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們共同消化了33個課題,包括私域經營、產品包裝、內容戰略、生意型創意、用戶增長等。
我將2021年讀者朋友們中,呼聲比較高的15篇文章整理成一篇合輯,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01 六個“反共識”的經營思路 打開 2022 私域想象空間
企業運營私域的方式不斷在進化,但大家做私域的焦點一直模糊的,放不下對場域的執念、擺脫不了對工具的依賴。這篇文章,我們共同消化了六個“反共識”的私域經營思路:
- 拆掉社群的墻;
- 交付人情,讓客戶變成生態的一部分;
- 私域不是比拼技術和運營,而是內容;
- 關鍵不是怎么“去運營”,而是怎么“去運營化”;
- 私域流量變“私域經濟”;
- 私域的終極形態:從社群到社區。
02 圈不住用戶?不是你沒流量,而是你“沒文化”
現在的生意已經從“售賣產品”到“經營用戶”。為了“經營用戶”,很多品牌拿出現金補貼、搭建運營團隊、大搞技術基建,最終只是圈住了用戶,而沒有讓用戶形成圈子。
經營用戶其實就是與用戶構建關系。本篇文章,我們消化了4個與用戶構建關系的知識點:
- 有圈層與無圈層的區別:圈子的傳染性和圍觀效應 ;
- 圈子是怎么形成的:從附近的消失,到文化ID的誕生 ;
- 為什么你的圈子圈不住用戶:企業做圈層營銷時常犯的三個錯誤;
- 如何做一個圈層的關系:滲透圈層的四個關鍵要素。
03 產品包裝:打倒“顏值即正義”!
在所有關于新消費的謊言里,流毒最廣的就是“顏值即正義”。但真相是:真正能做大的公司,它們在產品包裝上,首先追求的不是美不美,而是能不能實現生意目的。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
- 為什么“顏值即正義”是錯的?
- 包裝到底有什么用?
- 好看不好賣的包裝出了什么問題?
- 怎么讓包裝實現生意目的?
04 2021年的創意走勢:市場不缺好創意,缺的是生意型創意
“廣告創意,到底是要對銷售負責,還是要對品牌負責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愚蠢的,正確的答案是:廣告創意只對生意負責,只要對生意負責的創意就是好創意。
這個市場已經不缺好的創意,但缺「生意型創意」。「生意型創意」要洞悉企業的生意問題,然后用創意解決那個問題,而賣貨不一定就是企業最頭疼的生意問題。
我說的「生意型創意」,有三個特征:
- 為問題而生,而不是為用戶而生;
- 先媒介、后創意;
- 永遠讓產品成為英雄。
05 為什么你的跨界“拉胯”啦?
一提到要做“跨界”,大家想到的就是設計一個聯名商品、推出一組聯合海報、再安排一次熱搜。一年就這么稀里糊涂地跨下來,發現自己的跨界終于“拉胯”了。
在“跨界”這個課題中,你會知道跨界的本質是借助另一樣東西,刷新別人對你的認知。跨界的功能是讓普通的、熟悉的事物,重新變得鮮活、通過另一方,來銳化自己的特性、聯合對手,制造新聞和相互造血、通過別人的加持,讓自己上位。
而你的跨界“拉垮”了,是因為你的品牌沒“界”可跨、不同的營銷目標,需要不同的跨界方式、你根本就沒有必要跨界、你被創意左右,偏離了自己的定位···
06 故事鏈:品牌增長不是霸占用戶心智,而是制造“被鏈接”的可能
過去,我們把消費者的注意力當成必須爭奪的資源,大家的營銷思路是霸占用戶、馴化用戶。新一代的咨詢公司要調整思路,用尊重用戶的方式去贏得用戶。品牌增長不止要霸占用戶心智,也要不斷制造“被鏈接”的可能。
不管從說服邏輯、賣貨邏輯還是傳播邏輯,故事是鏈接用戶最簡單最好用的武器。所以,@將意咨詢 制造鏈接的方法是——故事鏈。「故事鏈」有四個理論支柱,分別是:故事錨、元劇本、角色鏈和戲劇符。
07 品效銷一體:2021,新營銷鏈路怎么玩?
2021年,行業冒出了一個新詞,叫“品效銷一體”。想要達成“品效銷一體”,媒體要提供“加速度”的解決方案、企業要用一體化的部隊,適應生態化的媒體、對每個交易場,都進行“品效”改造、以內容為起點,布局營銷全鏈路。
08 增長受阻,是你不懂場景開發
很多品牌在增長受阻時,第一反應是增加產品品類。增加品類的做法, 短期內會帶來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各個品類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反而分散了企業的營銷資源,臃腫的產品線最終會變成企業的增長負擔。我們不能用“品類”思考增長問題,而是要用“場景”來思考。
用場景解決增長受阻問題,就要把業務做深,讓不同的產品線,滿足同一批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發現場景中隱藏的用戶需求,改進產品或者研發新品,從而實現業績增長、用場景釋放用戶更多的消費身份、用場景喚醒需求。
09 內容的下一個十年:放棄內容營銷,開啟內容戰略
如果你問我:下一個十年,什么會決定一家企業的增長力?我會回答你:是內容。只有把內容擺在一個戰略的高度,我們才能贏得未來的競爭。
如今,內容的影響力邊界正在從廣告,擴展到渠道、產品、組織上:
- 廣告正在從藝術品變成快消品,對內容的生產能力,將決定企業的增長效率;
- 品牌和渠道之間的關系正在從一種收租模式,進化為共贏模式。新型的賣貨渠道,都希望借助內容來驅動用戶,撬動流量增長。
- 未來的產品都將變成內容化的產品,我們會像運營抖音快手小紅書一樣,去運營產品包裝,你在產品端的內容運營能力,將更直接地決定產品的銷量,決定渠道方對你的的扶持力度。
- 一切組織都將變成一個內容型組織。
10 賣點說明書:為什么你有賣點,但不賣貨?
中國部分品牌,打造賣點的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步,盤點產品所有的賣點;第二步,挑出最大的那個賣點;第三步,把那個賣點擴展成一句話。
這樣的做法,忽略了2個關鍵問題:
- 賣點不是只有大小之分,還有類型之分。賣點分為:核心賣點、門戶賣點、前沿賣點、即時賣點;
- 品牌賣點不是尋找事實支撐,而是做好認知差異。如何表達賣點的重要性,往往大于如何找到賣點。
只有理解不同賣點的性質,并知道如何巧妙地表達賣點,賣點才能賣貨。
11 內容營銷,進入后鏈路時代
在今天,所有的營銷都是內容營銷。今日的內容營銷與往日的內容營銷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內容營銷正從追求「前鏈路」,到追求「后鏈路」。「前鏈路」是指轉發、點贊、評論、參與等,這些用戶與內容本身的交互行為。而「后鏈路」指的是加粉、直購、到店、注冊等,這些更貼近商品交易的用戶行為。
如果想讓內容驅動后鏈路行為,我們要重新理清三個問題:
- 內容角色:內容在營銷中扮演什么角色?
- 內容創意:好創意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 媒體職能:該如何看待媒體和品牌的關系?
12 90%的節點營銷,都是好創意、壞營銷
電商出現后,營銷人就一直數著日歷過活。全年密密麻麻的營銷節點,就是營銷人一年的心電圖和成績單。但我發現一個特別悲哀的現象:90%品牌的節點營銷,都是好創意、壞營銷。
大家熱衷節日營銷,是因為只有在節日里,我們才可以利用「自發的群體行為」,來引導用戶消費。但很多人把節日營銷的重點放在溝通情感上,而我認為做節點營銷時,不能總想著洞察用戶的心理需求,要更多地洞察用戶的行為軌跡,在節點驅動用戶行為,私有化這個節點。
關于如何在節點驅動用戶行為,這篇文章會為你分享三個步驟:
- 行為的寄生
- 行為的預期
- 行為的固化
13 2021,你不僅要增長,還要擺脫增長的反噬
每個人都在談論增長,卻很少有人談及增長的問題。只是一味地往前跑,不一定能跑贏對手,但一定會遭遇“增長的反噬”。那些遭遇增長反噬的品牌,都是因為只追求“外增長”,忽略了“內增長”。
用戶量、銷量、利潤、市場份額、市值這些看得見的增長,是“外增長”;供應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組織運營能力、產品孵化能力、資金運轉效率等,外界看不見的能力就是“內增長”。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增長瓶頸,都是因為我們在“內增長”實力不足時,就企圖獲得“外增長”。而且,沒學會在不同增長周期,切換增長模式。
一般而言,一個新品牌要經歷四個增長周期:品類型增長、流量型增長、運營型增長、心智型增長。當進入不同的增長周期,必須切換增長模式,才能獲得增長勢能。
14 你不能只懂廣告,不懂輿論
2021年從拼多多到全棉時代、餓了么、西貝,很多大品牌都因為只懂廣告,不懂“輿論學”,為品牌招來一片罵名。這篇文章選取了六個輿論事件,看看從他們的失敗教訓或者成功經驗中,我們能學到什么“輿論學”知識:
- 拼多多:搞錯了輿論戰場,怎么打都是輸;
- 全棉時代:輿論的雷區和輿論的線索;
- 西貝:輿論的風向與輿論的聲量;
- 餓了么:最大的事,最小風波;
- 張恒PK鄭爽:信息越曖昧,破壞力越強;
- 《贅婿》:話題的設置,決定輿論的走向。
15 為什么越大的品牌,越難得勢?
B站,在“破圈”過程中,頻頻被老用戶吐槽“變味”;小米,在成為國民手機品牌后,米粉們開始質疑它丟棄了發燒友精神。就在大品牌被“嫌棄”時,元氣森林、wonderlab、花西子這樣的小眾品牌開始被媒體和用戶追捧。
和小品牌相比,大品牌不缺人、不缺錢、甚至不缺創意,他們常常缺失「營銷視角」。尋找營銷視角,主要在于如何找準營銷的切入點,我認為有三個關鍵操作點:
- 切中社會情緒的轉折點;
- 主題越宏大,切口越細小;
- 姿態第一、事實第二。
作者:?梁將軍?來源:梁將軍公眾號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