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萬變的時代,無論企業規模或行業類型,都正在面臨如下問題:
1. 企業欲求轉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都要隨之轉型;
2. 應對多變的商業環境,如何打造更加高效與靈活的人才發展體系;
3. 組織的文化土壤和配套機制如何跟上人才發展需要,將人才的潛能充分挖掘發揮。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現有的人才規劃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業務的快速發展需求。不確定的時代,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首先要從人才規劃開始。本文,將系統介紹華為人才規劃方法。

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人類社會自發展至今,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以蒸汽機為代表。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的美國和歐洲,以電力為代表。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20世紀的美國,以計算機為代表。
縱觀人類近300年的科技發展史,這些變革都發生在歐美國家,他們壟斷了高科技產業,享受了高科技的紅利而獲得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還處在清朝,落后就要挨打,經濟沒有因此而產生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尾巴,從而實現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
現如今,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以AI、人工智能、5G為代表。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一波機會抓住了,就會和歐美國家平起平坐,甚至有可能超過他們。
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就沒有科技創新。學華為做人才管理,上華營。
華為每年招聘一兩萬應屆生,沒有這些人才,就沒有華為的發展。不管對于國家還是企業,人才都占據了核心位置。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于企業的應變能力或者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時人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華為人才規劃的方法
人才管理的源頭在于戰略。戰略對人才提出了什么需求,人才管理活動就需要去滿足這個需求,以促進業務成功。從業務部門中來、到業務中去,形成閉環。
華為人才規劃需要回答四個問題:
第一,業務人才對組織的能力和關鍵人才提出了什么樣的需求?
第二,目前的關鍵崗位和人才布局,是否可以支持企業的戰略落地,差距在哪?
第三,如何通過內外部資源,滿足人才的需求?
第四,如何通過人才管理,持續發揮人才的作用?
人才規劃分為五步:
第一,業務戰略的引入。這部分需要明確公司業務戰略是什么,未來 3- 5 年目標是什么,要實現這樣的戰略,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差距在什么方面,引入的人才需要補充哪些差距。
第二,關鍵崗位能力的類型與要求。不同類別的人才對于關鍵經驗、關鍵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在業務戰略發生變化后,人才的類型和要求也要隨之改變。
第三,人才的差距。明確人才類型和要求后,就需要找到公司現有人才與這些要求相比的差距,分為數量差距、質量差距、結構差異。
第四,關閉差距。在差距找到后,就需要采取相應策略彌補差距,并將策略落到企業人力供應計劃里。
第五,落實人才策略。需要做哪些事情,構建怎樣的人才解決方案。學華為做人才管理,上華營。
人才工程是人才規劃的最后沖鋒
人才工程是人才規劃的最后沖鋒,是為了關閉差距、構建人才落實策略。
華為人才工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不同場景、整合業務活動來構建,這部分核心是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是長周期的事,等人才培養起來,可能企業也快倒閉了。但華為不同,華為的人才都是干出來的,他們都是傷痕累累地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走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華為的人才培養一定是建立在選拔制度的基礎上。先讓你干,成功了,再給你機會。只有經過實際檢驗,證明這位人才可以從一顆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再來澆水、施肥、培養。培養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華為很多培訓,以先優生再優育為基礎,是上崗后的培訓,且對于培訓對象有嚴格要求。
另一類是通過人才環節的專業領域來構建,這部分核心是人才流動與人才監管。學華為做人才工程,上華營。
一方面,人才流動。流動代表活力。流水不腐,樹挪死人挪活。人才不流動就容易板結,土地板結的都不長莊稼。
另一方面,人才監管。人才監管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授權。華為業務分布廣泛、層級多,如果一層一層匯報,戰機早延誤了。所以為了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要授權。
人才監管在另一方面,是為了最大化保護員工。企業要培養一些優秀的人才、干部、專家非常不容易,如果這些人要是損失了、失敗了,或者違規被處理了,是公司很大的損失。監管不代表不信任,而是一種企業對于人才的責任。
總結
人才規劃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業務發展的人才需求,為業務戰略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以終為始,企業在制定人才規劃時,必須以業務戰略作為出發點,充分考慮人才規劃對業務戰略的支撐作用。
人才規劃有三個面向:
第一,面向戰略。人才規劃是戰略的起點,支撐業務的落地。
第二,面向對象。人才規劃不是籠統地規劃,而是針對關鍵崗位進行規劃。
第三,面向結果。要以終為始,明確人才規劃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人才規劃是人才管理的龍頭,是戰略與人才管理工作的連接器。人才打造和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但很多時候,業務一來,就需要人才快速跟上,此時就需要提前規劃、未雨綢繆,站在后天看明天。
來源:華營管理私塾
作者:何團 華營導師、華為公司原產品與解決方案體系領導力發展部部長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華營管理私塾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