糊難道這么香嗎?
從此南方黑芝麻糊種到腦海里,然后在超市看到黑芝麻包裝,小朋友吃黑芝麻糊形象出現在腦海,種草的畫面加速購買決策。
隨著電視媒介關注度降低,抖音、小紅書、B站社交媒體出現,用戶了解信息渠道,從內容展開,看到一些好的產品,然后就開啟種草之旅。
可能他之前沒有購買需求,但是一看到這個東西后,就產生想要購買、擁有的欲望、這就是種草的過程,客戶會留下一系列動作,比如點贊評、截圖、分享、私信等,小紅書官方也定義種草值。
圖3:小紅書種草值
圖4:刀法營銷路徑圖
這段用戶旅程就是從A1-A5的歷程,很多時候,我們關注是A4的成交部分,對于A2吸引的部分關注少,為什么用戶被種草?被吸引,一定是產品解決用戶左腦功能需求和右腦感性需求。
才會讓用戶想去購買這個產品,從這句話理解,種草背后需求、是欲望,所以你的產品解決用戶需求,滿足用戶的欲望嗎?
作為商家,我們為什么要小紅書種草?
本質還屬于廣告范疇,大衛·奧格威總結兩點:銷售產品&建立品牌。
銷售產品:不能賣貨的種草,是公益性宣傳,不是商業的行為,作為一家新銳品牌,種草的本質就是賣貨,建立品牌的目的也是如此,又快又好的賣貨。
建立品牌:通過達人、專業號、內容,讓用戶認知到品牌、記住品牌名,實現復購、推薦,這樣用戶在下次購買產品的時,自覺拿起貨架的產品。
在服務品牌在小紅書種草過程中,我發現品牌在種草有以下3類錯誤做法。
1、僅站在自身角度
種草的核心是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當前他對于品類了解度,需要度,當前的痛點和欲望是什么,然后去產出相關筆記。
在內容產出上也要符合用戶理解習慣、能聽懂的語言,特別專業的內容也要翻譯成用戶聽得懂的語言,品牌方僅站在自身角度去寫筆記,自然很難引起互動。
2、批量投放賬號
種草的本質找到用戶購買的扳機,然后扣動發射,大規模的素人種草并不能解決用戶欲望的問題,我們要做品牌種草就是把我們想傳播點,用戶關注的點,削尖了腦袋給用戶,讓用戶有所認知,才能讓種草實現傳播。
3、無用戶主動分享
種草是帶領用戶去共同種草,引發更多人購買、分享產品,變被動種草為主動分享,越來越多主動參與,種草的效率才能越來越高。
反之,一直靠品牌主動種草,不能形成自分享,自說自話的投放成本也會更高。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江河聊營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