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老板聊天時,我們都不約而同聊到了一個話題:
降本增效。
的確,
面對存量市場的惡性競爭,降本增效是未來企業的主旋律。
那么,降本增效,究竟是降什么本,增什么效呢?
我把我的一些思考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啟發。
降本,不能輕易靠裁員
提到降本增效,很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裁員。
實際上,
裁員取決于人力成本的結構,如果企業是重資產,裁員沒用。如果以人力為主,那么人力是最大的成本。
所以,要綜合維度去考慮,從成本結構,到業務流,到現金流,要做全面的評估。
如果你賬上真的沒有錢了,現金流只有3個月了,那你為了活下去,適當的裁員是對的。
但是,如果你的賬上的錢能夠支撐你6~12個月,那你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此時,裁員就不是降低成本的唯一方法了。
你可以砍掉不賺錢的產品線,可以降低各種各樣的成本,但最好不要裁員。因為一旦裁員,
整個公司人心惶惶,大家沒有安全感,就會躺平。
最后,結果就是,留下來的員工效率在不斷地下降,服務客戶的品質也在下降,導致客戶的滿意度在降低,從而產生了更大的成本。
人力是資本,而不是成本。降低成本,裁員絕不是企業的首選。
看得見的都是小錢,看不見的才是大錢
有些企業說,我不裁員,我削減開支。他們把降本等同于削減開支,想盡辦法省錢。
但他們的節省,是以犧牲員工利益為基礎的。
比如,削減員工的福利,克扣員工的年終獎,砍掉假期,取消班車,取消食堂……最后,把員工得罪光了,效益更提不上來了。
實際上,企業最應該降低的,是公司里的這3個隱性成本:
第一個,溝通成本。
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猜疑的產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我們經常看見,領導做了一個決策,開會反反復復溝通無數遍,依然落不了地,中間浪費了大量的成本。
而且“部門墻”的存在,也讓溝通產生大量的成本。
第二個,決策成本。
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是尤其大的。些年,我親眼看到好些企業因為決策失誤而折戟疆場,最后落了個灰頭土臉。
怎么提高做決策的成功率?簡單地說,就是
聽大多數人的聲音,和少數人討論,最后一個人拍板做決策。
第三個,沉沒成本。
公司里的沉沒成本,首先體現在
用錯人
上,一旦用錯了人,往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尤其是用錯了偽高管,那損失就更大了。
其次是,
瞎折騰業務
。創新業務需要試錯,試錯就一定會產生成本。因此,要學會收斂,這樣才能專注在最能創造價值的點上,實現效益最大化。
看得見的都是小錢,看不見的才是大錢。
企業真正想把成本降下來,要降看得見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降看不見的成本。
不是只有減法,而是加減乘除
降本,是做減法。但
真正的降本增效,不是只有減法,而是加減乘除。
什么是加法
?對產品研發的投入,對客戶服務,你要做加法,沒有爆品,沒有好的用戶體驗,你就沒辦法盈利。
對優秀人才的薪酬投入,你得做加法,讓1個人,拿2個人的錢,干3個人的活。
什么是乘法?
德國有句諺語:
“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效應;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效應。”
通過建立SOP,讓好的經驗得以沉淀,并且復制到整個團隊;通過共性的培訓和個性化的輔導,提升所有人的能力,讓組織更具生產力。
好團隊,從來都是做乘法,不僅能展示彼此,還能互相激發。
什么是除法?
簡單點說,就是通過流程改造,提升效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對開會有痛感,經常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結果開完了,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
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一套好的開會流程。嚴格按照開會七步曲走,就能節省時間,極大地提升開會的效率。
所以說,
降本增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只有減法,而是加減乘除。
別做考勤機,而是要做導航儀
在降本增效這個系統工程里,管理者的作用是尤其大的。
但是,很多管理者對降本增效的理解,其實只停留在抓考勤,抓績效上。
他們每天盯著員工有沒有遲到,工作是不是飽和,最后陷入到過度管理的陷阱中,得不償失。
在我看來,
管理者千萬別做考勤機,而是要做導航儀。
什么意思?你不能只關注在細枝末節上,而不去抓重點;你對下屬不能只提要求,而不去給予有效的績效輔助和支持。
管理者的這種“導航”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做什么。
這是方向問題,你要帶領團隊到哪里去,做什么事,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當公司的戰略往下落的時候,你不能做個傳聲筒,而是要做一個轉化器,要把公司的目標轉換成團隊的目標,讓每個人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并且對要做的事情堅信不疑。
②怎么做。
目標定了之后,接下來的打法是什么?你要和下屬探討,需要怎樣做授權,提供哪些資源,給于怎樣的支持……
你要去盯過程,保證下屬能夠正確地做事,從而拿到結果。
增效,本質上就是要提高管理者的效率。
效率從哪里來?你有沒有做最重要的事情?有沒有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人身上?有沒有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體系?
事前控制,比事后算賬更重要
降本增效不是一個短期的策略,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
很多企業通常是年底一算賬,發現成本上漲了,利潤下降了,就開始高喊降本增效,轟轟烈烈地裁人,削減成本,過幾個月形勢好轉,就偃旗息鼓了。
事實上,
降本增效是持久戰,而不是運動戰。事前控制,也遠比事后算賬更重要。
如何理解呢?
不要等下雨了,才去補漏洞,而是要天晴時修屋頂。
這就要求你平時就要有財務思維,做好成本控制,保證現金流。
所以,不要賬上資金充裕的時候,就大手大腳亂花錢,盲目投資,拉長戰線,而是在平時就要有危機意識,要有成本控制思維,把賬算清楚,能省則省,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
稻盛和夫取得成功,就得益于對成本的嚴格控制。
他常對員工說:
“干毛巾也能擰出水。”
他要求全員參與成本控制,讓員工自己成為經營者,去考慮要削減哪些冗余成本。
正是這種不斷地宣導、引領,讓成本控制不再只是老板的事,讓全員主動參與成本控制,而不是成本控制的對象。
以上,就是我給管理者的5個建議
。降本增效是一整套系統工程,本質上是建立一套從戰略到執行的高質量經營系統
。降本增效不僅要“自上而下”抓,更要“自下而上”做,唯有全員參與,降本增效才會真正有效。
作者:張麗俊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張麗俊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