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解釋,低價之于直播電商的意義:沒有“全網最低價”,就沒有今天的李佳琦。
以李佳琦為代表的電商主播,曾經是消費者的民選代言人。消費者用真金白銀將主播送上牌桌,后者向品牌談判出更優質的商品,更優惠的價格。拿到全網最低價,就是超頭部主播生存的命脈。
但隨著直播帶貨,這門生意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開始進入存量時代,頭部主播失去“全網最低價”也早非頭回了。
更何況,所謂“全網最低價”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完全實現,它不過是“收割”消費者的幌子而已。
01是降價還是抬價?
直播間的價格戰已被詬病許久。
品牌商想要登上直播間,尤其是頭部主播的直播間,價格讓利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每年雙十一,李佳琦打造的微紀錄片《所有女生的offer》,展現與各大品牌方談判砍價的過程,受到一眾網友的盛贊。從片中不難發現,作為頭部主播的李佳琦對于價格的話語權重很大。
而其曾主導的“全網最低價”是一個動態循環。通過打低價牌,聚攏粉絲,再通過粉絲基礎與品牌方爭奪定價權,如此反復循環,“全網最低價”得以成立。
不可否認,在李佳琦的破圈歷程,甚至是整個達人直播、直播電商的發展過程中,低價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
但當頭部主播地位穩固,流量開始呈現出馬太效應,“全網最低價”也開始有些變味。
有抖音平臺主播曾公開承認,“某品牌新品系列是我們直播間達人首發,而且是全網最低的價格,我們同時簽署了保價協議,90天內全平臺都不能比我們價格低。”
“比如官方旗艦店標價50塊錢的一款國貨洗面奶,基本上普通達人主播傭金15%-20%,大主播可以要求30%起加坑位費,再加要求最低價并簽署保價協議。”
“保價協議就會要求,其他主播售價不能低于她的售價,如果這時候,有別的活動出現,比如我們自己貼錢低于這個價格,也會被按住。”
這位抖音平臺主播,進一步解釋道:
實際上,這樣的案例很常見。
抖音知名主播“瘋狂小楊哥”直播間,兩位主播“大楊哥”和“小楊哥”直指李佳琦控價導致其直播間產品被下架。
其中,小楊哥曾指著美ONE某商品稱,“比他低了之后不能賣,馬上就得下(架),為什么,因為我們破價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全網最低”是頭部主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都會簽這類協議。為了執行這類協議,品牌方就必須和自己的眾多經銷商簽訂價格協議。
所以,一個“全網最低價格協議”,背后其實是無數個“不能低于這個價格”的“抬價協議”,反而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02直播與“最低價”
“全網最低”雖是頭部主播的核心競爭力,但“全網最低價”這條路是很難一直走下去的。
回顧電商行業發展,包括淘寶、拼多多等知名電商平臺,早期都是靠低價取勝的,后來漸漸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這一招失靈了,紛紛踏上轉型之路,阿里后來就主推的是天貓。
有專業人士認為,行業之所以早期強調“全網最低價”,是基于消費者需求的角度考慮的。“要想長期吸引消費者聚集,一定得有個噱頭,光新鮮還不行,一定得是實惠,價格低。”但這只適合早期積累用戶,往后走必須得靠其他的方法取勝。
很多品牌選擇頭部主播是為了求曝光,低價是變相拿宣傳推廣進行補貼,但長期看,品牌方不會甘于保本賣貨,不求利潤。過分宣傳“最低價”,也會迫使主播不斷退而求其次,直至把自家招牌給砸了。
而且,破價無疑是對品牌的傷害,“直接會影響一些市場策略、消費者感官等。”某MCN機構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現在隨著直播電商的普及,折扣大促等越來越日常化。我們有時候跟品牌聊,他們說現在利潤已經被壓到底了,比如某一防曬霜產品,之前是150元,現在日常價就降到了98元。大促如果還賣98元,大家不會愿意去買,但品牌沒辦法再低了。再降價,他的品牌價值也會開始降低。”
業內人士透露,真正牢固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能夠讓多方實現利益共享的有利模式,靠單方的補貼犧牲,是不可能長久的。
去年雙11李佳琦直播間,其實已經不再強調“全網最低價”這個發家的殺手锏了,更多的是用贈品、小樣來吸引消費者,讓不少消費者直呼“各種優惠券疊加七七八八,費腦子”、“李佳琦失去了最低價,走入了‘送小樣’的套路”中。
03“真低價”可遇不可求
近年來,“雙11”的優惠規則,經常被批評“比奧數題更難”。因為消費者發現,不同的優惠組合會帶來不同的結算價格。
今年,即使不做“奧數題”,有些優惠也很隱蔽,普通消費者不一定找得到。
比如,有的商家在產品頁面上提醒“直播間選購更便宜”,但當消費者進入直播間后,發現并沒有優惠——原來,只有在直播間聯系客服后,才能獲得優惠券,使用優惠券下單,才有折扣。
“下單時找準‘全網低價’的閃電標識,就能買到全網最低價的商品”——這是某電商平臺給出的選購訣竅。可記者注意到,這條“訣竅”有個限定條件:只能保證在消費者下單的這個時段,該商品才有“全網最低價”的優勢。
深諳“雙11”規則的資深“剁手族”陳小姐提醒,某個時段的“全網最低價”未必是真正的“全網最低價”。
“如今的‘雙11’與10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價格多變,‘最低價’可遇不可求。”
具體來看,以往“雙11”的“最低價”自11月11日零時起執行,現在“雙11”活動長達數周,不同平臺會不斷推出不同的營銷活動和促銷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個平臺,不同日期的價格都不一樣,消費者若非全程跟蹤,很難知道哪個時間點或哪場促銷中價格最便宜。
而且,“最便宜”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幾小時中,消費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機會,又可能錯過了“最便宜”。
正因為此,陳小姐認為平臺用“閃電標識”和“特定時段”來宣傳“全網最低價”,其實是玩了文字游戲——
消費者只能享受到某一時間段的“全網最低價”,卻不能保證這一“全網最低價”是整個“雙11”活動期間的“全網最低價”。
那么,有沒有辦法能找到真正的“全網最低價”呢?
陳小姐坦言很難,“‘雙11’期間的促銷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臺補貼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間領優惠券促銷,后天又是跨店滿減或專項品類大促……總的來說,買的沒有賣的精,花大量時間精力,也未必能‘全網最低’。”
她建議,消費者可以選擇那些提供“價格保護”服務的商家和店鋪。“價格保護”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平臺跟蹤商品價格變化,承諾為買貴了的消費者提供“補差價”服務。
不過,“價格保護”也不是萬能的。平臺跟蹤的價格是商品標價,但在保價期間,有不同形式的促銷,導致同一件商品標價相同但最終結算價格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平臺是否“補差價”,解釋權往往在平臺。
因此,消費者千萬不要被“全網最低價”這個標簽迷惑,選購時既要貨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費。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曉芳說職場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