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內容的價值發揮到最優之前,有三個核心板斧需要用長期主義思維去前置布局:
1、小紅書的「內容種草科學」
2、小紅書的三個「重要流量模型」
3、小紅書的「內外成交飛輪」
內容種草營銷,其實是品牌營銷領域里很基礎的一種營銷手段,但又是一個非標準化,且需要絕對專業的營銷手段,這里總結幾種常用且好用的品牌內容營銷方法:
1)組建價值campaign
小紅書是一個用戶畫像非常鮮明的一個平臺,這里的用戶年輕化、消費力高、女性占比高。這幾個用戶標簽組合下來,就決定了小紅書用戶對產品功能價值、情緒價值、貨幣價值的多重追求。
把這三個價值翻譯成人話,就是——合理性價比 or 精細化需求、美好生活、品質生活。

所以能突出重圍的產品,至少要是兩個價值的組合,比如功能價值+情緒價值,或者情緒價值+貨幣價值,等等。
有一個很好例子,祖馬龍姜餅人香水的campaign,它當時的主題叫做拯救不開心。

貨幣價值:祖馬龍在香水界一直以來的品牌價值
這個campaign把所有噱頭很自然、和諧,并且元素重疊地融合在了一起,這等于將效果??100倍的放大。
消費者一旦想起這個香水,就會想到漂亮的游樂場、香香暖暖的姜餅人,還會想到沖我微笑的精致帥哥。所以之后消費者自然會把購買祖馬龍姜餅人香水,和開心、溫暖、品質生活劃上等號。
2)利用nickname
品牌在做產品聯想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找錯對標案例,或者說找錯了符合傳播學的文案案例。
產品最近比較流行起nickname,并且會喜歡拿雅詩蘭黛的小棕瓶、蘭蔻的小黑瓶當學習對象。
但是這里的誤區是,這幾個名字傳播度高不是因為名字起的有多好,而只是因為它大,并且領先太久開始做了,這個“前情提要”或者說影響力完全不同。
這里我總結了3個起nickname的通用思路,并且分別用案例重塑一下起名思路:
第一個是動作聯想
我們給一個母嬰品牌做護臀霜,首先這個產品的作用是緩解寶寶屁股上的濕疹。
所以起nickname的時候,做了動作的前置強化。
因為在擦這個霜之前的一個動作,大概率是要先把尿不濕脫下來。
脫尿不濕=立馬要用護臀霜,每一次在脫的時候就開始想到護臀霜,所以這個叫做動作聯想。
第二個是標志聯想
營銷圈聞名的標志聯想,就是營銷界的泥石流,專注土味營銷35年的椰樹牌椰奶。
大多數人想到椰樹椰汁的成功,都歸因于它的「從小喝到大」這種擦邊廣告語,這其實是深諳流量大于一切的王光興的獲取流量的套路之一。
大多數消費者真的愿意為椰樹買單,除了椰樹優秀的產品矩陣、渠道、定價、跨界聯名外,還有一點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卻悄悄出奇跡的營銷策略——椰樹包裝上用到的一整套標志聯想:椰樹+海南島+椰漿。
這幾個簡單直白的“文字釘”讓消費者天然的認為椰樹椰汁是新鮮的椰肉鮮榨,是不加香精色素防腐劑(到底有沒有添加劑,無人深究)。

第三個是擬聲詞聯想
前段時間品牌噸噸做了一款塑料喝水杯,nickname就叫噸噸桶,價格賣到149元。
這款喝水杯的思考路徑就用了擬聲詞聯想,且聯想路徑很短,大口喝水的時候是什么聲音?噸噸噸。喝的量夠多是什么量詞?噸噸噸。
你一渴就會想到我,你想要大口喝水的時候就會想到我,甚至不渴的時候想到我的杯子都會渴。當我把痛點和場景聲音結合起來,你就一定會記住我!
所以起nickname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通過有感知的文字補充、強化產品聯想,提升消費者的聯想頻次,他在那個場景下,一定想到我、能看到我。
3)將「產品利益點」轉化成「社交語言」
之前做過一個美妝品類的面膜產品,它的核心的成分叫做藍銅勝肽。
大家對這個四個字,是沒有感知的,甚至感覺是在上化學課。
但是如果我告訴消費者藍銅勝肽在成分圈的地位相當于黃金,它的售價是十幾萬一公斤,這樣表達消費者就會立馬感知到這個產品的珍貴。
同理,如果產品今天想要塑造產品成分的價值,也可以可以直接去關聯愛馬仕、別墅等等這些消費者熟知的社交語言。
將晦澀的產品成本做一個社交化語言的轉述和產品利益點拆解,這是營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翻譯”過程。
4)搞清產品的“三點”
最后在做內容前要想明白的一件事兒,就是我的產品利益點解決的到底是痛點、癢點還是爽點。
痛點——功能價值
如果產品解決的是核心痛點,它一定對應的是強需求。
比如夏天到了,我急需一個防曬霜,你直接說防曬指數50,哪怕去參加帆船賽,都不會曬黑。
癢點——細分需求
如果產品解決的是細分需求,那么對應的是弱需求。
比如更多時候,我不會被暴曬,只是想保護皮膚不受損。
那么一個防曬產品如果非常輕薄不會搓泥,這就解決了我的癢點。
爽點——情緒價值
防曬的作用,就是防曬,但是如果你說你還有養膚成分,那么我就又多了一層心理安慰,也不會追求這個附加功效是否真的有用。
所以,做產品的賣點,一定要想清楚,扎人的針的目標是什么?是把人扎痛的針,還是給人撓癢的針,還是給人帶來心理安慰的針?
最大化三點其中的某一個點,然后用另外兩個做輔助,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另外,在使用三點邏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賽道的特質,再選擇最大化哪一個點,用哪兩個點做輔助。
比如香氛賽道,爽點必定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它的屬性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有實用價值。
但是如果是大健康賽道,痛點必定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實際待解決問題,如果說一款鈣片主打爽點,比如味道像qq糖,那么這就會成為一個打歪的點。
1)小紅書人群流量的底層邏輯——人群反漏斗模型
2023年小紅書一直在精進對人群模型的探索,其中的反漏斗模型,尤其適合0-1-10的品牌使用。

例如下圖,是小紅書官方根據具體賽道做出的模型(左側:某補氣血產品的反漏斗模型;右側:某母嬰品牌爽身露產品模型)。

2)每個品牌都要會的投放基本功:KFS投放模型
明確品牌的定位(消費者認知度)和占位(關鍵詞下的內容鋪設量)情況后,做出內容和流量上的傾斜決策。
比如無定位無占位的白牌,就要重點做內容,積累自己第一批的種子用戶,而不是玩流量。如果是有定位有占位的成熟品牌,就可以開始用流量的多元化玩法鞏固消費者心智,防止競品上位等等;
②制定合適的預算
有兩個方法可以交叉使用:一是推算(真正的)競品的推廣費用,根據mcn提供的套餐價及實際的市場數據可以進行大致推算;二是根據自己品類出一個爆文的cpc費用,以及擊穿一個關鍵詞所需要的費用體量,驗證或者重新制定品牌的目標。
③根據品牌實際情況和預算,分配KFS占比
0-1品牌,KFS=7:3:0,這里不放搜索費用,是因為核心測試出內容賣點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就可以;
1-10品牌KFS=5:3:2,這里的主要目的是把測試結果放大,但是用少量費用測試即可;
10-100品牌=3:4:3,這里把內容的預算減低是因為之前的爆文有長尾,且心智扎實,但是還是要不斷出新爆文&維護老爆文,所以會把信息流費用占比繼續調高;
長期投放維穩及大促沖刺時=2:4:4,這里不用多說,沖刺或者維穩的品牌,繼續調高信息流費用,把優質的搜索流量抓過來拿在手里。
圖片來源:昕然廣告
3)還沒有完全開放的高階操作:AIPS全域種草人群模型
小紅書的A(awareness)I(interest)P(purchase)S(share)模型,對應的根本其實是科特勒《營銷革命4.0》里的了解-吸引-問詢-行動-擁護。
最終無非就是一個目的,通過曝光,讓人們知道;通過觸達手段,讓人們購買。
AIPS和抖音的5A人群其實可以一一對應,但是每個層級之間的打法又有不同,這是由于兩個平臺主要用戶的不同特征決定的。關鍵的運營動作請見下圖????:

基于現在抖音的環境,我判斷未來小紅書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關注CP TI,即單個深度種草人的費用到底是多少。
同樣類比抖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本品/品牌對應在行業top 5的人群體量的差距。這對于判定投入預算和核心目標人群體量的預估,都有很好的判定意義。
大家現在做小紅書可以分內外兩個部分看,左邊是「外」飛輪,右邊是「內」飛輪。
1)小紅書「內」飛輪幾種實現路徑的基本操作
第一個實現路徑:商品筆記掛鏈接(限企業號);
第二個實現路徑:蒲公英。達人掛鏈接,以及商品合作筆記。大家發布任務后一起處理;
第三個實現路徑:店鋪直播、明星/KOL 直播。關于第三種路徑,應該是品牌現階段比較不知所措的一種。
我研究了很多案例之后發現小紅書直播更大的機會點其實是在達播,小紅書一定是一個吃人設的地方。
為什么店播做不起來?就是因為我們說小紅書電商,賣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理人品牌能賣得好,因為主理人他有個人設,天天在展示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與其說大家說是去買他的產品,不如說是去買自己認可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總結了一個小紅書直播的特點,就是越慢越快、溫柔電商。
我們簡單看下小紅書賬號的直播,以章小蕙為例,她是小紅書標桿型直播案例。
首先,非直播間強相關的元素,比如日常發布的作品,出席的活動,甚至這個人的人生故事,都給她打下了很牢固的基礎。
另外,直播間強相關的元素,比如選品、場景布置、述品話術、甚至她的口音,都在不斷給她的人設加持。
以上原因,她的小紅書直播支付轉化率做到了60%(排名前 20 的主播轉化率的最低標準是22%)。
第四個實現路徑:營銷IP
小紅書IP如果有精準且適合品牌/產品的切入點,是非常值得做的。
因為小紅書的 IP 其實是聚焦原生心智,所以核心邏輯是它不光擅長引領趨勢,其中最大的點是如果你踩中了風口,那你就是創造了一個趨勢,它的流量是非常可怕的。
就比如說今年的 city walk,其實這是完全在小紅書上火上來的,然后包括大家能夠了解到的OOTD,其實 OOTD 基本上被兩個牌子霸榜了,一個牌子是優衣庫,然后另外一個牌子是UR。

第一是小紅盟
跑了 n 多品牌客戶下來,一個類目跑的數據很好,就是 3C 數碼。我們認為有普遍購買性質的個護,比如說沐浴露,或者是母嬰紙尿褲,都有囤貨性質,但是最后發現數據都非常差,幾乎都沒有數據回搜,所以只有數碼。
3C客戶我會建議他去走小紅盟,小紅盟有一個功能非常好,它可以直接把小紅書觸達過的人群打包,然后用精準通二次觸達,不需要平臺或者是品牌再做額外的手動動作。
第二是小紅星
2月27號小紅星回歸,這個動作代表小紅書和淘寶再次結盟,數據打通,從此種草數據再次閉環。
這也就是說品牌之后在小紅書投放后,可以精準跟蹤到站外數據,比如小紅書筆記uv、跳轉淘寶的數據以及購買的數據。
關于小紅星,先簡單快速和大家說3個可以關注的使用重點:
①小紅星數據關鍵點:
·品牌在小紅星可以直接看到通過筆記投放帶來的uv和轉化率,這尤其是大促期間品牌第一關注指標。
·小紅星的數據統計維度:在小紅書內看到過內容后,14天打開淘寶搜索/瀏覽相關Spu的人群。
②小紅書看數據的3個端口&區別:
·小紅星星任務數據(廣告數據+自然流):可查看14天為一個維度的去重版的蒲公英+聚光筆記數據(淘淘聯里面可以看任務組的數據);
·蒲公英數據(廣告數據+自然流):可看單條筆記的數據(品牌可以判斷怎么放大筆記);
·聚光數據(廣告數據):僅能查看筆記投流數據,一般為蒲公英數據結合ec數據一并查看。
③小紅星使用門檻
單個計劃包≥5萬(可同時下10個以下的計劃包同時跑,監測效果),為之后投放決策做判斷。
因為我們日常從廣告人的視角,看過太多品牌的成功案例或者踩坑案例,有些經驗不吐不快,想要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大家盡量多避一些原本不必踩的坑。
品牌做投放,經常會有兩個比較大的思維bug。我總結原因下來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1是沒有「強賣點」
在我們的投放過程中,一定會反復和項目組的同學或者品牌客戶搞清楚一件事:
請告訴我這個產品的winning point是什么。
成功投放的前提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
如果一個品和其他品一樣,比競品強的賣點一個都沒有,就一定要暫停投放,因為這種情況下砸錢進去,就是白燒。
2是「強賣點」太多
很多品牌又會是另一種極端,他們的產品設計的太好了。
但是這種情況導致的一個思路就是,我的品有10個賣點,這10個點都很好,都要推。
但是我的實話是:消費者記不住。消費者真的記不住。
對于這種情況的品牌我建議用二八思路:投入80% 的精力(時間/錢),去傳遞 20%的賣點。先挑出來一個核心賣點去無限放大。
來源于丟丟April講增長?,作者丟丟April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丟丟April講增長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