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一個特性,喜歡確定的,穩定的事物,不喜歡隨機的,變化的事物。主要原因是每次不確定性的事情發生時,我們需要付出代價。代價小的需要調整既定策略方案,重新來過,耗時耗力;代價大的可能需要付出金錢、資源甚至是生命,所以我們對“不確定性”敬而遠之,甚至為了消除不確定性,做出很多理論上,技術方面的努力,企圖讓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可掌控,可預測。所以我們研究出很多復雜高深的模型,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來預測,規避一切未知的,隨機發生的事件。
社會,科技的進步來自于模型,科技的創新,但有一個”副現象“我們也要預見到——在科技進步,社會進步的同時,這個社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也在逐步增加。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古時候打仗,拼的是刺刀,即使在大規模的戰斗,造成的人員及資源的損失也在可控范圍之內,但是今天的戰斗,是以高科技主導的戰斗,其造成的損失是沒辦法預估的。我們要看到這一點。
人類還有一個特性,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手段,或者叫做本能——自愈。那些小磕小碰,不需要處理自己就會痊愈;那些小病小災,不用吃藥靠身體免疫力也能扛過;那些小磕小絆,其不會摧毀我們,反而讓我們變得更堅韌。你看,雖然生活中”麻煩“不斷,但最終我們都會恢復到原樣。這就是”自愈“的強大。
還有比”自愈“更強大的一種特性,叫做反脆弱,即可以從”困境“中獲益,是著名的風險管理理論學者塔勒布提出的。最近在讀《反脆弱》這本書,在本書中作者諷刺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忽略不確定性的好處,企圖用數據、模型、科技來消除不確定性,同時又展開敘述”不確定性“的意義和好處。接下來結合我的理解,分享一些本書的內容。

首先,想要讀懂本書,必須要理解本書的關鍵概念,接下來,我會用自己的話,把書中的關鍵概念解釋一下,方便大家理解和閱讀本書:
三元結構:脆弱性、強韌性、反脆弱性。這個三元結構也是本書需要重點了解的核心內容。
脆弱性:受到外界的壓力或沖擊很容易破碎。所以,通常具備脆弱性的事物,不喜歡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會對其造成傷害。比如玻璃制品、電視機等物體就具備脆弱性;
強韌性:受到外界的壓力或沖擊,會損壞,但最終還是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并不會因受到沖擊就破碎。通常具備強韌性的事物是不懼不確定性的,因為即使他們受到沖擊也會回到原始狀態。最據代表性的事物是球類,即使被碾壓,最后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狀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是鳳凰,鳳凰具備涅槃的狀態;
反脆弱性:在適度的范圍內,受到外界的壓力或沖擊,會造成部分損失,但最終會因此而受益,得到“進化”,變得更加強大。具備反脆弱性的事物在可接受范圍內是喜歡不確定性的,因為不確定性會促使本體進行提升和進化;
脆弱推手:通常指的是那些脫離現實的理論主義者,因為他們制定的政策,制度,反而增加事物的復雜性和脆弱性,所以被成為脆弱推手,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在網絡上見到的所謂的“專家”;
黑天鵝事件:特指那些比較罕見的、難以預測的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黑天鵝事件與反脆弱性的關系:
黑天鵝事件的產生有三個原因:
一是認為知道的已經足夠多(也就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世界我們基本都了解,對未知掉以輕心);
二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總能做出合理的解釋,認為其發生是有規律或跡象表明的(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有規律的,可預測的);
三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價值的高估(已經發生的事確實有經驗可以借鑒,但還要對已經發生的事保留懷疑態度)和“專家”“無知”的預測(專家認為自己可以預測很多事情,事實上這個世界本就不可以預測)。
正是因為以上這三點,所以才導致“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加大。黑天鵝事件的發生,不是瞬時的,而是經過時間沉淀積累的。因為“盲目自信”、“事后合理解釋”、“對事實的盲目確信”、“專家發表的確信的讒言”使得很多原本能靠“看不見的手”自我調節和恢復的,最終變成影響巨大和深遠的黑天鵝事件。從而讓原本具備反脆弱性的事物、經濟、社會、生活等,變得更加脆弱。而作為脆弱推手的人還在因為自己能夠左右和決策事情的發展方向,而沾沾自喜。
“火雞”問題:這個定義來源于一個故事:農場主連續為了1000天的雞,在感恩節來臨那天把雞殺掉。特指一些基于過去經驗總結出“原本沒問題”的結論被推翻的現象;
火雞問題與反脆弱的關系:
通過火雞問題,我們可以學習到兩點:
一是給我們敲響警鐘:要具備居安思危的思維,不能因為現在還比較安逸,就認為以后也會非常安逸,就像火雞,我已經被喂了1000天,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1001天也會被喂,沒想到被宰了。最常見的案例就是大廠裁員,年薪百萬的程序員,在大廠上班時每月還房貸十多萬,沒啥感覺,但是大廠裁員后,每月還貸十萬對其來講壓力很大。
二是為我們傳達做事的方法——證偽。我們不能把沒有證據證實會發生和有證據證實會發生混為一談。比如你不能因為你所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就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黑色的天鵝。當你提出一個設想或者方案時,有成百上千種理由支撐你去那么做。但更重要的是學會考慮這么做會有什么壞的結果,有什么方面是不支持我這么做的。
居安思危和證偽可以提升反脆弱性,可以使我們提前預測“危險及意外”事情的發生。
領域依賴:意思是我們很容易理解我們熟悉領域的事物,也更容易解答他們,但是在另一個領域當中卻理解不了,哪怕兩者反應的是同一件事情。比如:一個商務人士,選擇讓酒店服務員幫其提行李上十樓,自己卻跑到健身房里面去推啞鈴,這就是領域依賴的一種體現。因為領域依賴性的存在,導致很多我們不熟悉的領域或事物,原本具備反脆弱性,結果我們卻視而不見,最終反而做出干預的行為,導致其脆弱性增加。
過度補償:我們在遇到一件事情時做出超量的反應或行為,最終不僅僅滿足正常的需要,還獲得了過量的補償。無人駕駛其實就是一種過度補償,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汽車升級發展的補償,我們現在開車不需要集中精力,汽車自己駕駛,這樣過度補償的后果是駕駛人開車技能的下降以及重大事故的發生率提升。但過度補償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我們身體的器官,眼睛,腎臟,都是成雙成對的,在一個損壞時,另外一個可以繼續支撐我們活下去。
過度反應:在對待一件事情時做出過量的反應,預期更壞的結果,對有關危險發生概率的信息做出反應。在這我們只看過度反應好的一面,過量的反應,有助于我們應對其他意外事情的發生。簡單的講就是原本做10分努力就好,我卻做了12分努力,這樣做事有更大的把握。
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與反脆弱的關系:
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其實是反脆弱實現的一種方式,用“多”(書中用詞“冗余”)來應對不確定性,從而提升事物的反脆弱性。
有機體:簡答的講就是有生命的復雜的系統,能在外部壓力和挑戰之下,表現出強適應性和自我修復的特性,甚至可以在“壓力源”的刺激之下獲益,變得更加強壯;
機械體:簡單的講就是沒有生命的脆弱的系統,受到外部沖擊和挑戰時,容易受損或被破壞。
有機體和機械體與反脆弱的關系:
有機體有一種特性,這個特性是“自我進化”,這個特性使得有機體可以具備很強的適應性,在混亂的,復雜的環境之中自我進化,變得強大,也就是說有機體是具備反脆弱性的。
而機械體因為缺乏復雜性和彈性,所以機械體多數是具備脆弱性的。就像一只貓可以在混亂中生活很長事件,但一直玻璃杯在混亂中就更加容易破碎。
平均斯坦:變化和隨機非常多,但是沒有一個極端的變化,這些變化和不確定性對整體的影響很小;我們拿下雨舉例子,就是夏季下雨的次數很多,但每次降雨量都不是很大,也沒有造成什么損失;
極端斯坦:變化和隨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次變化都是極端變化,會對整體產生不成比例的極大的影響;還是拿下雨舉例子,這個夏季連續2個多月不下雨,造成大旱,很多莊稼都要活不下去了,突然有一天,大雨連下一個星期,導致河流,湖泊滿水,早晨莊稼被淹,居民生活不便。這里的大旱和大澇就是極端斯坦。
平均斯坦和極端斯坦與反脆弱的關系:
我們現在遇到的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都來自于極端斯坦。如果用一條線來表示極端斯坦和平均斯坦,極端斯坦就是一條具備翻倍式猛增和斷崖式下跌毫無規律的線,而平均斯坦是一條出于上下波動,但偏離中心線不會太遠穩步上升的斜線。平均斯坦有助于增強反脆弱性,因為平均斯坦的不確定性不是極端的,雖然每次會損失一點,但是有助于促進進步和成長,而極端斯坦的不確定性是極端的,每次發生,要么快速膨脹,要么急速損失,有時甚至會出于歸零狀態。比如地震、海嘯,每次發生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失。
噪聲:指的是那些會對決策產生干擾的信息。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炒股,炒股的人經常關注新聞等消息,俗稱消息面。但是他們沒辦法區分哪些消息是準確的,這些消息也不能幫助其買入一定賺錢的股票,所以,這些信息就可以稱之為噪音。
噪音與反脆弱性的關系:
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量爆炸的社會,每天都會接收來自各個平臺的各種信息。雖然信息很多,但是對于我們平常人來講,有用的信息確實很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為獲取信息的便利性提升,很多人認為自己了解的非常多,尤其是專家,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過多的噪音反而混淆我們的視聽,使得我們對原本的事情失去準確的判斷,而做出一些不正確的決定和行為,而這也增強事物的脆弱性,降低事物的反脆弱性。
醫源性損傷:這個詞原來是用在醫療行業的,指的是在治療過程中,因為操作錯誤,過度治療等情況,造成的額外的損傷或傷害,在本書中的主要運用是因為過度干預或提前干預導致負面結果大于正面結果。
醫源性損傷與反脆弱的關系:
醫源性損傷根據情況的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比如小感冒和小磕小碰對人來講,就沒必要讓醫生介入治療,因為靠我們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逐步也會好起來;但針對那些重大疾病晚期的病人,如果醫生不介入的話,會導致病人病情加重。
醫源性損傷在本書中想表達的思想是:在事情發展初期,適當的不確定性有助于事物往好的方面發展,過度或提前干預,會導致事物喪失或破壞事物本身具備的特性,使得干預產生的負面影響大于事物自行演變的結果,脆弱性就增加了;而在事情發展末期,特指情況很嚴重的時候,就必須要及時進行干預,在這種情況下,干預帶來的好處是大于壞處的,所以這時候的干預是提升其反脆弱性的。
副現象:指的是因為某種行動臨時產生的與預期結果不相同的影響或結果。比如經濟學現象中,國家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是為了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沒想到的是企業會通過降低社保繳納標準等其他方面,來找補這些“額外發出的工資”。企業的現象就屬于副現象。在本書中,也是因為副現象的存在,從而導致很多事情的脆弱性增加,反脆弱性喪失,最終經過時間的積累,爆發黑天鵝事件。
杠鈴策略:就是兩種極端的狀態,一種是極端的風險厭惡,一種是極端的風險偏好,或者是一種是極端的保守,另一種是極端的開放。在杠鈴策略中,沒有中間策略,由兩種極端的策略組成一種不對稱性,從而消除或降低不利因素,用來提升反脆弱性。比如現在這個社會,國家會出面保證最底層人員的生活水平,同時開放上升空間,讓強者各司其職,但中間的中產階級國家卻不會參與干預,這其實就是杠鈴策略的運用,從而保證整個社會的穩定與進化(社會整體的反脆弱性提升)。杠鈴策略是本書的一個核心。
可選擇性:簡單的講,就是針對一件事情,你可以針對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方向。正常來講,我們一般都會選擇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好結果的幾率大于壞結果的幾率的方向。在本書中有一個公式,可選擇性=非對稱性+理性。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做出選擇時,通常都會經過思考,然后選擇對我們有利的方案。
線性與非線性:線性的意思是變化是按照一定比例或有規律的增加或減少,即輸入增加或減少,結果也會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增加或減少;線性通常對應著脆弱性,當輸出結果超出系統承受的范圍時,就會發生崩潰或失效;
非線性的意思是局部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或結果是巨大的,不成比例的,可能輸入很大,但結果很小,也有可能輸入很小,但產生的結果或影響卻很大。非線性通常對應反脆弱性,能夠從壓力和震蕩中獲益并逐漸變得更加強大和有韌性。
凹性和凸性:凸性和凹性都是非線性的其中一種相對形式,在本書中,凸性是具備反脆弱性的,凹性是具備脆弱性的。
否定法:這個世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如果我們什么也做,注定做不過來或不會有結果的。但我們可以采用否定法,也就是我們知道自己不做什么(做減法),也會提升我們承擔風險的能力。就好像電視中看到的,玄學大師看見一個人印堂發黑,會告訴那個人你不要干啥就可以避免,玄學大師所采用的就是否定法。
以上是關于本書關鍵概念的一些介紹,當然這些概念只是根據我的理解來做的介紹,可能會存在偏差,大家還是可以自己閱讀本書。最后來分享下我在讀完本書的一些收獲。
①這個世界是系統的,復雜的,隨機的,不可預測的。
我們一直生存在這個世界,使得我們的自信心——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爆棚。正因為如此,我們開始準備大量復雜的模型,科學技術,來預測,尋找,甚至掌控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企圖消滅不確定性。殊不知,正是因為這些復雜的模型、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加劇了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加劇了這個世界的脆弱性,增強了“黑天鵝事件”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
當然,并不是說不可以提前預測,未雨綢繆,而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我們的已知遠遠小于未知,能預測的事件遠小于不能預測的事件。在我們做預測的時候,要保留一點“理性”——要清楚的知道這僅僅是預測而已,但是最終是否會發生,或是否會按照預想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是不確定的。要順其自然,馴化不確定性,而不是將預測當作真實事件,并確定事件一定會這樣發展,消滅或掌控不確定性。
②什么是反脆弱?反脆弱有什么用?
用尼采的一句話就可以解釋: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加強大。反脆弱是在有限的范圍內,產生的“逆境”,雖然會讓我們產生部分損失,但最終我們都將因此獲得進步與提升。反脆弱是我們需要非常需要的一種特性或能力,擁抱不確定性,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是其核心要點。
從運用的角度來講,反脆弱可以讓我們具備”成長性“,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從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或事中取經,從而不斷的升級自己。
③如何讓自己具備反脆弱的特質?
前面提到過幾個概念,避免火雞問題、過度補償、過度反應、減少噪音、杠鈴策略、否定法都是可以使我們具備反脆弱的特質的,比如通過冗余可以提升我們應對風險的能力;去掉中間策略,拒絕差不多,提前預知風險或收益,也可以降低風險;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同樣會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同時本書還提到一些方法,我再來做個補充:
拖延或者說適度的干預可以增強反脆弱性。在一件事情發生時,你也不知道其發展到未來是好是壞時,就可以靜觀事態發展,時間會告訴你答案。對于一件事,不要過多的干預,比如孩子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在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應該是輔助,而不是主導孩子的成長。適當的介入,讓孩子明白邊界,責任,自尊自愛自強就可以,其他的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來決定。
④反脆弱的幾種應用表現:
整體的反脆弱性來自于個體的脆弱性。拿整個人類來講,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來自于人類的N多個100年的不斷進化。每一代都會為下一代留下財富和經驗,每一代也會在上一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這也是為什么人的壽命只有100年左右,因為我們需要不同的”新人“來改進這個社會。試想一下,人都從遠古活到現在,那這個社會還有什么進步可言呢?(一個人的思想和創新是有限度的)
小規模相比較大規模更具反脆弱性。這一點從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小企業在”黑天鵝“來臨時,承受的損失會更小,因為本身也沒有多少規模,并且其調整也會快于規模大的公司,因為規模公司有更多的”牽絆“存在。
⑤隨機是常態,穩定是非常態。
這點可能與我們的認知有所區別,在我們的認知中,穩定是常見的,那些極端事件是非常態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極端事件的發展并不是瞬時的,而是經過時間積累的,所以他是隱蔽的,不容易發現的,因為我們對其認知甚少,所以才導致我們認為其是非常態的。
最后,來總結一下:
不管這個社會發展如何迅速,我們始終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是不確定性主導的,那些企圖掌控、控制、預測的行為,最終都會在”意外“降臨的時候變得功虧一簣;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我們總以為自己知道的已經很多,卻不知道我們認知到的是滄海一粟;這個世界是系統的,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世界是脆弱的,在天災面前,所做的一切預測都是枉然;在人禍面前,所有的制度如同紙一般伸手可破;這個世界是隨機的,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會先來;這個世界,穩定是非常態的,不確定性是常態。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