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涌現
待斜陽,淺吟低唱。別忘記我們,永遠少年的模樣。
唱得怎么樣?喜歡嗎?喜歡的話,你可以在劉潤視頻號和抖音號里找到這首歌。QQ音樂里也有。
這首歌很特別。它是年度演講的音樂設計老師,飛羽老師作的曲。我作的詞。但這還不是最特別的地方。
我有很多很多缺點。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而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一顆,是“不會唱歌”。我的五音缺六音。可是,我卻很想為你唱一首歌。怎么辦?
人工智能公司“你好世界”的創始人,吳德堪,用我的錄音資料,訓練了一個數字分身。然后,教這個數字分身學會了唱歌。是的。剛剛那首歌的演唱者,是我的數字分身。是傳說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真的來了。
如果說2023年,什么是科技界,商業界最重大的事件,那一定是人工智能。
唱歌,只是人工智能順帶干的。
人工智能開始畫畫。游戲公司的設計師,用人工智能畫了一幅畫。起名《太空歌劇院》。報名參加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沒想到,這幅畫獲得了冠軍。人類藝術家無比憤怒,表示:我們正在目睹,藝術的死亡。
人工智能開始攝影。有30年經驗的德國攝影師,鮑里斯?埃爾達森,作品從未獲獎。但2023年,他用人工智能創作了一幅作品:《虛假記憶:電工》。獲得了索尼世界攝影比賽的大獎。他說:我只是想測試一下,評委是否能識別出人工智能作品。
人工智能開始看病。一名4歲的小男孩,身患怪病。看了17個醫生,都沒找出病因。他媽媽求助ChatGPT。就是今年爆火的ChatGPT。ChatGPT說,孩子得的是:脊髓栓系綜合征。然后,醫生證實了ChatGPT的診斷。雖然ChatGPT不是每次都對。但這次。幫了大忙。
人工智能,正在從各種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角度,進入我們熟悉的商業世界,并開始把它變得不再熟悉。
于是,很多人開始問: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這個問題,太大了。我也沒有這個資格做出判斷。
今天演講的目的,是幫你通過人工智能這條線索,更早看清商業世界即將發生的變化,然后抓住機遇。
從哪里開始呢?
先從“人工”,到底為什么能“突然”創造出“智能”開始。
這部分會有點硬核。但這對你正確理解人工智能,并找到背后的商業機遇,非常重要。我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講清楚。
首先,你要知道人腦為什么會有智能。
這是一個人腦的模型。它表面溝壑縱橫的,是大腦皮層。展開后,相當于一張桌布那么大。人類大腦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分布最密集的,就是在這張“桌布”上。
你今天聽到一個觀點。這時,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就會“生長”出一些“觸手”,和別的神經元連在一起。每個神經元,可以長出最多10000個左右的“觸手”。你學得越多,記得越多,思考得越多,長出的觸手就越多,越強。最后,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密密麻麻的“神經網絡”。
你的智能,就來自這個神經網絡里的“連接”。
當然,這是一個極其簡化的人腦模型。真實情況要復雜得多。但是,理解這個模型,非常有助于你理解人工智能。因為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在“模仿”這個神經網絡。
科學家在計算機的“大腦”里,也構建了很多“節點”,并在節點之間,也建立了很多“連接”。這些連接的“強度”,就叫做“參數”。科學家嘗試用這個結構,制造“人工”的智能。
這個結構,就是我們常說的“模型”。
但是,最初模仿人類大腦的“模型”,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智能。會不會是連接太少了?人腦有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能有10000個連接。而80年代,人工智能模型的連接數量,也就是參數量,才6萬個。太少了。于是,科學家們開始提高模型的參數量。
2012年,AlexNet模型,把參數量提高到6000萬個。2015年,ResNet模型,1.55億個。2018年,BERT模型,3.4億個。2019年,GPT-2模型,15億個。但依然沒有看到明顯的希望。
怎么辦?OpenAI決定大力出奇跡,在GPT-3,GPT-3.5的模型里,一舉把參數量提高到1750億個!雖然這非常,非常,非常燒錢。這么大的模型,每訓練一次,就要花費1000多萬美元。差不多1個“小目標”。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GPT模型,突然“涌現”出了強大的智能。
什么是涌現?
你有沒有見過,成群的鳥兒在天上飛?當鳥兒的數量足夠多的時候,就會飛出一些非常整齊而優美的隊形。數量越多越優美。就像有個“聰明的鳥”在指揮。但是,其實并沒有什么“聰明的鳥”。每只鳥,都只是按照同一個規則在飛行,那就是:跟緊前面的鳥,并保持距離。就這么簡單。但總體卻產生了優美的舞蹈。
這種局部的交互,產生全局的智能的現象,就叫涌現。
為什么數量足夠大,就會“涌現”出智能呢?鳥兒不知道。創造出ChatGPT的OpenAI,也不知道。
OpenAI的創始人山姆·奧特曼,在一次演講中說,模型大了,有時會出現一些令人驚喜的結果。我們也不完全理解為什么。
人類,創造出了一個很有用,但自己“不完全理解”的東西。所以,當人工智能有時會產生“幻覺”,“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時,人類也是一頭霧水,同樣“不完全理解”是為什么。
不理解。
不過雖然不理解,但人們依然相信,這是人類歷史上,難得的一次巨大的商業機遇。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說,我們正處于AI的“iPhone 時刻”。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說,人工智能的歷史意義,不亞于“PC或互聯網誕生”。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說,人工智能,將成為我們一生中看到的最大的技術變革。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說,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軟銀資本創始人孫正義說,計算機比所有人類智慧的總和,還要聰明1萬倍。
過去十年,我們也經歷了很多科技變革。比如3D打印,比如區塊鏈,比如元宇宙。但你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人同時站出來說:這次不一樣,這次真的會改變世界。
這到底是為什么?
因為這次,人工智能觸及到了商業世界,一個最底層的邏輯:提高生產率。換句話說: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人工智能是程序員寫出來的。但程序員的工作,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改變。你一邊寫代碼,人工智能幫你審查。你剛寫了幾行代碼,DeepCode發現不夠好,就提示你:這個GetTime函數用得不好。用Now更合適。這就至少節省了程序員50%的審查時間。相當于,用1個人,做2個人的事。
因為生產出了問題,你的商品沒貨了。你要給大客戶寫封信解釋。怎么辦?對ChatGPT說:請幫我寫一封給客戶的郵件,表示暫時沒貨了。很抱歉。下周一定出貨。盡量尊重。用英文。500字以內。
幾秒鐘之內,你就得到一封信。首先感謝,然后抱歉,然后給出發貨時間,然后給出補償方案,然后再次抱歉和感謝。寫得太好了。你把信息填進去,就可以發了。
有些企業因此節省了80%以上的時間,這就相當于,用1個人,做5個人的事。
給每個門店備多少貨,才既不會脫銷,也不會積壓?這是個數學題。現在,你只需要把歷史數據給DataRobot。然后,它就會自動預測每家門店的最佳庫存量。你原來要花幾周時間,手工計算的事,現在一個下午就能做完,而且還更準。可以節省高達80%的時間。相當于,用1個人,做5個人的事。
為什么很多公司報告,禁止用PPT?因為設計和排版太費時間了。你只要對Beautiful.ai說:引用一句愛因斯坦關于宇宙的名言。它就會瞬間,給你一張PPT。不需要設計和排版,可以把做PPT的時間,減少90%以上。相當于,用1個人,做10個人的事。
2023年5月,布魯金斯學會發布報告稱,人工智能將把人類總體生產率提高18%。9月,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咨詢聯合發布報告稱,人工智能將讓知識工作者的效率提高 25.1%,質量提高 40%。
用更少的人,可以做更多的事。人類的生產率,因此大幅度提高。這就是人工智能,被如此看好的原因。
可是,提高生產率,有這么重要嗎?值得大家這么瘋狂嗎?值得。
在“人口老化”部分,我們講過。提高生育率。這很重要。它能增加勞動人口,降低人口撫養比。不過,不管怎么鼓勵,生育率提高的空間,都有限。勞動人口減少這件事,在整個21世紀都是:只能減速,無法逆轉。
那怎么辦?
還有一個辦法:提高生產率。我原來只能做一個饅頭,現在因為科技,能做5個了,所以,可以用更少的勞動人口養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對沖“生育率”下降所帶來的壓力。只有生產率,才能救生育率。
所以,未來所有重大的機會,都藏在“生產率”這三個字里。
人工智能,就是一項能全面提高“生產率”的科技。
那我應該如何抓住這波機會呢?
找到一個人工智能“副駕駛”,提高你所在行業的“生產率”。
什么是:人工智能副駕?人工智能,為什么不能做主駕?
因為人工智能,雖然有機會提高全球幾乎每個行業的“生產率”,但它依然會時不時產生“幻覺”,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在副駕的位置上,給人類指路。但方向盤,一定要控制在人類手中。以免它開著開著,突然自動加速。
我給你舉個例子。
某日,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某鄉衛生院的某醫生,接診了一位七旬老人。老人最近兩個月出現頭暈,走路時頭暈加劇,有時會頭重腳輕。醫生判斷這是高血壓加劇。剛要確診,“人工智能”提示,有沒有可能,這是“腦梗死”。俗稱中風。鄉衛生院沒有檢查設備,于是,醫生建議他到上級醫院做MR/CT檢查。下午拿到報告。果然是“腦梗死”。
天啊。這也太危險了吧。這醫生還能不能信啊。
這也不能完全怪這位醫生。
過去這些年,中國醫療改革進展巨大,但醫生短缺問題,依然比較嚴重。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中國平均每1000名居民,僅擁有1.8名執業醫生,而美國是2.6,瑞典為4.3。醫生缺乏,尤其是經驗豐富的醫生缺乏。更不要說鄉鎮醫院。怎么辦?
給每位醫生,配一個“智能副駕”。
科大訊飛的同學告訴我,他們訓練了一個醫療行業的智能副駕,叫“智能助醫”。智能助醫,學習了53本醫學書籍,研究了上百萬份專家病例。然后,去參加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這個考試,滿分是600分。360分,可以拿到執業醫師資格。智能助醫,考了456分。超過了96.3%的醫療專業學生,和從業醫生。
然后,我們把智能助醫,送進了全國3萬多家機構,服務5萬多名基層醫生。只做“副駕”。只幫忙不添亂。現在,共輔助做出了6億次診斷。最終,把診斷合理率,從70%,提升到了90%。
這就是智能副駕。
醫療行業,可以有自己的智能副駕。那么,咨詢行業,也可以嗎?
我決定試試。
這位是,小鵝通的創始人,鮑春健。人稱:老鮑。小鵝通,是我們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我們的私域運營工具,就是小鵝通的。我們唯一的付費社群,進化島,也是架構在小鵝通的技術平臺上。
我每天都會在進化島上,回答一個創業者的商業問題。一年365個。但依然回答不完所有的問題。怎么可能回答得完。創業,就像開車。每個路口都是問題。怎么可能留到停車場,來集中回答。
于是,我和老鮑商量,我們能不能給每位創業者,配備一個“智能副駕”?這樣,他們遇到問題,扭頭就可以問。
老鮑說,這個想法好。我們一起干。你先整理一下你的“知識體系”。
于是,我開始整理這些年來我寫過的東西。
14套20多本商業書籍。有講新零售的,有講洞察力的,有講商業史的,還有《5分鐘商學院》這樣的商業百科。覆蓋面正好非常廣。但缺乏鮮活的案例。正好“劉潤”公眾號日更了近6年多,寫了2000多篇文章,很多真實而鮮活的案例。但還缺乏創業者視角。我不是在進化島,一共回答了1000多個創業者的問題嗎?正好。加一起一算,不得了。1500萬字。
然后,我們去找到我的微軟老同事,百姓AI的創始人王建碩。他是我在微軟最敬佩的20個人之一。在他們團隊的技術加持下,我們用這些數據,在進化島上,訓練了一個創業者的“智能副駕”:小潤總。
這就是小潤總。
我們試了一下,看看這個副駕,能不能指路。
提問:潤總,我明天要和下屬做1:1的對話了。我應該注意些什么,才能讓這次對話最有效?
這是新手管理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和下屬做1:1溝通,很容易就變成了檢查工作,起不到關心員工的作用。我們看看小潤總怎么答。
小潤總回答了一大段。我們簡單看看。“你的問題很好”。有情商啊。要“早早確定,不要遲到”。嗯。這個不難。還有呢?要“遵守“25/25/50”原則”,“50%的時間用來聽”。對。要多聽。這個太重要了。還有呢?要學會問“我如何幫助你”。為什么?因為你是來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定要表達“謝謝”。
不錯。再問一個。
潤總,我是賣手機的。一款手機1999,另一款2999。2999賣得不好。我想增加2999手機的銷量,請問,應該怎么辦?你講過價格錨點。可以用價格錨點來定價嗎?
看看小潤總怎么回答。
“你的問題很好”。創業者的每個問題都很好。你可以引入一個“3499元”的手機。這樣,用戶就會覺得“2999元的手機性價比更高”了。啊。原來如此。“但是”,你也要“考慮他們的購買力,他們對手機的需求和期望等等”。另外,建議還是要“從提升產品本身的價值入手”,“產品的性能”,“優化設計”,“更好的售后服務”。對。這些才是本質。“這是我的一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聽上去還有點謙虛。
你感覺怎么樣?我感覺,我離失業的那一天不遠了。
小潤總還遠遠不夠完美。有些時候,他簡直蠢得像我本人一樣。但他卻能做我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靜靜地坐在你的“副駕”位置上,不請假,不抱怨,有問必答,全年無休。
那這個副駕貴不貴呢?
我們嘗試過。但因為算力成本依然太高,我們還無法讓小潤總對所有人免費。但我保證,它一定比我便宜。
感謝小鵝通。老鮑說,他想幫更多的行業,做出自己的“智能副駕”。教育。培訓。保險。制造。幫助更多的行業,提高生產率。也許這就是知識服務的未來。
真好。可是,我們的工作崗位,會不會也因此而減少了呢?
不會減少。只會變化。
根據奧美的預測,到2030年,體力勞動和手工技能的總工作時間,確實將減少14%。許多技藝嫻熟的“工蜂式勞動力”,將再無用武之地。但同時,使用技術技能的工作時間,將增加55%。
所以,不要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你。
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比你更會用人工智能的人。
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出現,極大提高了生產率。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
但是,這也意味著傳統碼頭工失去工作。工人們認為,機器搶走了他們的工作。他們開始打砸機器。但是,這并沒有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因為生產率的提高,商品價格下降,出現了更多的消費,從而拉動了經濟增長。因為經濟增長,需求增加,更多職位出現了。
20世紀50年代,集裝箱出現。貨物運輸的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這也意味著傳統裝卸工失去工作。碼頭工人舉行了長達數周的罷工。但是,這并沒有影響集裝箱改變世界。因為集裝箱,全球貿易開始高速發展。大量品牌把商品運到中國生產。各種從來沒有過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甚至可以說,沒有集裝箱,就沒有中國制造這幾十年的騰飛。
為什么“時代在拋棄你的時候,連個招呼都不會打”?因為你會罵他,因為你會和他吵架。不活在時代前面,就只能活在它的陰影里。
祝你,擁抱人工智能。祝你騎在新時代的背上。
是的。人工智能,會帶來生產率的提升,會帶來全人類財富的增加,最終會創造更多的崗位。
可是,我等不到“最終”。我更關心“現在”。“現在”,應該怎么辦?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劉潤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