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朋友的對話
三、過去的業績從何而來:“渠道為王”
當進入市場經濟的環境,產品極大豐富。企業面臨市場的多種選擇,需求關系出現了變化,這時企業為了銷量,需要主動的尋找渠道,甚至新建渠道,以保證產品能夠快速、大量的流入市場。
這時的營銷管理,特別是銷售管理的能力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為了搶奪市場,業績(銷量)成為首要目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渠道建設”,即所謂的“渠道為王”是真理。
我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走出校園,走進了業務型企業。當時的企業上下,充滿著:
總業績=客戶數 X 客戶平均(提升渠道內業務人員對市場的覆蓋)
總業績=件數X 件均(提升渠道內業務人員的活動量和業務技能)
總業績=人數 X 人均(提高渠道內業務人員的數量和活動量)
總業績=機構數 X 機構平均(增加終端,覆蓋新市場)
上級領導們告訴我們這些職場新人,按照以上的“公式”,我們要通過“基礎管理”(“基礎管理”就是“渠道為王”時代的產物),進行“差勤管理”、“會議培訓”、“活動量管理”、“表報管理”。
如果經歷過這個階段的朋友,應該對這些“如數家珍”。
所以,在“渠道為王”的營銷階段,企業“重銷輕營”,與“銷售管理”相關的人和組織是企業的主力軍。
要業績,就大力增員、大力開機構、大力追蹤業務人員的拜訪、大力開早會、夕會,大力搞業務培訓、典范分享,等等。
四、現在的業績從何而來:“品牌為王”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升級,以及互聯網、移動支付、快遞等“基建”設施和技術的完善。消費者具有更強的認知和個性,不再滿足基本的產品功能。更注重個人內心的“舒服”。
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企業在營銷方面,需要無限靠近消費者,也是為了能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好,即所謂的“品牌為王”是真理。
品牌是消費者精神層面的訴求,也就是說,現在的營銷,開始把注意力首先放到了“營”的方面。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營銷思維也發生了變化。
“品牌為王”的本質并非狹義的認為建立一個品牌就能“稱王稱霸”,而是:
要讓客戶“買得樂”、“買得到”和“買得起”。要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客戶的“心中首選”、要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無處不在”,要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物有所值”。
做營銷:要通過“廣告”、“促銷”和“客戶關系管理”做客戶的“態度”,讓客戶知道我們的產品、有意愿嘗試我們的產品,并養成使用我們產品的習慣。——心中首選
做營銷:要通過“渠道管理”、“終端管理”做好“分銷”,覆蓋更多的市場,讓終端的表現更好,讓渠道中的所有人得利、滿意。——無處不在
做營銷:要通過“產品管理”、“品牌管理”,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中,讓客戶獲得“滿意”、“爽”、“舒服”的“性價、體驗”,讓實際感受大于心理預期。——物有所值
“品牌為王”并不是對“渠道為王”的否定,而是在強化“渠道為王”的基礎上(渠道的規劃、開發、終端管理、渠道滿意度建設等的植入,而非僅僅只關注人力規模和盲目的進入新市場),增加了“廣告”、“促銷”、“客戶關系管理”、“產品管理”、“品牌管理”等“營”味濃厚的動作。
在“品牌為王”的階段,業績不是內勤做出來的,也不是外勤做出來的,而是企業內所有營銷人做出來的,是企業中所有為營銷人提供支持和服務的人做出來的。
比如我們熟知的“南孚電池”,南孚自從向日本購買了二手堿性電池生產線之后,打敗了強勁的“金霸王”,稱為市場第一。那是因為推出了新產品“聚能環電池”。——這是企業中的新產品研發團隊帶來了更多的業績。
比如我們熟知的“999感冒靈顆粒”,以往不溫不火,自從引用了“暖暖的很貼心”的廣告后,該產品成為了感冒市場主流產品。背后是市場調研人員發現了客戶和感冒靈的出發點。——這是企業中的市場調研團隊帶來了更多的業績。
比如我們熟知的“匯仁腎寶”,當銷量越來越低迷的時刻,打出了“透支、補腎”的概念,一躍成為補腎第一品牌。——這是企業中廣告開發團隊來了更多的業績。
我們現在干營銷,就如同打仗一樣,過去銷售團隊的單打獨斗就能產生業績。其他職能部門都是協助。
但在今天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市場部、銷售部、研發部、產供部、人力資源部、行政部、財務部需要協同,只有海陸空立體協同,才有可能拿下戰爭的勝利。
? 來源: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三金二意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