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上承產品策略——因為你要想找準賣點,就得先弄清楚細分市場選擇、目標人群選擇、競爭對手定義,以及梳理整個產品的價值體系。
下接產品推廣——賣點沒做出來以前,產品的各種宣傳物料如產品海報、詳情頁、產品介紹視頻、推文、種草筆記都不知道怎么做,輸出什么內容。
但在今天這個同質化的年代,提煉好產品賣點正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
相信從事產品運營的朋友們都有同感,或者說都經歷過這樣的困惑和艱難時刻——自己負責的產品感覺沒有什么獨特之處,自家有的功能賣點別人家也都有,只是商標logo、產品外觀和包裝設計上的些許不同罷了;甚至于覺得跟競爭對手比起來,自家產品還有點落后和不足,缺乏競爭力。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在講解產品價值體系梳理方法論和核心賣點提煉方法論之前,我要先跟大家講一個大前提。

錯!
從競爭角度來說,大家都有,但是別人沒講,那么你講了就是你的。你講了競爭對手就沒法講了,他再講就變成了模仿你,變成了幫你做宣傳。

第二條是強調了獨特性。要么競爭對手沒有,要么競爭對手沒說過。你說了,那這個賣點就是你的。其實再寬松一點,競爭對手說過都沒關系,只要你的嗓門蓋住他就行。
第三條是強調單一性。很多品類的產品都有大量賣點,如功能、技術、原料、工藝、產地、品質、性價比等等。企業總是希望多多益善,恨不得把所有賣點都告知消費者。但是講得越多,效果越差,消費者能理解并記住的就越少。所以產品銷售主張,一定要聚焦在最核心的那一個點上,簡潔才有銷售力。
三是后驅與豪華的關系。事實上,五菱宏光也是后驅車,所以五菱是豪華品牌嗎?當然了,凱迪拉克的文字游戲里只是說“沒有后驅,不算豪華”,沒說有后驅就是豪華。就像王老吉說“怕上火,喝王老吉”,沒有保證你喝了就能下火一樣。
凱迪拉克就是要把自己和和寶馬、奔馳劃入同一陣營,然后打擊其他競品車型,上搶奧迪,下壓沃、雷、林。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
有些賣點雖然大家都有,是業內常識,但消費者并不知道,消費者不是行業專家,并不了解這個行業。只要你挑出來的賣點能幫助消費者做決策,給其提供了選擇你的理由,那你就可以講。
我們做營銷非常需要“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內行一樣執行”,站在小白用戶看待我們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自己的產品。
其實這也是為什么甲方企業要請廣告公司的原因,廣告公司沒有企業更懂自家產品和自身所處行業,但是廣告公司的天然優勢在于它能站在消費者立場看問題。
看完這一切,霍普金斯感到震驚,他從未想過啤酒廠竟然是這樣的,它提議啤酒廠在廣告中展示這些。接下來,我引用一下霍普金斯在《科學的廣告》一書的原文,來展示一下這段甲方與乙方的對話——
于是我照下了玻璃房和每一個關于凈化啤酒的設備圖片,并把它們印了出來。我只是告訴大家一個所有啤酒商熟知的事實,可是這個事實大家從來都不知道,我賦予啤酒純度以意義。
施里茨啤酒一下在幾個月內從第五名上升為與第一名并駕齊驅的品牌。至今這個廣告仍然是我最大的成就之一,但這也給我做其他廣告活動提供了啟示。
我一再告訴大家的只是簡單的事實,這些事實在行業內所有的制造商都很熟悉——因為它們太熟悉而忘了告訴大家。但是這些事實可以讓產品在行業內領先,與此同時還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我在廣告公司跟甲方提案的時候,經常遇到甲方說“你們想的這個廣告語,用在別人家也可以啊”。
這時候我就會耐心跟他們解釋,別人家能用沒關系啊,你講了就是你的。別人再講就是抄襲你了,就是在幫你做廣告。
像耐克的“just do it”,用在阿迪身上也可以啊,用在李寧、安踏身上也可以啊。但是耐克用了,它就變成了耐克的一部分,并且成為耐克最重要的品牌資產組成。
(其實我內心的OS是:廣告語用在別人家也可以,還不是因為你家產品抹掉logo,換上別人家的品牌也可以)

我在解讀廣告業核心工具brief的文章中(《做好brief,是所有廣告人的底層能力。對,不光是AE》),提到了策略三項和創意三項。創意三項包括:品牌主張Proposition、利益點Benefit、支持點Support。
創意三項的意思是做產品創意和傳播方案時,要先知道產品提供給消費者的核心利益點是什么,或者說消費者購買你的理由是什么。
然后找到支撐這個消費利益/產品功能的產品元素,也就是支持點,這是消費者為什么會相信你的關鍵。
最后提煉出核心訴求、品牌主張,創作廣告和傳播方案。

示意:只需輕松一噴,就能立刻擁有一頭柔順秀發,不用為著急出門上班/約會煩惱。
3、找到產品功能的支持點。支持點指的是支撐并實現功能的產品元素,如成分、技術、工藝、原材料、核心部件等。支持點也是消費者相信你,何以做到產品功能的所在。
示意:上述護發精油噴霧可以做到護發柔順,有兩大支持點。
一是成分:產品中加入了多重精油成分修護發絲,且小分子更好吸收。
二是技術:產品擁有核心護發技術,能在發絲表面形成保護層,吹頭發前噴一下可以抗高溫損傷,并且減緩染發發色流失。
4、找到產品在使用時的甜蜜點。
甜蜜點本是高爾夫球運動的一個專業術語。它指的是每一支球桿的桿頭,都有一個用于擊球的最佳落點,能與球碰撞出最為“甜蜜”的美好感受。所以我們用甜蜜點指代產品帶給消費者的美好體驗。
甜蜜點指的就是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能帶給消費者哪些好的感受與感官愉悅,產品體驗設計上的亮點。
它跟支持點的不同是,支持點是對產品功能的物理性支撐;背書則是對產品、品牌、企業實力的信用保障。一般來說,背書包括這么幾種——
銷量領先的產品、大家都在買的產品當然值得信賴,比如我說該產品是天貓護發精油類目銷量TOP3。
產地/歷史:
某地生產的該類產品品質上佳,遠近聞名,歷史悠久。如瑞士的手表、法國的紅酒、意大利的服裝、德國的汽車,貴州醬香酒、黑龍江五常大米、新疆阿克蘇蘋果,三百年老字號等。
權威媒體和機構:
比如央視上榜品牌,入選“國家品牌計劃”;或者它是冬奧會的贊助商、國家代表隊指定護發產品)
明星代言或其他權威人物:
當紅影星擔任代言人,一看就是大品牌;或者假如這款產品是日本知名設計師原研哉親自設計的產品包裝。
獎項榮譽:
比如我說該產品曾獲瑞麗美容大獎。
產品功能——利益點——支持點——甜蜜點——產品背書。
先說明產品功能,再用典型的消費場景示意消費利益點。在什么場景下,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給用戶提供什么利益和好處。(看到這里,消費者開始考慮自己是不是應該購買)
接著提供支持點,進一步告訴消費者我們是如何做到的,我的產品多么牛。(看到這里,消費者進一步增強購買意愿)
連接點是在產品以外的,它代表的是產品對消費者心理的滿足,與消費者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連接。
一個品牌的訴求主張,通常從這三者中提煉而來,或者說品牌訴求主張,有講利益、講體驗、講心理滿足三種方向。
生活日用品:甜蜜點>利益點>連接點
一般的產品,在挑選向消費者傳播的訴求方向時,首先要說利益,產品是干嗎的,解決消費者生活問題,其次是產品體驗設計上的愉悅與美好感受,最后強調心理滿足。
但是對于高價值產品、高端品牌來說,品牌帶給消費者的心理滿足非常重要,因此可以考慮優先講情感連接點,強調品牌對消費者自我表達、精神世界的共鳴;其次是高端產品更重視產品體驗,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偏好;與這二者相比,產品功能和消費者那只是品牌的基本。
生活日用品的話,由于滿足的只是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從產品功能利益上來講大家都差不多,優先講產品體驗。比如說面巾紙,各家品牌的訴求都放在紙張的香味、觸感上來做賣點,而紙巾的功能利益都是一樣的,而且紙巾作為生活基本款,也談不上多高的心理滿足。
所以在廣告公司的brief中,這一項有的公司寫做“Benefit消費利益”,有的則寫“RTB購買理由”,RTB即Reason to buy的縮寫,消費者買你的理由是什么。這兩者基本是可以劃等號的。
2)
如果你的產品跟競爭對手相比,大家提供的消費利益差不多。畢竟,同類的產品都是提供差不多的功能。
那么,你就去看你家產品的支持點是否更強,你家產品的核心技術、工藝、原料、生產過程有何特別之處,讓消費者更愿意相信你。
3)
如果產品功能和產品背后的支持點都沒有顯著差異。
那么你就要去看,你家產品在產品體驗上有何獨特之處。因為產品功能上可以一致,但是各家企業在產品細節和產品外觀設計上還是有區別的,因而帶給消費者的體驗也可能千差萬別。
4)
如果功能/利益差不多,產品體驗也差不多,產品同質化太過嚴重,各家之間的差異只是logo上的區別。
那么你就從企業實力、品牌力上去碾軋對方,講產品背書,比如品類地位、銷量領先、大牌代言、權威證明等。告知消費者:“同樣的產品,買更大牌的準沒錯”。
5)
如果產品都是一樣的,品牌力和企業實力又不如競爭對手。
那就只能在心理連接點上做文章,談消費者情感、個性、態度、形象,讓消費者更喜歡你。
3、了解競爭對手,比較對手分析自家產品的優劣勢。
4、有優勢就講優勢,如果沒有明確的優劣勢,就找最能打動消費者的點。

多數情況下,我們習慣把產品功能和消費利益等同,經常混用。這是因為這兩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不過二者還是有一些差異,主要是看問題視角的不同——講產品功能是從產品本身出發,談消費利益則是從用戶群體出發。
我的創意思路是這樣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從靜音空調“默默支持你的工作與生活”這個利益點出發,讓它融入更多家庭生活中的情感與故事,提取出“默默支持”這個情感選項,然后打造一個大Campaign——“感謝那些默默愛你的人”。
為了打動消費者,我先拍一條長版本視頻,故事情節有這些:
感謝默默愛你的媽媽,早上你還在睡覺,媽媽就悄悄起床給你做好早餐,把廚房門關緊,不漏出聲音和燈光,生怕吵醒你。
感謝默默愛你的爸爸,為了不影響你在房間寫作業,老爸在客廳看電視不開聲音,小岳岳的相聲節目當成啞劇看。在客廳里走動也是躡手躡腳。
然后我再升華一下,感謝更多默默守護你的陌生人,早上四點起床打掃你上班路的環衛工人,早上七點把快遞放在你家門口然后發短信提示的快遞小哥,半夜你睡了以后還在巡邏的小區保安……
關于這個,我也說過一句話:品牌主張和宣言,是對產品賣點及利益的意識形態化,它融入了品牌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
再如JEEP自由光經典的“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越野是產品功能點,帶孩子去玩去看世界是消費利益點,“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是品牌主張,它融入了一種家庭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


所以我們基于這個用戶場景提出了“親子型SUV”,又結合了親子關系、兒童教育理念,提出了父母要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的品牌主張。
所以,同樣是一臺車,一樣的功能,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使用場景,做出來的產品策略、賣點文案、創意文案,區別是非常大的。



老板總是希望在傳播中每個賣點都講,技術領先、性能一流、顏值出眾、品質可靠、性價比超高……既要,又要,一個都不能少。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廣告人啊就發明了一個應付高招——對眾多賣點進行歸納,打包概括成一個更抽象、更宏大的概念,以包容全部的賣點。
向上提煉出的訴求主張,看起來是為產品樹立了一種形象,或者說塑造了一群比消費者真實自我更加理想化的用戶形象,給品牌賦予了調性、個性。但它非常空洞,與產品完全脫節;而且無法真正打動消費者,消費者對抽象概念不感興趣。
當年勞斯萊斯的經典廣告“在時速60英里時,這輛勞斯萊斯車內最大的噪音來自電子鐘”,至今還被人傳誦。
再如小米。2012年小米手機2發布,在這個產品的上市傳播中,引爆大眾關注的是小米盒子兄弟。
小米找來兩位健碩的員工抱在一起,踩在小米手機小小的外包裝盒上,包裝盒毫發無傷。你看,這個點的選擇非常小,非常深,誰能想到形成巨大病毒效應的信息不是手機技術、屏幕尺寸,而是一個小小的包裝盒呢?而且它對小米手機品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連手機包裝盒都如此扎實、用心,小米手機會差嗎?
還有同年5月小米手機青春版上市。這款新機上市,小米打造的campaign是“150克青春”,“150克”是這部手機的重量,“青春”則指向這部手機的目標人群大學生,這兩者一結合又引爆了傳播。而150克這個賣點的挖掘也是具體而微,細節生動。
可以看出,小米非常擅長從產品的細微之處出發,觸動消費者,引爆傳播,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精神啊。
什么叫奢侈,就是在無關緊要的地方花大代價去做。
星河灣有一套經典的平面廣告,講的就是這些小細節。
比如有一篇叫做《五輛專列悄悄進京…》,講的是星河灣用的景觀石都是從幾千里外運來的黃臘石;《一夜之間,北京的井蓋全消失了》,比常規的道路降噪80%的特殊工藝鋪就的路面,路上沒有井蓋;

你看了這些細節就會發自內心地相信,這個樓盤是真的豪華,高端。
除了講細節之外,星河灣還給自己弄了一句高大上的品牌主張——“星河灣,開創中國居住的全成品時代”,還有一句補充的“結束中國居住的半成品狀態”。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它提了一個概念“全成品”。這個詞就比簡單地講“我們不是賣毛坯房,而是精裝修”高級多了。
同時呢,又用“開創”“時代”“中國居住”這些大詞去包裹住它。很宏大,很有氣勢,一下子把星河灣這家房企的形象檔次拔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
但是,如果沒有前面那套平面稿,只靠這個“開創全成品時代”去跟消費者溝通,那是沒有意義的。全成品、開創時代、中國居住更多的打動的不是消費者,而是甲方客戶管理層。
這就是今日廣告代理公司的最大難處:
做出來的廣告作品既要賣稿,又要賣貨。先要跟甲方客戶賣稿成功,廣告才能出街。出街廣告還要打動消費者、能賣貨。這樣廣告公司才能順利得到甲方的收款、續約。
但是,困境在于能成功賣稿的作品往往不賣貨,而真正賣貨的作品又入不了甲方法眼,過不了稿。想要同時打動甲方客戶和消費者是很難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曾國藩有句經典名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這其中的技術含量,在于你得通過這個小細節讓消費者感受到你品牌的大情懷,小和大要聯通起來,要以小見大,否則這個大情懷就是虛頭巴腦,空中樓閣。
做策略、做創意千萬不要取中段,兩頭不靠,兩邊不討好。
因為,我對消費升級的特征總結就是四點——
精神追求:從功能到精神
審美偏好:從品質到精致
興趣消費:從需要到想要
自我表達:從從眾到出眾
看完這篇文章,你對產品運營和推廣,就有了一個整體性的認知,以及有了具體的思路和方法。
咱們總結一下——
1、產品賣點提煉的前提
一個賣點你講了,那它就是你的。
不要陷入“內部視角”,不要陷入“專有性偏執”。
2、產品價值體系
產品上:產品功能、支持點、產品背書
用戶上:利益點、甜蜜點、連接點
品牌上:品牌主張
3、消費利益和品牌主張的提取公式
產品功能+用戶場景=利益點
利益點+意識形態=品牌主張
4、產品到品牌的進階方法
以小見大
產品賣點小細節+品牌理念大情懷。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記得分享給一個你的朋友或同事。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