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目前學習營銷和推廣知識的人大概分為2種:
1)為了文憑或畢業證而學習營銷和推廣知識
本學習者的特點是:學習者所學的教材是由別人替他決定的,而由于營銷行業的特殊性,這個別人(教材編委會)還恰恰不是通過營銷能力在某些行業取得了很大貢獻以證明自己的大腕,甚至都不是本行業的實際從業人員,這很可能導致這幫外行人編撰的教材只是他們自認為重要的內容。第二個特點是,學習者學習教材的目的單純是為了通過考試,所以對教材的內容不加甄別,幾乎是全盤接受。這類人滿腹經綸,卻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策劃能力。以各大院校營銷或廣告專業的老師、教授、學生為代表。
2)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營銷和廣告知識
本學習者的特點是:我自己公司生產的產品庫房嚴重積壓,銷售遇阻,迫切想學習營銷和推廣方面的知識讓我個人和企業走出困境,所以在汗牛充棟、良莠不齊的營銷類書籍里,我不管你是科特勒還是奧格威,我要的是在你們的著作或實操案例里找到能幫我把庫存積壓銷售出去的思維和方法,這是我認可你為大師和老師的唯一判斷標準。這類人以廣告公司經營者奧格威、李奧貝納、羅瑟·瑞夫斯、葉茂中、孫先紅等人和長于營銷策劃的企業家如史玉柱、鐘睒睒等人為代表。
為了應付考試而學《孫子兵法》和決心領著兄弟拉起隊伍造反而學《孫子兵法》學到的絕對不一樣。
我下面這個答案只針對第二類人或第一類準備轉為第二類的人。
注意!我認為提高營銷能力首先要做的不是推介大家讀某某營銷書籍,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培養起營銷思維,即使讀遍所有的營銷書籍,設想某個企業決策人聘你為營銷策劃總負責人推廣某個產品,你會發現自己毫無思維,毫無頭緒,更別提能策劃出一套能讓人眼前一亮和值得一試的方案了。
第一、【先有困惑——為了解決問題學營銷才能提高營銷能力】
如果你過去已經讀了很多營銷書籍,但是從來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你對所有已經出了名的東西沒有強烈的興趣一探究竟,那么你所讀的營銷書籍不會給你帶來多大實際用處。
學習、了解、總結、思考下面這些曾經默默無聞的名字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知名的?學習和了解地越多越好,思考地越多越好。要知道我們每學一個案例都是為了培養一種營銷思維或學到某招某式以后能讓自己大顯伸手。
●蒙牛是怎么從默默無聞到名揚天下的?
(我經常會設身處地的把自己代入當時蒙牛還尚未出名的那個年代和環境,幻想如果我自己是牛根生或牛根生完全信任我并給我幾百萬,我會怎樣用這點放在全國市場里就顯得微不足道的資金用兩三年時間把”蒙牛“這個從未有人聽說過得名字變得家喻戶曉?建議大家買一本《蒙牛內幕》,只為了解這一個案例,更是為了培養營銷思維,特別具有參考價值,記住,一定要”比這看“、“設身處地的看”這本書,什么叫“比著看”?就是幻想由你來創意、策劃和操作這個品牌,你會怎么做,然后看孫先紅是怎么做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斷認識出差距,不斷啟發營銷思維,你才會驚嘆孫先紅的營銷能力,你才會自己刷新自己進而獲得提高!否則,這本書只是一本小說,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實際營銷能力的提高。了解從幾個創始人在呼和浩特的一間普通的民居里命名開始到樹起第一塊廣告牌,到之后只用了兩三年時間迅速成名并暢銷大江南北的過程。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全國有成百上千家牛奶企業,每家牛奶企業生產的產品品質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作為一個自命不凡的營銷策劃人,我還不想和其他營銷文盲一樣打價格戰,我要保證利潤,我還想在全國打造品牌,看起來天方夜譚,普通廠家打廣告、做品牌的一般招數和思維就是樹幾塊廣告牌,寫著無非是些“某某牛奶,健康、安全、衛生”。天才的孫先紅營銷能力在那時立刻就顯得鶴立雞群,在包裝、平面廣告和視頻廣告里寫了一句未來可能改變了整個牛奶行業格局的文案——蒙牛牛奶,航天員專用牛奶!當時正值神七發射,全國萬眾矚目,牛逼的文案要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一字給蒙牛帶來的起止千金啊!我一直有個觀點,中國的財經和廣告類媒體的記者和編輯不是特別專業,鮮有獨立的思想和分析。可口可樂被評為全球十大品牌,而基于十幾億消費者的康師傅、娃哈哈連中國一百大品牌也進入不了。同樣以實效廣告著名的奧格威,登上了兩次時代周刊封面,甚至被評為影響世界工業進程的十大人物。而孫先紅等廣告人對經濟的影響和貢獻卻完全沒有在主流媒體獲得相應的地位。)
●雅客品牌的崛起
(再重復一遍培養營銷思維的流程,先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成葉茂中,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春天,雅客帶著800多個糖果品種來到你面前,請你做策劃,你會怎么做方案,包括定策略、出創意、寫文案等:排除沒有機會的品類——選定有潛力的品類——創意和表現——媒介投放——銷售反饋)
●舒膚佳如何稱霸香皂行業
(很多外行人誤以為品牌就是大面積的投放廣告,品牌就打造起來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從區域性小范圍的廣告投放開始,證明了廣告有效而且能迅速拉動銷售,才有膽量和銷售回款的實力做更大范圍的投放。同一個產品品牌的廣告,在相同投放量的前提下,不同的廣告內容對銷售拉動的差別可能是1:100)
●娃哈哈、樂百氏、康師傅、農夫山泉等瓶裝水品牌的精彩對決!
●王老吉,很難想象一款飲料年銷量上百億。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剩者為王,可樂行業的今天就是很多行業的明天,中國市場給我們營銷人未來很大的發展空間。
●鳳姐,新媒體營銷案例,低起點、低成本的營銷策劃經典。
●羅永浩,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很有才華、有思想,從“老羅語錄”開始研究他的成名之路,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伯樂。
●李陽,從對他成就的貢獻來說,比起他的英語他最大的特長應該是營銷。
●旭日陽光,我們在現實當中都見過唱功不輸明星的歌手,搞笑能力一流的小劇場演員,卻終其一生不能大紅大紫。這個案例應該是個偶然案例,我從其中得出一個公式,可以用這個公式捧紅更多的藝人。經常想,如果有機會讓我來策劃,我很有信心幾乎不用什么成本把一個無名的二人轉演員策劃紅。
●廚邦醬油,到今天,如果不夸張,不謙虛,我只看一眼產品包裝,就能判斷出這個品牌背后策劃團隊的真實營銷能力。
●《藏地密碼》,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包裝。產品包裝決定產品的暢銷與否。
●《官場筆記》,再來一個書籍包裝案例,看產品包裝是怎樣一步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 魅族手機,絕大部分營銷類書籍的成書年代主流媒介是:戶外、報紙、電視等媒介,近些年來,網絡的普及讓不少年輕受眾的視線轉移到了電腦、手機等新媒體,所以作為一個靠互聯網起家的品牌,魅族很具代表性,再次證明,不持續學習的營銷人,就會落后。
●小米手機,所有通過互聯網出名的人或事件,我們都要去探究它們一步步出名的步驟和因果關系:搜索、論壇、微信、微博、空間、朋友圈、淘寶、新聞客戶端等等,消費者的目光在哪,營銷人的策劃思路就得跟到哪,讓營銷無處可躲。
●錘子手機,中國視頻發布會的最高水準,極力推薦掌握蘋果Keynote軟件,電影級別的幻燈片特效。
●一加手機,全球化的網絡營銷案例。
●葉茂中,少年葉茂中為什么從來沒有上門推銷自己的業務就有客戶排隊找上門找他策劃廣告?把自己當做一個商品品牌去營銷的屌絲逆襲之路,案例包裝營銷之父!
●腦白金,之前和一個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聊天,把腦白金的包裝和廣告批得體無完膚,令我大跌眼鏡,一個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不膜拜腦白金居然也無知地批判腦白金,看來奧格威的忠告需要警鐘長鳴。關于包裝,關于廣告,沒有美丑之分,我們花錢做廣告也不是為了愉悅消費者,我們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銷量。營銷人只對收銀機負責。
●一號土豬,想想豬肉怎么做品牌?看看北大才子誓把品牌做成豬肉里面的奔馳、寶馬。換個行業,會腦洞大開。任何行業里都應該有品牌,豬肉也不例外,很多行業的營銷機會沒有被發現和重視。
●鉆石,沒有多少商業價值的礦石,被人為策劃捧紅的行業,推廣一個行業的案例。
●楊冪,傳統明星的成名之路
從一個營銷人的視角看,我個人認為中國導演的價值和影響力集體被嚴重低估了,張藝謀、馮小剛、張紀中、周星馳等,他們是明星背后的推手,很多明星背后都有無數粉絲,由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些明星通過社交軟件等互聯網媒體和粉絲長期保持互動,這些明星不僅通過代言影響粉絲的購物決策,實際還影響粉絲的三觀。
●雷鋒,如果用營銷思維思考,就會發現有很多人為策劃的細節,上個世紀的一名基層小兵,重新理順那些生活中,包括被窩中也被擺拍下的照片。商業,要懂營銷,政治,更要懂營銷。今天,我黨能夠讓人民“安居樂業”,結束了幾十年的混戰和動蕩。而北洋、民國時期,新思潮泛濫,學運,工人罷工,知識分子鬧事,就是因為對宣傳媒介掌控能力的差別。我們黨用自己的經驗證明營銷能力不是空洞的理論,“軟文”,似乎我們都知道,但是“軟詞”我們可能很少有人聽說,我們仔細想想每個詞匯都有其邏輯和立場,比如:同志、解放軍、解放區、人民政府等這些詞,于無形之中控制了我們的思想。
●孔子,困惑了我多少年的問題,他不是自然而然的出名,而是被認為策劃的品牌,其品牌影響力持續數千年,“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名聲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在世時的實際貢獻。
●陳光標,一定要了解他的職業和身份,他的客戶就是地方政府,通過自己一系列的連環事件營銷策劃,把自己捆綁到當時的國內、國際大事,小成本,大手把的營銷手腕,經常只花相對很少的錢就出現在眾多媒體的頭條。
●劉強東,手法似曾相識,一個互聯網網站的老總,讓自己持續受到網友關注,好的策劃可以節省大量傳播成本,和上面那位有些相似。
●云南白藥牙膏,用什么營銷思路和方法居然能在傳統紅海里殺出藍海?
重點
●三只松鼠,傳統行業迅速崛起的純互聯網品牌!
以上品牌的成名過程,絕大部分都容易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相關的案例,有需要貼鏈接的知友可留言。
第二、【思考+反思】
一個真正癡迷營銷和廣告的營銷人,頭腦時刻不能停止在營銷方面的思考。在超市看到一個產品的包裝,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戶外廣告,在電視和視頻網站看到一個品牌的視頻廣告,要思考和判斷這個包裝、廣告會不會影響自己和其他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如果讓自己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既無相貌,又無才藝,也沒有大平臺,鳳姐是怎樣獲得500多萬粉絲的?我們學營銷不是為了答試卷,不是為了考試,我們學營銷是為了改變產品品牌和其他事物的命運進而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羅玉鳳,她已經通過營銷改變了命運!這正是我認為對一個人營銷能力最大的認可。
舉個例子,我周圍很多同學現在都想去迪拜旅游,包括只上了初中的同學,因為什么呀?因為他們看過曾經火爆qq空間和朋友圈的關于迪拜的那篇圖文并茂的文章。只一篇文章就能改變無數人對一個國家、一個景點的認識,只一篇文章就能把一個景點推廣到萬人向往。而我們中央電視臺每天還在播放著幾乎改變不了任何潛在旅游者的景點廣告,比如什么“好客山東歡迎您”、什么“人說山西好風光”等無效廣告。這個過程就是思考,但這還沒完,我們學營銷不是搞學術,我們是為應用,如果你再繼續思考,如果某個地方政府或旅游企業老板請你推廣一個景點時,你能從這個案例里反思到什么?學到什么?啟發到什么?
這就是我講的“思考”+“反思”。
我現在不確定那篇文章是不是有人背后策劃,而且也不重要,但事實上那篇文章改變了很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它客觀上讓那個國家的利益相關者受益了,起到了一篇超級軟文的效果!
再舉個例子,我最近裝修家,選購瓷磚,選購木工板,選購木門等等,我也不太清楚哪些品牌是行業里值得信賴的品牌,只能上網查,查到的要么是很明顯的帶有鮮明評比性質的商業網站,一看就沒有多少可信度,要么是多年以前信息不太全面的回答。真正合格的軟文是在我們看完文章也沒意識到我看完的是一篇軟文,但文章改變了我們的購買傾向。我想不僅是我一個人,這也是很多購買建材類消費者的購買邏輯,但如此重要的資源,建材行業集體性在營銷上犯了一個重大失誤!這都需要思考,如果我們繼續反思哪些環節可以做的更好?
實際上,還有個環節可以在營銷方面花小錢辦大事:每一個自己裝修家的年輕人,沒有任何經驗,他只能上網查如何裝修家的文章,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但都是用戶自發寫的,實際上建材企業在這些文章里消無聲息地植入品牌,80%以上的消費者根本反應不過來。
小米品牌不依靠傳統媒介的快速崛起,也值得每一個營銷人和傳統行業企業家探究背后的原因。
對于一個有志于做在營銷行業做出事業的人來說,我們每天、每時、每刻、每地都得不停地思考和反思,所有改變我們購買決策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思考,必須要反思,上面那個例子,如果你思考,你才會大有收貨,如果你不思考,它僅僅是個故事。
怎樣打造一個瓶裝水品牌?怎樣打造一個辣條品牌?打開當天的新聞,尤其像社會新聞,都是一個個小老百姓,為什么他們能上騰訊新聞?思考被報道新聞背后的傳播邏輯。怎樣把自己營銷出去?怎樣在一排水果攤、烤紅薯攤當中應用所掌握的技能迅速提高某個攤位的銷量?
運用所學的營銷知識選一個既有潛力又投資不大的行業并出一套創業方案。
第三、【讀營銷和廣告類書籍】
為什么大學里市場營銷專業和廣告專業的教授讀了無數營銷書籍,卻沒在社會里做出什么牛逼案例,因為他們沒有經歷前兩個階段,直接開始讀書,一直讀書。他們可以講出很多案例,講出很多營銷理論和營銷名詞,但外強中干,沒有任何實際營銷能力,我們一定要避免成為那種人。所以我們是帶著麻煩,帶著困惑,為了尋求解決方案的目的去讀這些營銷書籍的。
先推介幾本令我受益最大的營銷類書籍,為了寫這個答案,也為了附上我的讀后感和所思所想,我準備重讀一遍曾經令我受益匪淺的營銷書籍,這也是我個人思考的精華,每招每式你都可以用得上。
國內:
史玉柱著
●《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
葉茂中著
●《廣告人手記》
鄧德龍著
●《兩小時品牌素養》
華杉著
●《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
孫先紅等著
●《蒙牛內幕》和
●《中小企業的成長之道》
國外:
奧格威著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 奧格威談廣告》
杰克.特勞特和艾·里斯著
●《定位》
●《22條商規》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