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1955年《產品與品牌》經典論文的發表,品牌與產品在理論上完成區隔,品牌源于產品但高于產品,自此品牌思想開始蓬勃發展。
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品牌資產和戰略品牌管理思想的提出,品牌從戰術工具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
第三次則是在新世紀前后,品牌關系、品牌社群等理論提出,重塑了品牌觀念,關系成為新的營銷理論范式。
不是基于品牌自身,而是基于品牌-消費者關系來定義品牌,更能讓我們理解品牌對消費者起作用的底層邏輯,也更加清晰品牌建設的目標是什么。只有和消費者建立關系,銷售才能得以持續;只有和消費者建立關系,品牌力才能立住。關系的強弱,決定了品牌力的強弱。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品牌和消費者可以建立更直接的聯系,私域、社群、粉絲、增長黑客、人設、IP等概念開始流行,想必大家都進一步認識到了“關系”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理解并建立品牌關系,長期以來我們存在兩個誤解。
過去幾十年來,各種品牌理念都強調通過情感營銷,訴諸消費者形象與個性,以及價值觀廣告、走心文案、態度視頻等具體形式,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共鳴,進而愛上品牌、忠于品牌。
但是,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強烈喜歡和愛意,并且只購買該品牌是極不現實的、難以達成,那只會發生了極少數消費者身上,而多數人并不會對品牌投射個人情感。
比如HBG理論的提出者拜倫·夏普教授就認為,情感根本對營銷沒有幫助,消費者是花心的,完全沒有忠誠度可言。
在業界,百勝餐飲集團的前CEO也指出,雖然消費者偶爾會因為喜歡而購買某個品牌,但是如果企業以此為基礎來構建營銷信息,則注定要失敗,因為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模糊不清、過于矯情的廢話。
要想和消費者建立關系,其實最重要的是和消費者玩在一起,讓消費者參與到品牌營銷中來,參與讓消費者感受到親密,并對品牌產生歸屬感和責任感。
其次,文化相關性創造關系,如果品牌能夠融入或創造一個消費者關注的社會議題,說出消費者的心聲,那么消費者才會認為你這個品牌和他有關,并讓其產生認同。
要想撬動消費者關系,一方面是借助社會文化,強化品牌的社會公共關系。
通過品牌與文化的共振,從而保持品牌活力,保證流行性和活躍度,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熟悉之感。同時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品牌的權威性、公共影響力,贏得消費者的尊重。
品牌要讓一小部分消費者深度參與品牌,和他們建立親密關系,并借助這群用戶的力量,輻射其他消費群體,完成品牌的擴散。
通過社交網絡和關系運營,利用于人與人的關系,去影響品牌與人的關系,激發品牌在用戶群體中的分享與擴散,實現老顧客的激活與復購,實現新客的獲取和擴散。
這實際上意味著,品牌建設要做的就是兩件事:社會化和社交化,這是品牌對消費者起作用的根本,也是品牌營銷最重要的兩個支點。企業做品牌,就是要干好這兩樣。
社會化的力量

但問題是,開會買水真的需要理由嗎?消費者在買水前真的會考慮半天為什么買這瓶不買那瓶嗎?事實上,就算農夫山泉、百歲山、怡寶也給不出獨屬于自己的開會專用水理由啊。
問題的關鍵在于,消費者在買水時首先會想到哪個品牌,只要消費者能夠第一時間想到喝開水,那么他就會考慮購買。喝開水要做的不是宣傳功能、教育說服用戶,而是建立喝開水和開會之間的相關性,讓消費者記住會議用水有喝開水這個選項(優先選項)即可。
這是今年4月份,喝開水在微博上打造的一波聲勢浩大的傳播戰役,整個Campaign的主題叫做“開啥都要喝開水”。圍繞這一主題,喝開水設計了一系列場景如開會、開工、開學、開球等,力圖讓消費者在各個喝水場景下都能夠優先想到喝開水。













消費者不吃,不是不了解其產品功效,而是想不起來,也沒有養成習慣。像我有時突然注重健康就會心血來潮買一些堅果和益生菌,結果吃了兩天就忘了,等再想起來已經過期了。
就連包裝水也是如此,喝水是剛需,但是喝農夫山泉、喝開水是剛需嗎?消費者之所以不購買,不是因為產品功能宣傳不夠,而是因為品牌在消費者生活中缺乏固定的消費場景,在心智之中缺乏顯著性,同時在社會文化層面缺乏流行性。消費者意識不到品牌的存在,自然不會選擇購買。
社會化的重要性,就是幫助品牌持續創造熱度和話題性,不斷提醒消費者品牌的存在,并且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生活場景的關聯,從而提示消費者購買。
要想和消費者建立關系,在消費者心目中有存在感、相關性、顯著性就非常重要,這是銷售達成的前提,也是品牌發揮作用的基礎。
要提升品牌力,除了在產品層面不斷強化品質和技術含量,還有非常重要一點就是社會化,讓品牌與文化產生共振,從而贏得目標用戶和公眾的共鳴。
這就像華為、比亞迪,它們贏得國人的尊敬和愛戴,除了技術上的成就,還有就是在品牌營銷中融入了更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公共品牌關系。

利用微博遞進式的熱點矩陣,慕思設置了多個話題,除#無論風雨都好眠#的主話題外,還有#睡覺是對下雨天的基本尊重#、#慕思是懂治愈的#,幫助品牌傳播持續加熱,助力品牌霸屏熱搜。



這一做法能有效地拉拽興趣用戶進行流轉沉淀,幫助慕思興趣人群環比擴容35.3%。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慕思借社會議題和文化價值觀的注入,提升了品牌力,贏得消費者的好感與認同。
上述這一波傳播幫助慕思品牌聲量提升了240%+,品牌TVC播放量也達了1700萬+,有效強化了品牌印記,有力地滲透進用戶心智之中。
#無論風雨都好眠#不僅關聯了實際的下雨天,而且從容應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還代表著一種人生態度,體現了中國式的文化觀和生活方式,飽滿詩意和美感。

而且當消費者想買床墊時,尤其是在夏天多雨這個場景下,更容易想到慕思,并且對慕思更有好感和認同,那么購買慕思的機會自然也最大。這種社會化的價值最終都會反映在銷量上。
所以說,品牌建設不是種草、促銷、直播帶貨,而是要通過社會化,為品牌注入文化和價值觀,讓品牌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形成群體所共享的某種儀式和傳統,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社會化就是品牌建立群體共識的過程。
微博上有精細化的熱點營銷方式,從全民性的節日熱點、賽事熱點、家國熱點,大眾娛樂的臺網熱點,到各種小眾垂直熱點、節氣熱點,做好熱點營銷就能最大限度撬動公域流量和社會關注。
比如去年春節,蘭蔻196借勢春節、春晚熱點打造的#國泰民安妝#、#扛住央媽的鏡頭色#等話題,就抓住了國民情緒,并在央視審美和明星同款的加持下帶來了產品銷售的高效轉化。
還有新興母嬰品牌Babycare白貝殼,在去年10月11日借勢“世界鎮痛日”這一小眾節日衍生出來的社會話題#我國僅30%產婦使用無痛分娩#,打造了一波#母愛無需疼痛證明#的熱點營銷,為孕產媽媽發聲,鼓勵女性實施無痛分娩。


而且它還成功輸出了品牌理念和價值觀,極大提升了用戶好感,實現品牌力的有效提升。此外,由于這波話題的成功,它還成了Babycare的品牌長線經營的一部分,持續在發聲并投入資源開展相關活動,為品牌積累了社交資產。

所以互聯網興起以來,帶給廣告業的第一個改變就是“精準”。有了數據技術的加持,我們可以把廣告精準地投放給自己想要觸達的那個目標對象。
2011年3月,《第一財經周刊》推出文章專題“互聯網公司正在瓦解傳統廣告業”。文中強調“精準技術和大數據在顛覆傳統廣告投放的價值”,說得就是這件事。
在流量當道的今天,企業營銷往往過于看重轉化數字,關心目標對象的每一次點擊、觸達,由此帶來的業績貢獻和由此產生的成本。
但問題是,你把你的廣告推送到消費者面前,他就一定會看嗎?更大的可能是消費者根本沒有注意到你的廣告存在,或者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夏普教授做過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一個廣告觸達的所有人群中,有60%的人對你的廣告沒興趣,根本就不關注。其次,在剩下40%的人中,又有60%的人看了廣告,卻記不住是誰家的廣告,甚至可能把你的廣告記成了競品的。這就意味著,一個廣告真正能夠影響到的人,只有總觸達人數的16%。
一個品牌只有處于被大眾關注和討論的氛圍和熱度中,廣告投放的效果才會好。如果品牌缺乏社會流行性,只做精準投放、效果廣告,只跟自己的對象做觸達,那么最終結果一定會大打折扣。所謂的“精準”其實并不精準,反而進一步推高了廣告成本,造成廣告費用的浪費。
做營銷關注結果沒有錯,但不要忘記,效果轉化的源頭在品牌,在社會化。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品牌要想獲得廣泛、持久的注意力,那么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就是借助微博平臺,通過熱點和話題去實施社會化傳播,社會化是一個放大器,是一股更大的流量,其意義遠遠超過單純的效果投放。
2021年底,江小白在微博上連發了100條聲明。這100張聲明海報設計得生動有趣,不僅巧妙科普了產品品質,而且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贏得了消費者喜愛。
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將100張海報看完,但是#江小白連發100條聲明#這個話題沖上熱搜,形成輿論,卷入了更多消費者。


但是,保時捷有一句文案說得好:“多數人知道,少數人了解”。所謂高端就是多數人仰望,少數人擁有。如果沒有了多數人的仰望,那么少數人也就不想擁有了。所以高端品牌的營銷不能只面向高端人群做,而是要面向大眾做,在社會層面形成影響力。


但事實上,茅臺也從這次跨界聯名中獲益良多,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熱點,愈發增強了茅臺全民矚目、全民熱議的光環效應,反而是鞏固了茅臺“國酒”的地位,讓人一提到白酒就馬上想到茅臺,也進一步擴大了醬香白酒在酒水市場中的滲透率和影響力。

社會化是流量和熱度的源頭,有了這個源源不斷的活水,品牌才有威力,才有活力,銷售才有動力。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講,幫助品牌實現社會化才是微博最重要的價值,它讓品牌全面融入用戶生活場景,并通過文化共振贏得用戶認同。
社交化的能量
2022年,餓了么在微博上打造了一檔免單活動。這個活動不是直接發券、返現,而是用游戲化答題的方式來做。
餓了么在其官方微博發布免單的互動問題,網友們根據出題線索,猜測免單時間。有了這個玩法,消費者熱烈回應,玩得不亦樂乎,各種精彩段子和爆梗頻出,#餓了么免單#頻頻登上熱搜(大約一共上了20次)。
這個活動不僅成功破圈,而且話題的持續性非常好,叫好又叫座,成為去年夏天的一大營銷爆款。所以,今年餓了么免單第二季的活動又開始了,到目前來說整體累計曝光已經超過了80億。

很多品牌都會做促銷,通過折扣、福利、買贈、滿減、免費吸引消費者,刺激銷售達成。但是,這些常規做法往往吸引來一群羊毛黨,薅完羊毛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品牌什么也沒有剩下。
消費者參與餓了么的活動,不僅是為了免單,而是愿意和品牌玩在一起。在這種社交的過程中,消費者會對品牌產生親近與好感,而有了這種關系,才會有長期留存。
我們過去常常以為態度決定行為,但社會心理學早已證實——不是態度決定行為,而是行為影響態度。我們如何做,會改變我們的態度。如果消費者經常參與品牌的營銷行為,和品牌發生交互,他們的態度自然會“跟上”他們的行為,對品牌產生相應的好感、認同感、歸屬感。
《小王子》里面說:“正是我為我的玫瑰花費的時光,才使我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因為小王子給他的玫瑰澆過水,給她蓋過罩子,給她遮過風雨,給她除過毛蟲,聽過她抱怨和自詡,也常常和她默默相對。所以她才是小王子的玫瑰,單單這一朵就比世上所有玫瑰都重要得多。
營銷學上有一個著名的1990法則。其含義是品牌要通過1%的核心人群去影響9%的相關人群,再通過這9%的人去輻射剩下90%的普通人群,由此實現品牌在群體中的擴散和不同圈層的轉化。
對于任一品牌來說,其全體消費者中大多數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對品牌漠不關心,沒有感情,也不主動參與品牌的營銷活動。品牌要想撬動大眾消費群,最好的做法就是利用好核心粉絲的力量。
再如近幾年大紅大紫的巴塔哥尼亞,也是抓住了硅谷的IT精英和華爾街的金融精英,通過他們的示范效應,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巴塔的狂熱與模仿。
還有麥當勞也是如此,自從肯德基瘋狂星期四引發全民狂歡以來,很多人調侃麥當勞何時拿出應對肯德基的大招,現在這個大招來了,那就是“麥門”。
“麥門”最初是消費者在網上自發玩梗,2022年底麥當勞官方正式“認領”麥門,在日常微博運營中開始頻頻提及麥門,并圍繞其創作內容發布麥門表情包、麥門文學梗等;另一方面,麥當勞也開始反復利用麥門來和微博網友互動。




特別是在流量紅利越發見底、消費者圈層化的當下,只有加強與粉絲的互動與共創,才能做出真正破圈的傳播,品牌社交比買流量續命能收獲更大、更持續的品牌影響。
要做好這一點,品牌就要充分理解消費者,理解社會文化心理。同時更好地利用好微博的生態,找到好的熱點和玩法切入,和消費者加強連接,從而撬動億萬用戶的力量。
這幾年在國內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營銷概念,叫做“私域”。雖說私域的本質也是經營顧客關系,加強與顧客的連接,讓顧客在品牌自有渠道和營銷陣地中,實現留存、激活和變現。但是在實際運營中,私域實質就是拉群、發券。
其實很多品牌并不適合私域,這是由產品屬性所決定的。只有那些客單價不錯、復購頻次高的產品才適合私域,典型如瑞幸,其私域就非常成功,因為咖啡可以每天喝。
對于這些品類而言,用戶經營的目標顯然不是加微信拉群,甚至不是復購。而是要通過社交化,建立更親密的用戶關系,通過粉絲口碑去分享、推薦品牌,并且在危機時刻,他們也愿意為品牌發聲,擁護品牌。
縱觀今日國內外最優秀的企業家,都非常善用這種力量,比如國內微博上的雷軍、李想,國外X上的馬斯克等。
從品牌的角度來說,社會化加強品牌與文化的關聯,在社會層面收獲輿論和口碑支持,這能讓品牌獲得權威性和尊重度。
社交化則密切了用戶關系,在平時收獲一群自來水,在關鍵時刻得到粉絲的力挺。同時,二者還都能使品牌在消費者那里變得更加親密、熟悉。這些指標和維度,是品牌力的基礎。
而從營銷增長上來看,社會化可以擴大品牌開口,通過熱搜、話題吸引更多流量和用戶;社交化則可以提高現有用戶粘性,并通過用戶的人際關系、社交網絡撬動更多用戶。
社會化負責“推”,社交化負責“拉”,二者形成一個閉環。抓住了這兩者,就抓住了品牌營銷的實質,掌握了品牌發揮作用的底層邏輯。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空手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