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收斂
很多人對我說,潤總,現在增長越來越難了。
是的。有些領域,增長似乎確實是越來越難了。
但,不是全部。
這個人叫邢云飛,90后。2020年9月,他在北京開了一家只有100平米的社區便利店,叫“折扣MAMA”,賣打折日用品。比如紙巾、牙膏、飲料、餅干。這家便利店,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就是這家平平無奇的店,僅僅三年后,到今年9月,在中國開出了2500家。年營收,超過17個億。
3年。從0到17億。難以置信的增長。
我問邢云飛。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因為便宜。
國產的氣泡水,現在很流行。零糖零脂零卡。一瓶水,超市里賣5.5元。你猜,折扣MAMA賣多少錢?1.99元。3.6折。
原裝進口的牙膏,重120克。超市一般賣30元。電商搞活動,也許能賣到25元。你猜,他們賣多少錢?4.99元。1.7折。
一包濕紙巾,80抽。超市里一般賣9.9元。大促時,會買一送一。算下來最便宜,大概5元。他們賣多少錢?0.99元。1折。
我想,你一定會問:這些不是正品吧?如果是正品,怎么可能這么便宜?
邢云飛說,當然是正品。要理解為什么會這么便宜,你需要深刻理解中國零售。
一個高效的零售體系,有兩大核心主體:品牌商,和零售商。品牌商,團結上游制造商。零售商,服務下游消費者。
在越成熟的市場,品牌商和零售商,通常規模越大,且中間商越少。比如寶潔和沃爾瑪。這樣效率最高。
但是,中國的零售業,發展時間還很短。品牌商和零售商,總體處于“規模小,數量大”的階段。因此,不得不借助更多的中間商,連接彼此。總代理,省代理,市代理。這些中間環節,扮演著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角色。
但也因此,整個鏈條變長,信息傳遞變慢。你在這頭,抖一根很長的鞭子,過了好一會兒,那頭才抖動。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長鞭效應”。
因為信息滯后,預估不準,大量庫存積壓就產生了。這些庫存,最終變成了品牌商的:臨期,尾貨,和滯銷。
但是,這些“臨期,尾貨,和滯銷”,卻給中國的零售業,帶來一個非常獨特的增長機會,那就是:把最便宜的商品,賣給最在乎價格的用戶。
怎么做?
折扣MAMA找到品牌商,承諾他們,買走未來一整年的,所有臨期商品。你給我低價,我全部拿走。3折。2折。甚至0.5折。因為一旦過期,扔掉都要花錢。我來把還有3個月保質期的氣泡水,1年保質期的牙膏,2個月保質期的濕紙巾,賣給最在乎價格的人。
誰最在乎價格?老人。
你知道西紅柿多少錢一斤嗎?你知道花生油多少錢一桶嗎?不知道。但老人知道。他們不但知道,甚至還能背出附近“每家”超市的價格。他們對價格極其敏感。
那么,他們在哪里買東西?在社區。老人的購物半徑,大約是家附近的2.5公里。他們不上網,不上班。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附近尋找沒過期的、安全的,但最便宜的商品。
很快,折扣MAMA自己的店、聯名的店,和供應鏈支撐的店,就開到了2500家。70多人的運營團隊,一年17億的收入。雖然價格非常便宜,但毛利率依然能高達32%。
為什么在2023,很多人都說難的時候,折扣MAMA能獲得這么快的增長?
邢云飛說,因為我們解決了品牌的“庫存問題”,我們解決了老人的“價格問題”。你能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就能獲得多大的增長。
說得真好。但是,這也太“難”了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構建一個這樣復雜的商業模式的。而且,以前想要增長,是不用做數學題的,只需要奔跑就行。
是的。今天的商業世界,確實發生了變化。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階段”。
看這張圖。仔細看。你能看出來,這條波折的曲線,是什么嗎?
這條曲線,是從1987年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的折線圖。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猜猜看,從1978到2018,改革開放這4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大概是多少?我給你四個選項。
A)4.3%;B)5.7%;C)7.6%;D)9.5%。
是多少?
正確答案是:D。9.5%。
9.5%。高不高?非常之高。遠高于同一時期世界經濟的2.9%。同期的美國,平均在2.6%左右。德國,平均2.4%。日本,平均2.0%。巨大的增速差,讓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里瘋狂追趕。
2000年,中國GDP超過意大利,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05年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四。2008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
這一路狂奔,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但是,這個奇跡,在2008年出現了一個拐點。雖然中國GDP的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但開始放緩。2007年,14.16%。2010年,10.45%。然后9.3%。7.7%。6.9%。2019年6.1%。
為什么?是因為我們不努力了嗎?不是。經濟學上有一個專門的概念,用來解釋這種現象。
那就是:增長收斂。
什么叫增長收斂?
我舉個例子。當你饑腸轆轆的時候,吃下一個饅頭。你會覺得這個饅頭,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感動到哭。它的價值,是100。第二個呢?還是那么好吃,但不吃也餓不死了。價值,算是50。第三個呢?吃也行,不吃也行。價值20。第四個?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它的價值,接近于0。從100到50,到20,到0,這就是收斂。
資本也一樣。
市場上非常缺饅頭。你投資100塊購買設備,生產饅頭。很快,所有饅頭賣完。你掙了100元。于是,你決定追加100塊投資,再買一套設備。這時,饅頭已經沒那么稀缺了。你只掙了50元。再追加投資呢?饅頭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你只掙了20元。再追加?那就幾乎賺不到錢了。
從100到50,到20,到0。
這種體量越大,邊際收益越小,因此增長越慢的趨勢,就叫做“增長收斂”。
最早用經濟學模型,來解釋這種“收斂”現象的,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
索洛說,因為低收入國家的資本收益率更高,所以通常會經歷更快的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但是,隨著國家收入體量的增加,資本收益率會將逐漸降低,經濟增長也因此會逐漸收斂。
二戰后,1945-1960年,西德、法國和日本的經濟快速增長,然后開始逐漸收斂。1960-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和中國臺灣,經濟迅速增長,然后開始逐漸收斂。
今天的中國,也是。
1978年,中國的GDP,是3679億。改革開放40多年中,我們不斷引進資本,追趕科技,從而獲得了高速增長。2022年,中國的GDP,已經是121萬億。增長了300多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舉世矚目。
但是,隨著GDP體量的增加,引進資本和追趕科技的邊際收益越來越小,我們的增長也在逐漸收斂。
中國GDP的增速,正在從7-8-9的“高速區間”,逐漸進入4-5-6的“中速區間”。
理解這個“中速區間”,非常重要。
因為增長速度不同,競爭強度就不同。競爭強度不同,企業戰略就不同。
當經濟增長在“高速區間”時,天上每天都掉很多金子。撿都撿不過來。這時,如果有人撿走了你手邊的金子,你會打他嗎?沒空。別耽誤我撿錢。你的策略,是到處找“機會”。
經濟增長到了“中速區間”呢?金子少了。很難撿了。這時,如果有人撿走了你手邊的金子呢?你可能就會和他“講講道理”了。但在此之前,你要確保自己比對方“強壯”。你的策略,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在“高速區間”,時代獎勵“機會”;在“中速區間”,時代獎勵“競爭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中速區間”,建立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呢?
早在40多年前,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就為身處“中速區間”的創業者,甚至競爭更為激烈的“低速區間”,總結過三條最基本的競爭戰略。它們是: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
我來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來自德國。因為德國比我們更早完成“增長收斂”,進入激烈競爭。
這是一對德國兄弟。哥哥叫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弟弟叫西奧·阿爾布雷希特。他們是德國超市“奧樂齊”的創始人。他們非常低調,你在外界能找到的照片,估計只有這一張。
但是,這對兄弟最為人稱道的,還不是低調,而是:摳門。
哥哥能摳門到,要求員工每天晚上把黃油搬到地下室。因為冰箱太貴。
弟弟能摳門到,發現員工訂了4支圓珠筆,大發雷霆,讓員工同時用4支筆寫給他看。
為什么這樣?因為他們相信一件事:零售業的競爭力,來自低價。而低價,一定是因為低成本。
可是,只靠搬黃油,省圓珠筆,低不了多少成本。怎么才能把“總成本”給低下來呢?
我賣100種牙膏,每種賣1000支。1000支,牙膏品牌可能完全不放在眼里。但如果我只賣1種牙膏,賣了10萬支呢?牙膏品牌估計,什么都愿意答應你。
所以,兄弟倆決定:減少商品種類。那減少到多少呢?
美國的零售業,平均有14000個SKU,存貨單元。沃爾瑪呢?超過20000個。那奧樂齊呢?只有1000-2000個。別的超市有十幾種紙巾,我只有一種。
因為這種超級集中度,奧樂齊單款SKU的年營收,在6000萬歐元以上。這款產品我要了,一年采購6000萬。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給他難以想象的低價?
如果還是不給呢?那就自己做。為了極致的“總成本領先”,奧樂齊不斷增加自有品牌。70多年后,他們今天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經達到70%-90%。你買10件商品,可能有9件,都是奧樂齊自己的。
一切為了“總成本領先”。
可是,真的需要那么便宜嗎?這樣的“總成本領先”,是不是有點太極端了?
這個世界上,需要有人把東西做貴。但也需要有人把東西做便宜。
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經說過:商業,不是為了讓女王擁有更多的絲襪。商業,是為了讓女工也能穿得起自己織的絲襪。
說得真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普通人,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
奧樂齊,因此也被稱為“窮人的超市”。他們咬死“總成本領先”,咬死“優質低價”,在德國市場和沃爾瑪展開了激烈的競爭。2006年,沃爾瑪宣布退出德國市場。而有意思的是,這對德國兄弟,卻因為把東西賣得更便宜,成為了德國首富。
幫普通人省錢,有時,才恰恰最賺錢。
今天有些企業,通過降低品質的方式,把東西賣便宜。也有很多人通過犧牲利潤的方式,把東西賣便宜。但這都不是競爭力。相反,這恰恰傷害了競爭力。
只有既不降低品質,也不犧牲利潤,還能把東西賣便宜,才是真正的“競爭力”。這背后唯一的方法,就是:總成本領先。
那么,總成本領先,是不是獲得競爭力的,唯一辦法呢?
當然不是。你還可以試試:差異化。
中國最大的火鍋品牌是哪一家?海底撈。那其他品牌,要如何打造獨特的“競爭力”呢?
有一次,我去一家叫巴奴的火鍋店吃飯,領了一個號。號碼牌上印著一句話: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當時,我特別想拉著服務員問:你說誰過度了?你說誰過度了?
你的服務好,但我的東西講究。這就是差異化。
什么是差異化?
差異化,就是:有壁壘的稀缺價值。
這句話里有三個關鍵詞。
首先,價值。飲料的包裝,通常是圓的,或者方的。你做成三角形的,是不是差異化?不是。圓的,可以裝更多飲料;方的,可以節省運輸空間。都有價值。三角形看起來標新立異,但對用戶沒有明顯價值。
其次,稀缺。你打算做一款面膜。做補水的,還是美白的,還是修復的?他們都很有價值。但是,他們都很難算是差異化。因為每一種價值,市場上都有無數的提供者。你做任何一種,都會淹沒在競爭里。不稀缺。
最后,壁壘。你率先提供了一款奶茶,叫“楊枝甘露”。一炮而紅。你是第一家做的。這是不是差異化?依然不是。因為很快,幾乎所有奶茶品牌,都提供了楊枝甘露。這項能力,沒有壁壘。
有壁壘的稀缺價值,才是差異化。
那怎么做呢?我舉個例子。
這個人,叫張蕾。朝日唯品的品牌主理人。
乳業的競爭,從來都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低溫奶,更是必爭之地。但是今年,朝日唯品在低溫奶里脫穎而出。張蕾告訴我,這就是因為品牌的“差異化”戰略。
首先,是價值。消費者當然關注價格。但越來越多人,開始更加關注安全和健康。這是“更貴的問題”。于是,我們決定,要把“安心和有機”作為核心價值。
其次,是稀缺。奶的品質,取決于牛;牛的品質,取決于草;草的品質,取決于土。于是,我們決定,從“土”這個源頭上下功夫。這樣較真的,非常稀少。
最后,是壁壘。可是,如果別人也主打“土壤”呢?很難。好的土壤,需要堅持20年循環農作,自然養土。競爭,其實在20年前就開始了。時間,就是壁壘。
根據尼爾森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液態奶整體下滑2.3%。但朝日唯品,同比增長33%。
這就是:差異化。這就是:有壁壘的稀缺價值。
除了高端乳品,差異化,在很多行業都適用。比如,科技業。
柔靈科技創始人,孫瑜研究的,就是高科技的問題。
有一次,孫瑜問我: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長壽藥”是什么嗎?他說,是睡個好覺。睡覺,是人類最重要的自我修復方式。快速眼動睡眠,給大腦洗澡。深睡眠,給身體充電。睡覺,大于一切。
但是,很多人卻睡不好覺。要不然難入睡。要不然容易醒。要不然睡不深。甚至,是徹夜失眠。睡個好覺,對很多人來說,非常有“價值”。
可是科技,為什么一直沒解決睡覺這個問題呢?因為這和腦電波相關,而腦電波非常微弱。一節干電池,有1.5伏的電壓。而腦電波呢?只有0.00001伏。十萬分之一,很難監測。所以,這種能力,非常稀缺。
去年,我們有了突破。我們做了一張很薄的貼片,貼在人的額頭上。貼片的內部,用了很多納米級的金屬粒子,所以大大增加了信號接收的面積。再加上我們的算法,現在識別腦電波的準確度,可以做到83%-93%。而一般的手環,只有55%左右。這就是:壁壘。
那這有什么用呢?
當深睡眠要來臨時,大腦會發出一種特殊的腦電波。這個貼片,就能監測到這種電波,并會通知“智能枕頭”。這個智能枕頭,就會發出特殊的波,去增強那個腦電信號,從而把你推入深睡眠。
孫瑜說,他們在和一些酒店合作。數據顯示,客人的入睡時間降低了20.39%,深睡沉浸度提升了23.6%。今年6月,他們拿到了醫療器械證。預計今年銷售就能有1400多萬。
科技業,真是“差異化”的,肥沃土壤。
那如果我做不到總成本領先,也做不到差異化呢?
你可以采取第三種競爭戰略:聚焦。
聚焦,就是只服務特定市場,或者特定人群。
我做藍牙耳機。但打不過蘋果,怎么辦?
試著“聚焦”一個“特定人群”。比如:外賣小哥。
外賣小哥,需要什么樣的藍牙耳機?電量要非常足,能用一整天。麥克風要特別好,路上太嘈雜。對了,如果能固定在頭盔上,就最好了。不怕掉。
固定在頭盔上,這是絕大部分人不可能有的需求,但對外賣小哥來說,非常重要。做一款能固定在頭盔上的耳機,蘋果可能也不是對手。
什么是聚焦?做特定市場,特定人群才需要,其他人覺得沒用,甚至浪費的東西,就是聚焦。
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這就是“中速區間”的答題思路。
每一年,市場都要給所有創業者,出份考卷。這份考卷,一直都不太難。努力學習,能考99分。臨時抱佛腳,也能考85分。但是,太簡單的考卷,對努力學習的人,是不公平的。憑什么你不努力,也分走我一半獎學金?
增長收斂,就是不斷變難的考卷。2023年這份,尤其難。這一次,努力學習,能考95分。臨時抱佛腳,可能都未必能及格。優秀的人,反而脫穎而出。
因為,順境,是所有人的狂歡。逆境,是優秀者的天堂。
除了增長收斂之外,還有一條線索,正在迷霧中,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牽動著商業世界。
那就是:人口老化。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劉潤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