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企業唯有開展數字化轉型,才能把握機遇,實現躍升。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業務變革的戰略行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有全面的戰略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并持續進行戰略實施,以實現戰略目標。
01 什么是戰略?
昔日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兵多將廣,每次戰斗總能取勝,最終卻落得垓下敗亡,烏江自刎。劉備未得孔明時,屢戰屢敗,顛沛流離,自得孔明隆中對之后,終能據蜀中,三分天下。何故?皆戰略之功也。
戰略,英文叫Strategy,本是純軍事的概念,即軍事戰略。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術為在戰斗中使用軍事力量的理論,戰略為使用戰斗以達成戰爭目的的理論。”李德.哈特對戰略的定義為:“戰略為分配和使用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這里提出“分配”意義重大,戰略本就是一個選擇問題,任何國家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何分配資源成為重要的戰略選擇。
近幾十年來西方逐步將Strategy擴展到非軍事領域,包括國家戰略(大戰略)、企業經營戰略等。美國將軍魏德邁指出:“大戰略是使用一切國家資源,以達到國家政策所界定目標的藝術和科學”,德國的“工業”戰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今年發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文末有下載)都是國家戰略(大戰略)或其中的一部分。企業經營戰略則顧名思義是“發展、分配和使用企業各類資源,以達成企業經營目標的總體謀劃。”
由上述定義可以發現,戰略的關鍵是目標和資源的匹配。一切戰略都必須考慮資源約束,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如果目標過于宏大,資源又不匹配,則必敗,多少敗局由此產生。
從應用的層次而言,從上到下可以分為總體戰略、分類戰略和運作戰略,構成完整的戰略體。比如國家戰略可以分為總體戰略、分類戰略(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企業戰略可以分為公司戰略、業務戰略(事業部)和職能戰略(人事、財務、IT等)。
從經營戰略角度來看,十九世紀60年代-80年代之間是定位學派占據壓倒性優勢,80年代以后則是能力(組織、人事、流程)學派占有優勢。
02 什么是戰略管理?
廣義的戰略管理是指運用戰略對整個企業進行管理,其代表人物是安索夫。
狹義的戰略管理是指對戰略管理的制定、實施、控制和修正進行的管理,其代表人物是斯坦納。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是狹義的戰略管理,也就是戰略的全周期管理。
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一項有效的戰略管理必須具備五項關鍵點:獨特的價值取向、為客戶精心設計的價值鏈、清晰的取舍、互動性、持久性。
獨特的價值取向代表企業為社會提供哪些價值,企業本身就是要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因此提供什么價值是戰略最優先關心的,也就是企業的定位。
為客戶精心設計的價值鏈,是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旅程為客戶提供價值。
清晰的取舍,表明企業必須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資源模式,明確哪些是我們要做的,哪些是我們碰都不碰的,聚焦重點,方能有所突破。
互動性,我理解是戰略制定必須實現上下同欲,戰略是企業管理層提出又得到企業全體員工認可的,這樣才能夠指引大家朝這個方向努力。
持久性,戰略是指導企業中長期發展的,要長期堅持實施,避免因人事變動、局部的挫折等而導致戰略流產。
落實戰略管理可以遵從業務領導力模型(BLM),該模型由IBM在2003年提出,并在華為等企業中應用。BLM模型為戰略制定和落地執行提供了方法論。
03 數字化轉型必須戰略為先
孫子云:必以全爭于天下。大時代需要大戰略,大時代運用大戰略。如今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時代洪流滾滾,機會與挑戰并存,禍福相生,企業如何自處?數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跟上了就能享受數字紅利,跟不上就會被時代淘汰。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也不是單純使用一些新技術就能實現的,必須堅持業務導向,運用數字技術驅動企業業務變革,整體設計,整體實施。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有全面的戰略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并持續進行戰略實施,以實現戰略目標。也就是要實行戰略管理。
企業架構就是以數字化戰略為輸入,對企業進行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需要的業務能力和IT能力,形成企業架構藍圖和實施路徑,為戰略實施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04 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戰略
金融業是運用信息技術的領先者,經歷了金融電子化、信息化、流程化的各個階段。在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尚未提出的時候,面臨互聯網的跨界沖擊和顛覆,領先的金融機構就已經敏銳的認識到了數字化的價值和作用,旗幟鮮明地提出并踐行數字化轉型戰略。
2019年,平安集團更新了品牌標識,把企業logo里的“保險?銀行?投資”改成了“金融?科技”,可以說2019是平安轉型的關鍵年。平安已經越過了“科技賦能金融”的階段,現在平安的新戰略是:“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核心含義是運用科技手段打造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金融服務、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態圈,通過生態協同賦能金融主業。
2017年,太保提出“數字太保”戰略,推動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戰略轉型升級。具體來看,太保希望從數字化的供給、體驗、生態三方面入手,完成轉型:數字供給方面,從產品的需求延伸到銷售服務的數字化前端,實現前后臺的融合和端到端的交互化;數字體驗方面,以直達、簡單為主旨;數字生態方面,培養集團數字化思維并加強數字化決策。
2019年,在深入實施“科技國壽”戰略中,中國人壽提出了“一轉六化三協同”的總目標,即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全力構建數字化服務、數字化銷售、數字化產品、數字化管理、數字化風控和數字化生態體系,全力建設客戶、服務、銷售三大協同平臺,打造“任意一點接入、各業務間無縫連接、一站式綜合服務”綜合化經營模式,實現“一個客戶、一個國壽”。
2018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提出“智·惠?人保”數字化戰略,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運營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智”就是要以數字技術作為核心支撐手段,充分了解與深入洞察客戶,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惠”就是要以人民為本,融合多元業務,整合線下和線上資源,普惠大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保險需求。中國人保集團從客戶體驗、業務運營及商業模式三個方面全面實施數字化戰略,加速推動客戶洞察、運營模式、平臺生態等九大數字化轉型。
中國建設銀行2011年推出金融科技戰略“TOP+”,建設新一代核心系統。T,是科技驅動,以技術和數據作為雙要素,實現雙輪驅動。建行將金融科技技術聚焦于ABCDMIX。其中,A是人工智能,B是區塊鏈,C是云計算,D是大數據,M是移動互聯,I是物聯網。X是現在還沒有商用的一些技術,如5G和量子計算等。這些是建行實施金融科技戰略主要依賴的技術。在堅持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的前提下,建設銀行在各業務場景中積極應用或嘗試這些技術。O,是能力開放,踐行開放共享的理念。建行將包括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租賃、保險、基金等集團業務的功能和數據能力以服務的方式,向全社會開放。P,代表平臺生態。關于客戶營銷,建行主要的經營管理是建生態,建平臺,再讓平臺連平臺,共同構建用戶生態。+,是培育鼓勵創新和支持創新的文化,支持集團不斷創新,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一文不足以說盡戰略管理,且聽下回分解。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