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夠產生用戶互動行為的內容,才是好內容
吳婷:張琦老師在去年五一期間突然爆紅,到現在為止全網積累了6500萬粉絲。能在短時間內積聚這么多粉絲,你的內容肯定戳中了大眾的痛點。所以我想請你分析和復盤下整個走紅過程,舉幾個典型案例,聊下你是如何做內容的,有沒有什么經驗分享下?
張琦:我是講商業內容的,但是我在五一期間特別火的一些作品,其實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商業范疇。比如我講K12為什么會被團滅?7000萬播放量;講淘寶和抖音的區別,3000萬播放量;講共和國的四個兒子,7000萬播放量;講國家為什么要三胎政策?視頻號跑出了1.7億播放量。我覺得這些視頻能火是因為幾個點:
首先,五一期間正是上海的特殊期,大家不太方便出去,所以那時候我的流量有一個很好的風口。
其次,我講的這些內容都是大家都想參與的內容。剛剛我提到,本來我是講商業的,但是我生產的這幾條爆款作品,我認為都是時代的話題,所以選題很重要。選題決定了基礎流量,選題不對,基礎流量就上不去。什么樣的選題才是好選題?就是大家都關心,都可以參與的話題,但是主播講出了新感覺、新思維、新視角。
接下來是文案結構,從節奏信息密度來說,我的語速比較快,節奏感比較好,同時一分鐘當中有很多信息點,信息的密度比較大。在短視頻平臺,大家都沒有什么耐心,而我的視頻短,信息密度大,就滿足了大家的需求。
此外,因為我已經做了17年的培訓工作,我的現場演繹能力也比較好。就這樣,大的流量再加上運氣成分,各方面綜合因素,獲得了比較多的關注。
復盤整個過程,我聊聊自己的一些思考。
在新媒體上,對好內容的定義是什么?不是我們講的東西有多么高端大氣上檔次,也不是我們講的有多少干貨,這些都是站在我們主播的角度去看待。在新媒體上,好的內容只有一個定義:能夠產生用戶互動行為的內容,才是好內容。什么是用戶互動行為?就是:完播、點贊、收藏、評論和轉發。
事實上,用戶的每個互動行為都是有價值、有邏輯的。
完播的背后是選題+有趣不枯燥。
點贊的背后是共鳴和共情,比如我有條視頻講職業女性,就有很多女孩給我點贊。
評論的背后是我想參與這個話題。
轉發的背后是我想講的被主播講了,所以我轉發給別人。比如我講,“各個老板,你們不要再給員工說什么以奮斗者為本,華為的以奮斗者為本不是讓員工去奮斗,它的核心是不讓奮斗的人吃虧,要讓奮斗的人在公司得到公平的回報,跟你們理解的以奮斗者為本是不一樣的。”這條視頻很多員工都說好,轉發到朋友圈想讓老板看到。
收藏的背后是有用,比如吳婷老師的視頻號里有一條講web3.0的視頻,我也收藏了,因為我覺得有用,可能對我以后講課有幫助。
對于企業家而言,我認為做短視頻,做個人IP這件事可以提上日程了,新媒體是必須要布局的一個戰略。因為企業家可以通過新媒體講品牌故事,最大限度擴大自己的商業影響力。你可以吸引B端的合作伙伴,比如經銷商、分銷商、加盟商,或者你的上下游企業等。你也可以通過打造企業家個人IP,為自己的品牌增加一個發聲的渠道,還能減免品牌的營銷費用。
舉個例子,我講國家為什么要制定三胎政策的視頻,在視頻號是1.7億的播放量,大家算一下 1.7億的播放量價值是多少?你在騰訊或者抖音投流,投流廣告基本是八分錢或一毛錢一個播放量。那算下來我能省多少廣告費?是1700萬。
此外,還有一點我認為非常關鍵,就是大家做短視頻一定不要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我要快速做出一個爆款視頻,快速做出一個100萬乃至上千萬粉絲的賬號。對于企業家來說,做短視頻最大的核心是要先有量,再有質,所以你要找到一個低成本、高效率、批量化生產內容的形式,這很重要。
舉個例子,原來我可能一天才更新一條作品,效率太低了。所以我的同事就說張老師這樣錄視頻確實太慢了,你本來講話語言節奏就很好,講課也非常幽默風趣,就不要專門錄口播了,你就專門在講課中,把你想講的東西融入進去,然后我們從你的課里去剪視頻。
然后我就講了6小時的課,我們的小伙伴就從這6小時的課中,剪出了上千條切片。然后在五一期間,這上千條作品跑出了全網10億的播放量,短時間內集中爆發。
當然,1000條視頻可能很多人做不出來。但是我覺得,企業家你每天早上要給團隊開早會,你要跟客戶交流和溝通,你要和供應商砍價還價,你要在直播間連麥等,這中間很多東西都可以取材。像我和吳老師今天做直播,直播是一次內容的創作,在后臺可能就會有人去錄屏,錄屏完了之后再做二次剪輯,又產生了二次傳播。這樣我們的內容生產效率就變高了。
吳婷:這件事我是這么理解的。首先張琦老師產出的每一條內容,“質”都高于一般商業短視頻的平均水平,所以你的量是先建立在高質的基礎之上,再去找爆款,是這樣一個邏輯。大家不要誤會,絕對不是你生產一堆垃圾,往平臺一放就能火。
復盤張琦老師爆火的案例,我認為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是力出一孔,集中火力去攻擊,在短短的假期內,1000條視頻從N個賬號同時爆發,用戶能刷到的概率很大。
其次,我們也要明白,這個世界沒有一蹴而就,張琦老師之所以能產出這些優質內容,背后一定是張琦老師多年做培訓咨詢的經驗,以及她對用戶、內容的深度理解在支撐。
然后,表演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講課實際也是一種表演,同樣的內容,你如果能使用用戶更喜歡的方式去演繹,用戶的接受度就會更高。
最后,再加上一點點運氣。
所以生產短視頻內容,不是件輕松的事,你要每天投入無盡的時間和思考,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2、企業家如何打造IP?
吳婷:據我所知,張琦老師所有的內容都是自己獨立想選題,獨立創作。你前面提到選題決定基礎流量,選題應該有新角度,這背后其實都是有你的洞察在里面。你首先要匯聚消化大量的信息,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由信息網絡編織而成。你有一個自己的判斷觀點,再去選角度,有好的角度和獨特的表達,才能有好的內容出來。
張琦老師剛剛也提到,企業家可以把做IP提上日程了,那企業家如果要打造自己的個人IP或者產品IP,應該如何做選題?
張琦: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網紅和IP的區別。網紅是有人喜歡你或者你有粉絲,但如果你是一個泛娛樂賬號,那你的粉絲就算有幾百萬,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價值。IP是有人為你買單,別人為什么愿意為你買單,一定是你解決了某類人群的某些痛點。
比如你是一家裝修公司老板,如果你是面對C端,你的內容就可以講怎么選裝修公司?裝修公司有哪些坑爹陷阱?裝修公司的預算你看得懂嗎?還有裝房子,到底是用地板還是用地磚?是用墻紙還是刷乳膠漆?等等。
這些本身就是用戶在裝修房子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你可以直接根據用戶的問題生產內容,為用戶解決問題。能關注這些內容的用戶,一定是非常精準的用戶。所以用戶的問題、焦慮,就是你生產內容的方向,這是第一個方面的內容。
第二個方面內容,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企業家,你也可以講創業者的故事,講和員工、客戶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創業歷程、人生感悟,展示自己曾經失敗又東山再起的經歷。至于你是要打造一個工匠型的老板,還是一個服務型的老板,或是一個幽默會講段子的老板,這些都可以考慮好。你就把自己的公開形象放大,讓更多人看到你是一個真實的人。
總結起來,企業家做個人IP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你是用內容取勝,第二階段你是用人設取勝。剛開始,你就好好打造內容,用戶的問題、焦慮,就是你生產內容的方向。當你的內容開始建立起來之后,這時候你就要給粉絲傳遞一個精準的人設。當你的人設一旦成功之后,實際上你講什么內容都會比別人有流量。
我有一個學員是做襯衣的,70歲,香港人,做男士襯衣做了30年。他就可以通過我剛說的兩個階段來做短視頻。
第一個階段,他給粉絲講一些穿搭知識,西裝知識,拍制作的工藝,告訴大家別看一件襯衣感覺很簡單,但我們有200套工藝等。
第二個階段,他是一個70歲的創業者,那他就可以談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創業歷程,談結果的成功與失敗,這樣都會讓他的人設更加飽滿。
只要把人設打透了,讓大家知道我30年啥也沒干,只扎根一個細分領域,只做了一件男士襯衣,這樣就可以讓用戶從側面感受到這個襯衫做的特別好。
所以一個是產品維度,另一個是人設維度,兩方面都需要考慮。
吳婷:根據用戶的問題來創作內容,這點我特別認同。我補充一個小點,當你喊話的時候,不見得是用戶,也有可能是股東或者員工。所以去喊話的時候,你心里要裝的可能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日本有個劍圣叫宮本武藏,他寫了一本《五輪書》,里面有一句話:在戰場上,你面對的是千軍萬馬,但其實你要斬殺的就是一個人。你真正把一個人打動到了,自然能打動一片。
張琦老師講到企業家打造個人IP需要經歷兩個階段,但是在現實中,很多老板都比較低調,他們既不想拋頭露面,又希望品牌能夠露出,你怎么看待這件事?這樣的人應該怎么打造IP呢?
張琦:首先我認為有足夠責任心的企業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今天是一個品牌下沉的時代,是一個品牌和用戶平視的時代,我們不要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企業家。
在傳統媒體時代,你在電視上打一個廣告,或者你投一個路牌廣告,用戶看了嗎?喜歡嗎?你不知道。但是今天你在短視頻上,你做一條視頻或者開一場直播,用戶喜不喜歡你,他馬上可以在評論區告訴你。所以用戶是渴望平等交流的,如果你能更多平等地跟用戶交流,也許就能獲得用戶的喜歡。
我再說的直接一點,很多人不做短視頻,不是不想做,主要是怕招黑,怕爭議,怕質疑,怕做不起來沒有面子。你有很多擔憂,所以一直活在糾結中,活在疑問中。實際上沒那么復雜。
我之前有一次在機場比較無聊,用抖音號直播,開播了一個小時,120萬人場觀,3萬人同時在線看我吃面。看起來人非常多是吧,實際上我早期直播的時候,直播間只有十幾二十人,我也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所以大家不要有心理包袱。
在互聯網上,有外向的人討人喜歡,也有內向的人討人喜歡,有會講段子的人討人喜歡,也有會唱歌的人討人喜歡。平臺會通過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把真正可能喜歡你的用戶推薦給你。所以企業家們做這件事,首先是能不能把心態擺正。企業家是有責任的,這個責任要求你應該放下自己的顏面。
我今天開一個賬號,對我的品牌宣傳有幫助,可以幫我每年節省很多品牌和公關費用,我為什么不做?有沒有粉絲,有沒有流量,別人喜歡與否,都是在過程當中不斷復盤、迭代、創新和成長起來的。所以臉面不重要,關鍵是老板重不重視。
現在中國的網民已經10.5億了,短視頻用戶也已經達到9.6億,你不去布局,競爭對手也一定會布局。所以我們今天就要把自己的產品、服務、理念植入用戶的手機,如果不能植入,那就丟掉了一個巨大的傳播陣地。
企業家如果足夠重視,就會去做,不會在乎有沒有人喜歡我,有沒有人討厭我,有沒有人給我點贊,流量會不會很差,你根本不會care這個問題。
吳婷:猶太人有一句話,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其實就是你說的植入到手機里,手機現在都是我們人體的“器官”了,直接連著我們的腦神經。同時,把別人的錢放進我們的口袋,這是一個基本的生意邏輯。
張琦:像白小T的張勇,為了賣T恤都跑到珠峰上開直播了,攀登珠峰還得了肺氣腫。大家就在評論區說你創業也真夠拼的,夠慘的,我們支持你,買件T恤。比如董明珠在直播間給觀眾榨果汁,和一個普通的員工給大家榨果汁是完全不一樣的,假如今天是董總親自給你榨了杯果汁請你喝,用戶是不是會感覺很親切?
今天的新媒體其實就是一個工具。你說工具這個事情重要嗎?當然重要,很多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實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是走路去,騎馬去,還是坐飛機去,坐高鐵去,能一樣嗎?工具的力量就是幫你加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短視頻和直播的杠桿,你不用,別人也會用。此時此刻,我們在吳老師的直播間,現在是2萬人看過。如果今天要線下組織2萬人聽我們兩個講,我們要組織多長時間?我們要找多大的會場?我們要投入多少?我們只是用了短視頻和直播工具,就在全網獲得了幾萬人的場觀,獲得了上萬人同時在線,這個效率是其他工具無法替代的。
因此對于品牌而言,對于企業家而言,新媒體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是我們怎么布局,是做到 60分還是80分的問題,這件事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一個剛需了。
吳婷:能有60分的開始已經非常不錯了。剛才我們聊了兩個話題,一個是內容的打造,一個是IP的打造。其實我覺得IP打造對一個企業而言,是可以分層的,就是產品和人可以相對分開。
至于企業家做IP,我認為企業家不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前線。像喬布斯、庫克,基本都是在重大場合,比如一年一度的新機發布會或者開發者大會才會出來,剩下的可能就是其他人去。他們有很多KOL代言,有很多層次來做IP這件事情。
包括像任正非,他基本上不出來,只有在華為遭遇危機的時候,才出來接受面對面的訪談,那是很特殊的情況。但他的低調卻讓全世界知道了。你不能說他沒有打造IP,他只是塑造了這樣一種人設而已,其實背后可能還有一支專業的公關團隊在為公司做品牌塑造。這是我的一個看法。
張琦:企業家做個人IP,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有很強的分享欲。對于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如果創始人確實不愛講話或者他是一個思考型的人,那在團隊里有一個聯合創始人做代言人可能會更好。
企業家做個人IP,還是要找到動力,這個動力讓你能夠和用戶直接溝通,互相傳遞聲音。用戶喜不喜歡你,喜不喜歡產品,不需要繞半天,你可以馬上知道。這件事情對企業家非常有價值。因為企業做得越來越大,會出現一件事情,就是老板離客戶可能會越來越遠,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太好了。
所以我覺得企業不管走在哪個階段,不管你是初創型企業還是成長中企業,你要永遠對客戶有敬畏心,永遠對產品有敬畏心,永遠能夠聽到客戶對你的質疑,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前段時間我刷到白小T張勇的朋友圈,他真的是個營銷高手。別人一般都是把客戶的感謝,公司的榮譽做成一面墻去宣傳,但是他把客戶的吐槽、投訴做了一面墻,上面都是諸如你們這件T恤質量不好,客服反應太慢,宣傳不好等等。這其實是非常智慧的做法。
吳婷:最近也有一家公司采用了這個做法,就是我們嘉賓派校友束從軒的企業老鄉雞。老鄉雞因為最近要上市,所以很多媒體盯著他們,也爆出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只能被動去迎接這些事,等爆料再去做危機公關,其實已經晚了。
所以老鄉雞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每月自查自糾,在社交媒體主動曝光他們的1000多家門店的問題,像食品過期,廚房臟亂差等等。如果這些由別人爆出,那肯定又是一場輿論危機。但他們全部自曝,并承諾限期整改,這樣真實的態度,媒體和用戶自然也就無話可說。
當然我相信他們的曝光都是拿捏好分寸的,是在某些尺度范圍內選擇主動暴露。這其實也能側面反映出他們的品牌人格,就是我很真實,我足夠坦誠。

3、用戶講一句,等于商家講十句
吳婷:聊完內容和IP打造,我們再聊聊話題傳播,張琦老師如何看待傳播這件事?
張琦:現在的新媒體傳播,實際上是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是企業自己打造的,比如我前面講到的裝修公司,根據用戶的問題、用戶的焦慮生產內容。
第二個方面就是和網紅、KOL聯動來做二次傳播。比如我是做服裝的,我可能聯系一些穿搭類、時尚類的博主,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幫我進行傳播。這相當于一部分內容是我自己創造的,另外一部分內容是和網紅、KOL共創的。
第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是讓用戶主動幫你做傳播。
舉個例子,新商業時代和舊商業時代的傳播有什么區別?在舊商業時代,我聽到一個廣告說海飛絲去屑效果好,我去買了這個洗發水,營銷就結束了。這說明海飛絲的營銷非常成功,讓我買了它們的產品。
可是在新商業時代,客戶買了我們的產品,營銷才剛剛開始。用戶買了這瓶洗發水,我愿不愿意去發一個朋友圈?愿不愿意寫一篇小紅書?愿不愿意發一個微博?愿不愿意發一個短視頻?如果愿意,那就說明用戶的主動分享、主動傳播替代了傳統營銷。
比如現在,我和吳老師對話,用戶發現我們講的有幫助、有啟發,也許就會主動地把視頻轉發給身邊的企業高管、創始人或者新媒體人,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傳播模型 。
所以總結起來,傳播的內容20%是自創內容,60%是和網紅、KOL共創內容,還有20%是用戶主動創造的內容。
吳婷:用戶共創這點很好,也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像B站就是典型的因用戶共創崛起的一個平臺。當初的鬼畜視頻、彈幕形態,都是由一批90后、00后甚至是Z時代的用戶來支撐,最終形成B站的內容和特色。這些年輕人的活躍,促成了平臺的生長。
我想起最近在我的視頻號講的兩個商業案例:
第一個是Shein,這是中國人在海外做的一個零售電商平臺,現在也在做大量的自有品牌。它每天的上新速度是Zara的100倍,價格卻是Zara的1/5,已經是全球五大獨角獸之一了,超過了亞馬遜的下載量。第二個是2022年9月份剛剛在上線的拼多多海外版,叫Temu。
這兩個公司都特別注重用戶的分享、曬單和裂變,這是導致他們突然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琦:我們經常說,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讓普通人有了發聲的機會。
比如你想買一款面膜,商家怎么講,廣告商怎么說,這是一個維度。但是如果你在刷小紅書的時候,看到一個女孩曬了一篇日記說,最近加班很多,皮膚特別容易過敏,我用了某款面膜,還不錯,這是另一個維度。如果這是用戶真誠主動的分享,實際上,用戶講一句,等于商家講十句。
用戶憑什么幫我們曬?憑什么分享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我覺得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叫物質獎勵,第二個維度叫精神爽點。
什么是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就是瑞幸咖啡的模式。今天你喝了我們家咖啡,我給你5張券。說白了,我給你券就兩個目的:
第一是讓你的消費頻次從低頻到高頻,養成習慣。我給你咖啡券,肯定不會直接給你50,而是給你5張10塊的券,讓你喝5次。
第二是你可以把券分享給朋友,朋友喝了咖啡,我再給你獎勵券。
所以物質獎勵的邏輯只有兩個,一個是讓老客戶復購,另一個讓老客戶帶新客戶。
什么是精神爽點?精神爽點就是曬用戶的高光時刻。用戶不會曬你的產品,用戶也不會曬你的服務,用戶只會曬他自己的高光時刻。
有一款運動軟件叫Keep,Keep最初就是把各種減肥操、運動操變成視頻,放在線上教大家跳操。那時候大家看了它們的視頻后,轉發非常少,用戶增長非常緩慢。
什么時候Keep的用戶量開始爆炸型增長?就是他們加了一個動作,用戶可以跑步,跳操,跳繩或者練瑜伽,然后Keep把用戶的運動記錄生成了一個報告。比如用戶今天跑了一個小時,燃脂200卡,跳了一個小時的操,燃脂300卡,連續運動了一周的時間,這些都可以生成記錄。
當Keep把用戶的運動記錄生成一個報告,用戶就會主動去分享。曬運動的背后,是用戶想表達我是一個自律的人,我是一個追求健康的人。所以產品一定要消費者主動幫你去曬,是你拉高了她,讓她有了高光時刻,你讓她的形象變得高大。因此品牌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讓用戶成為誰。
吳婷:其實這就是社交貨幣,Keep給了用戶一個精神上的積分和獎勵。除了Keep,還有很多運動軟件都是這樣打卡的。有的運動軟件不僅可以曬報告,還可以在上面組建社群,社群里還有排名。這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刺激。
張琦:確實是這樣。包括像樊登讀書會,是不是大家有段時間也非常喜歡曬書?曬書、曬健身,我覺得這是什么?是在賣美好生活。我們可以對C端輸出美好生活,通過展現美好生活來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像Keep就可以賣他的運動服務,賣運動鞋,賣減脂套餐等。
我有一個學員是日本的華僑,在日本做彩妝,這個同學就告訴我,完美日記和花西子在日本賣得非常好。當年日本的彩妝在亞洲還是非常厲害的,但是現在很多中國的國貨品牌,已經在銷量上超過了日本很多彩妝品牌。
不管是花西子還是完美日記,他們其實都是借助了新媒體的力量。不然他們怎么跟這些日韓品牌去PK?PK不過廣告費,也PK不過傳統的渠道,所以他們找到了新媒體換道超車。完美日記當年最牛的就是加了200萬個微信好友,專門打造了一個人設叫小完子,教女孩子怎么化妝,輸出一種生活方式。
比如我這個日本學員,她的客戶群體是針對30歲到35歲的職業女性。職業女性每天都很忙,而且還要照顧孩子照顧家庭,那早上能不能夠3分鐘快速畫一個很精致的妝?她就可以教這個內容。
還有很多不同的細分場景,比如約會應該化什么妝?和閨蜜去喝酒應該化什么妝?蹦迪該化什么妝?在其他不同的場景應該化什么妝?這些生活方式的內容生產出來之后,一定會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
4、顧客終身價值的概念已變
吳婷:現在是數字化時代,我們最大的一個紅利,就是能夠更好地了解用戶。你舉的例子,讓我想到朋友圈廣告。比如你被推送到一個寶格麗或者愛馬仕的廣告,你可能會馬上去評論點什么,也許還會看看其他人誰收到這條推送了,這就是順應人性,摸透了用戶心理。
還有你提到讓用戶自發貢獻內容,分享裂變拉新。我想到過去我們有個概念叫顧客終身價值,其實今天這個概念也應該被顛覆一下了。
過去說顧客終身價值,是說短期顧客和長期顧客價值的區別。比如顧客買了一瓶可樂,他只花費3塊錢,但如果他持續一年購買,那他一年要花1千多塊錢。很多大公司,都會對自己的顧客終身價值做一個錨定。像雷克薩斯汽車,給自己的顧客終身價值錨定是60萬美金;星巴克給自己的顧客終身價值錨定為1.4萬美金。
但是基于我們身邊的觀察以及今天聊的內容,我們會發現:顧客的終身價值,早就不是一個顧客一生在某個產品上所花費的錢了,而是顧客能夠影響到周圍的能量,輻射到周圍的價值。
張琦:吳老師引發了我很多思考,我根據吳老師說的內容再做一些延展。
很多傳統企業的老板,只看到企業一些有形的價值,比如廠房、設備、產品、工人等,但是卻忽略了企業一項重要的資產,就是客戶資產。你會發現,今天你的企業技術差一點,不會馬上死,你的管理亂一點,也不會馬上死。但是企業離了什么會死?離了客戶就會死。所以剛才吳老師提得特別好,客戶終身價值。
有些品牌不但是用戶自己喜歡,甚至用戶的下一代也喜歡你。所以品牌的價值在于什么?就在于客戶的終身價值,在于有多少客戶持續關注你、喜愛你,在于有多少客戶在你身上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因此我們企業家應該看到更多無形的價值,比如客戶的數量,客戶的復購,甚至客戶的傳播和裂變,這些都是企業非常重要的資產。
吳婷:德魯克說過,企業的存在的使命就是創造客戶。凱文·凱利也有一個經典的法則,叫作1000個鐵桿客戶法則: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1000個鐵桿客戶,你就不會倒。

5、未來沒有大眾市場
吳婷:現在直播間評論區有很多人提問,某某行業應該怎么做?時間關系,張琦老師有沒有什么共性的規律給大家講一下?
張琦:商科之所以能被稱為一個學科,一定是有些規律可循的。所以如果你想在未來商業領域中,把生意做的更好,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公式,就是:切準一類人群,鎖定一個場景,解決一類痛點,創造一個價值,講好一個故事,做好一場傳播,完成好你的營銷布局。
把產品賣給所有人,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沒有大眾市場,只有分眾市場,甚至小眾市場,因此你一定要把人群切得非常精準。
隨著經濟發展,會帶來社會變革,社會變革會孕育出一些新的人群,這類人群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沒有得到徹底的滿足,那這類人群的機會點就來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機會來自于結構性的變化。
人群切完之后,場景也要切清楚。不同的咖啡品牌有切不同的場景對吧?教育也有不同的場景,是線上還是線下?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這些都可以把場景切清楚。
還有就是解決用戶的痛點,你到底解決什么問題,一定要非常清楚。你要不斷地問自己,問10遍,100遍,我到底為客戶創造什么價值?這個價值是競爭對手無法做到的嗎?或者短時間內哪怕他模仿和抄襲,都很難超越我嗎?我的護城河到底在哪里?我認為,護城河就是你創造的價值,短時間內競爭對手是創造不了的,哪怕模仿和抄襲,它的門檻也會變得很高。
吳婷:張琦老師講的跟我們今天的大方向非常一致,就是專精特新的時代來了,以前貪大求全、大而不倒、規模至上的時代過去了,所以我們做公司的理念也要發生一些變化,不要只去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增長,而是要更多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護城河做的更高,如何永續經營,如何打造基業長青。
分享 | 吳婷、張琦
整編 | 韓哲
出品 | 嘉賓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