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運營管理者進階手冊》的第一篇文章,我們先從“要搭建一個什么樣的團隊”開始思考,然后再去了解團隊中人和事的管理技巧。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問題比較復雜,可以嘗試換個角度來理解,比如思考一下自己想加入的團隊是什么樣的?理想的團隊需要具備哪些必備條件?自己有了解過哪些優秀的團隊?
聊聊我理想中的運營團隊
我先聊聊自己的思考哈,我最開始接觸運營是在17年,從新媒體入行,從搬運偽原創到管理百萬大號團隊,初期一直都處于野蠻生長的速度的狀態,不過目前還是非常感謝當初給我機會的boss,不然我可能無緣運營。
雖然團隊業務上的資源豐富,但當時團隊環境并不那么理想,首先是團隊離職率很高,缺乏基礎的培養體系。一年的時間,一半以上的同事幾乎都換成了新人。
當時了解行業信息只能通過行業垂直公眾號或簡訊,缺少優質的信息源和學習資源,也不知道自己下階段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
除了團隊維護的賬號粉絲一直在漲,其他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無論是內容還是團隊的業務創新上(因為賬號類型特殊,內容并不需要不斷創新變革)。
那時的boss并非沒有嘗試優化,可能只是在創業初期,無論是老板還是成員都沒有太多經驗,所以團隊和成員都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
我當時其實一直在思考,如果這不是自己理想的團隊環境,那么自己想要的團隊是什么樣的?后來我梳理了我下一份工作的選擇標準:
身邊要有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團隊氛圍融洽、扁平化管理、創意驅動、掙到比目前工作更多的錢、有比較系統的培養體系、業務發展狀態積極向上、而且能夠讓自己在實操中快速成長。
薪資、成長、熱愛的天平
后來辭職離開了工作兩年的鄭州,關于讓自己下定決心辭職離開的關鍵原因,我覺得核心是成長停滯帶來的焦慮。
大家經常提到的錢沒給夠或者受委屈了,我覺得還不能準確描述出我當時需求,雖然這些都是自己做出關鍵抉擇的重要因素。
當時環顧鄭州的互聯網行業,可選的運營團隊少之又少,頂尖厲害的團隊可能以當時自己的經驗和履歷不一定能夠達到對方的招聘要求。
我當時想要學習更多的東西,不想一直停滯下去,我十分清楚呆在舒適區只能增加未來的不確定性,能夠做出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少。
物質或者精神上的需求確實很重要,但是如果將這些優先級進行排列的話,我會把成長排在選擇工作或團隊的第一優先級。
后來到了深圳這邊,加入了現在的團隊零一裂變,見證了一個創業團隊在慢慢成為大家眼中的“大公司”,接觸到了更多厲害的牛人,之前迷茫階段困擾自己的問題也逐漸清晰了。
這里用字節跳動張一鳴之前聊到的人才保留和激勵體系來解釋,對比簡單物質或精神需求,又進一步進行了拆解和豐富,比如:
短期回報:薪資/獎金/物質獎勵
個人成長:持續學到更多的東西
那么這樣的團隊具體該如何來定義,到底算是什么樣的團隊?除了大家口中“牛逼的團隊”或“好團隊”,有沒有更準確和恰當的描述呢?
這其實就是今天要聊的“成長型團隊”,作為一個未來的運營管理者,在工作初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缺少直接加入成熟的成長型運營團隊的條件和機遇。
但是,我們可以先從提升自身能力開始,了解如何搭建成長型團隊,從自己目前的團隊開始入手,從自己開始發光發亮,嘗試優化迭代。
聊聊什么是成長型運營團隊?
其實就是字面意思,成長=迭代=升級=進化,但這次要聊的主體是團隊,而非個人。避免引起歧義,我決定把范圍縮小到我比較熟悉的運營領域,將我提煉出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一個成長型的運營團隊,從個人到組織還需要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尤其重視人才發展,成員能夠依靠團隊的環境爆發更強的能力,來幫助團隊繼續進階,逐漸形成一個自行運轉的生態系統,且具備自我修復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能夠持續進行迭代升級和自我適應調整,快速捕捉市場機遇,擁有抵抗未知的風險的能力,上行時加速沖刺,下行時穩步扛過周期。
另外,還要以團隊文化為基石,作為人員招聘標準/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團隊發展/激勵和約束的邊界,例如阿里味/字節范,還有騰訊的“瑞雪”等,團隊文化體系都值得學習借鑒。
為什么要搭建“成長型”團隊?
外部環境周期性發生變化,業務方向在探索階段持續變動,只有不斷進化的成長型團隊才能適應各種環境“活下來”。
其實運營對比互聯網其他類型崗位來說,變動更加劇烈,行業標準更加模糊,還要跟隨業務或產品階段性戰略調整來進行調整。
所以需要朝著成長型團隊去發展,畢竟你不動,競爭對手在動,市場環境在動,隨著業務停滯,內外部問題積壓,最終將導致團隊和業務全面崩盤。
之前我們拖鞋老大說過一句話:團隊的發展速度一定要高于個人的成長速度,不然個人能力溢出,但團隊給不了合適的成長環境和新的挑戰以及更豐厚的薪酬,那么這類優秀的人注定會選擇另外的平臺發展。
沒有人,何來的團隊?何來的業務發展?
只有團隊和個人保持共生關系,團隊給與個人快速成長和能力拓展的成長環境,個人聚沙成塔幫助團隊不斷向上生長。
如何搭建“成長型”運營團隊?
以文化為基石,通過“味道”吸引對味的同路人
關注個人發展,對成員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動自驅學習,將團隊學習力化為業務驅動力
鼓勵復盤分享,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沉淀團隊經驗,搭建知識庫匯總可復用經驗
作者:?阿趙?來源:運營人阿趙(laodaoshaonian)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