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內部,反思業務,反思大公司病,反思一切。在今天上午廣為傳播的馬云內部信上,這個關鍵詞成為核心主論調之一。
這種風格不怎么“阿里”。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阿里是絕對的風口浪尖話題點。從淘天的在內容、交易上的不斷調整,到淘天和1688的合并,從菜鳥物流獨立上市回撤,到阿里云的換帥動作和全面轉向公有云,從螞蟻金服到支付寶和OB的分拆獨立,除此之外,還有阿里出身的釘釘、閑魚、夸克等等一系列動作。
每一個話題和業務背后都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故事和脈絡,更況論在這些故事中對應的也更是一次次的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
阿里在做一場手術。
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阿里、騰訊、京東、百度、字節在成就各自領域的業務模型的同時,也更面臨著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外部,也更來自內部。總結來看,共同的一個問題是:作為打過勝仗的企業,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到另一個新戰場,或者適應舊戰場新地圖?這里的新環境不那么“性感”,這里資本的游戲也很難通關,這里的戰斗模式也從“閃電戰”到了“長期消耗戰”。
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往往用進化來形容一家企業的主動求變和求變成功;但如果環境的變化頻率過快,或者企業求變的方向因為種種原因不那么穩定、堅定,那么這個過程就很難稱之為進化,而更像是一臺治療傷口的手術。
但好在,手術是有時間長度的。甚至,在康復之后,手術對象往往會更加健康、更加新生。
這不僅僅是對阿里過去這幾年的寫照,也更是對一眾包括騰訊、百度、京東、字節等互聯網企業的真實寫照。不同的是,有的手術仍在路上,有的手術已經接近尾聲。
在產業數字化、AI智能化成為下一個十年主節奏的如今,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準備好了嗎?作為改變中國消費生態、產業生態、金融生態的上一個十年的主角,他們的想象力還有多大?它們的新角色可以是什么?手里的牌還能否成為下一個王牌?企業的組織和架構已經調整成適合進擊的形狀了嗎?
對于未知的事物,我們往往會報以最大的善意和最熱忱的期待。而對于這些耳熟能詳的互聯網企業,手術中或者手術后的它們,同樣需要一些新的解讀。
一、重新理解阿里
如果說過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里對中國經濟、對每個人的生活影響最大的企業是哪些?阿里、騰訊必然是其中兩個必選項。
甚至,從現在來看,阿里的很多業務板塊仍然“非常能打”。不論是一直以來的電商板塊,這其中有B端業務1688,面向C端的淘天,以及海外的當紅炸子雞速賣通,這三個單點分別給阿里帶來著足夠強的電商底盤,并且彼此的重疊性較弱,可以做完全意義的電商加法。
盡管后有拼多多和抖音追擊(京東電商是零售商邏輯),但阿里自身的貨架電商體系仍然不可動搖,或者說在算法時代,AI電商沒完全成熟之前,貨架電商的優勢仍然最大。在過去的多年時間里,不論是抖音的興趣電商、全域電商,還是快手的信任電商,都更多的是吃下阿里貨架電商體系沒完全覆蓋的領域。
當然,拼多多的崛起是一個個例,也更是一個中國電商體系的投影。即從 “農村包圍城市”的產品和路線設計,到其極簡的購物模型,包括產品設計、物流體系等等,其更多的是從另一個緯度來驗證電商的成立。其成長模型在供應鏈之上,封裝的是一套極簡的體驗為王的模式。
但盡管如此,淘特為代表的阿里國內電商板塊仍然以其復雜多元的生態和彼此愈加嚙合的“內容—交易“體系是國內電商的老大,而在AI電商時代,其伴隨著固有數據的沉淀和電商“工藝”的更深積累,甚至有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加速度。(業內認為多個電商環節Agent的結合、打通最終會成為電商的終極形態)
以及云業務,在外界都在關注阿里云、騰訊云、京東云等降價的同時,人們沒有體感的是阿里騰訊這些企業在云端布局的強大和不可替代之處。
不論是早年云計算時代的底層存儲、計算,PolarDB數據庫、數據湖,PaaS組件、開放市場等等,還是在各個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和數據積累,抑或是如今阿里在AI時代已經就位的基座大模型(從業內測試來看,通義千問的工程能力市面前三,另外魔搭社區也是足夠優質的AI布局),這些都是阿里的云業務在面向下一個市場的底氣。
盡管從過去的一年來看,其經歷了種種調整,不論是一號位還是對應市場布局,但從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公有云”必然趨勢來看,這種節衣縮食反而更等同于剔骨療傷,把優勢聚焦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也就是產品環節,謹慎投入,用B端的模型來做B端業務。對企業而言,不是件壞事。
這兩個主線之外,其余的業務主體包括釘釘、閑魚、夸克等,都具備業務自身自己足夠強的想象,比如釘釘已經跑通的低代碼+SaaS模型,閑魚的二手電商市場,夸克的純產品搜索模式,這些都是足夠優質的市場標的。
而前段時間伴隨著菜鳥物流的重新回歸,對應的也恰是如今一個輕車簡裝、一目了然、且重新具備競爭力的阿里。
電商的B和C融合、供應鏈前端和后端融合、貨架電商的大底盤再次被重啟,這些動作對應到體表則是阿里整合了電商一盤棋,從供應鏈前端到后端,再到配送端全部串聯起來,一切可聯動、可控制,構建起真正支撐“低價”體系的模型。可以說,阿里真正回歸貨架電商戰略的時刻,也恰是其展現最強戰斗力的一刻。
云業務的產品為王、追求效率和效益,體現到體表則是持續公有云,但伴隨著AI大模型能力的加持,阿里云的一系列動作也將被重構,盡管目前在開源之外,沒對外透露相關動作,但包括產品、生態、渠道等在內的全部體系都可以有第二次“嘗試”(第一次云計算的重模式)的機會,對這個國內公有云老大而言,在一切明晰后,其將再次恢復戰斗力。
可以說,阿里的“C端電商+B端云業務”,如果說之前更多的是電商單個點成為支柱,那么在如今,其電商之外配合云計算(AI),則會成為阿里在新時代的新王牌。從單極,走向雙螺旋。
二、重新理解互聯網企業
透過阿里,或者說在阿里之外,我們應該重新理解互聯網企業的定位和新潛力價值。這種價值在新業務的新面貌,也更在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和企業模型。
在對一家企業分析時,我們往往會把時代因素計算在內,但對于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巨頭而言,市場對于時代這個因素的考量往往過重。更好的當下的打開方式是,理解一家企業,就應該用分子拆解的方式去客觀打開。
比如阿里,如果說過去的十年、二十年里,其成為如今體量的一個核心原因是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那么在當下,拋出這兩個時代要素之外,能看得到的是這家企業在整個電商產業鏈、物流產業鏈、金融產業鏈、數字化工具產業鏈,這幾個鏈條底層的基礎布設,這些如今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重構自身形態的核心底座。
不僅阿里,騰訊也是如此。不過相較于阿里的強交易屬性,騰訊的更本質企業理解是仍然是馬化騰口中說過的連接,連接的表征是社交,如今企業微信把這種連接從C端轉移到了B端,這也是如今越來越多人感知里,企業微信和釘釘、飛書所做的事情不再一樣的原因。
這種連接在微信、企業微信以及騰訊的種種布局里面,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比如在SaaS火爆時期的saas加速器,比如騰訊一直提倡的“被集成”,這種連接感從最開始的個體連接到如今的企業連接,產業連接,和阿里強交易屬性相垂直,在產業時代,騰訊在用云(AI)的方式重新詮釋自己的連接價值。
互聯網企業本質的邏輯是平臺經濟,但對不同的平臺而言,其在過去十年構建的平臺屬性不同。阿里的交易(撮合)、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索、京東的零售商產業鏈集合、美團的本地生活等等,如今在云計算、AI時代,這些平臺仍然被需要,其也將成為新時代的衣食住行平臺。
但更大的想象力在于,如果說過去十年人們談論的平臺屬性更多的是局限在小B端或者C端屬性,那么在未來的十年里,這些平臺的屬性將逐步向產業鏈偏移,也就是成為真正的產業平臺,從消費經濟到真正的產業經濟,這些互聯網企業仍然會成為千行百業的底座。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的云計算時代,這些屬性已經有所體現。電商的線上零售產業鏈、本地生活的線下零售產業鏈、工業農業等基于前端零售的重構等等,在一眾前端新出口的加持下,產業底座的模式已經浮現。
即伴隨著近幾年互聯網企業在強化自身平臺的動作發生的同時,它們的平臺屬性也在悄然向更前端加速,從單純的前端消費出口,慢慢向產業鏈的后半程甘蔗滲透,由此帶來的是一個個產業賽道,如工業、農業、金融、零售、教育等產業的變化和革新。
而在AI時代,這種模型還將進化。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在平臺角色屬性之外,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將從具象的平臺模式或將被解構成分子化的數據和流程Agent模式,過去二十年被積累的平臺流程能力和聚合能力或將成為新的AI平臺模式。
三、產業時代,應該怎么定義價值?
對于阿里的調整,能看到更多的是勇氣和求變。
盡管過程是艱難且漫長的,但結果必然是好的,這家從20年前刀槍劍雨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具備強大的反思性和進化力,這些特性也保證了它可以一直朝向“100年”的目標。
相較于更多的產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往往被冠以“水土不服”的帽子,但本質來看,其代表的更是真正的“新質生產力”。
從某種層面來看,新質生產力不單純代表一個技術、一個營收的數字,如果向底層延伸,其代表的更是一種姿態,求變構建自身強競爭力的姿態,以及保持自身先進的能力。
這也是如今互聯網企業所展現出來的特質。不論阿里,還是騰訊,抑或是京東、百度、美團,在剛剛過去的2024財報上展現出來的都是肉眼可見的利潤和調整過后更清晰的主線。而在這些利潤和主線背后,對應的是廣度上的收縮,深度上的強化。
這些一度改變人們生活和中國經濟模型的互聯網企業,如今在試水之后正在積蓄力量,重新出發。
恰如馬云所說,“未來的電商是怎樣,誰都想象不到。”不僅僅電商,社交、本地生活、搜索等如今衣食住行的全部平臺,在AI時代的來臨之際,都將擁有更廣的平臺邊界、更強的產業滲透力、更重的社會責任。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過去的十年里一起構建了一個移動互聯、數字可視化的線上世界;而如今,它們也更在各自重新定義自己,定義下一個奔赴的終點。
這需要能力,也更需要勇氣。但它們都在奔跑的路上。
作者:皮爺
來源公眾號:產業家(ID:chanyejiawang)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產業家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