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于B端產品經理而言,從0~1的產品設計考驗一個人的規劃能力、統籌能力與產品設計能力,與日常產品迭代的方法流程具備差異,如何進行從0~1的產品設計?我針對自身經驗梳理總結,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夠對大家有一些思路方法上的幫助。
我們可以從戰略層、管理層、業務層、產品層如此四個緯度來思考。
01 戰略層
概述:戰略層思考的核心,在于理解該項目的始發點以及遠景規劃。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項目理解:
- 這個項目為什么啟動?是利潤需要/風控需要/戰略需要?
- 這個項目為什么現在啟動?
- 這個項目關鍵目標是什么?公司要求的時間周期是什么?
- 這個項目公司配備了什么資源?這些資源范圍上充足還是遺漏?資源規模上充沛還是欠缺?
02 管理層(戰術層)
概述:管理層可以理解為項目管理層,在于對于項目目標的OKR方法拆解,針對于項目目標,設立關鍵路徑,并制定里程碑計劃。
戰術層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為該層面進行如同一場戰爭的指揮部,達到指揮調度全場戰爭的作用。
03 業務層(戰役層)
概述:業務層指一線執行人員的階層,他們是這場戰爭的實際執行人員,其中很大一部分角色也是我們的產品的真實用戶,他們是與我們的產品功能設計息息相關的一群人。
對于此場景下的從0~1產品設計,業務層的人員是我們需求收集的來源,也是產品使用效果反饋的出口。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以及不能僅根據業務層人員提出的需求進行產品設計,我們的判斷要來自于戰略、戰術、戰役三方面評估后的結果。
04 產品層(產品設計能力的體現)
對于從0~1的產品設計,互聯網上有很多資料將步驟講解的很清晰,但對于沒有實戰過的同學,往往需要“死記硬背”才能記住冗長的產品設計環節。本文的核心是通過形象的比喻,帶領同學們通過遷移聯想的形式,理解從0~1的產品設計流程。
首先,我們通過現狀-目標法,來理清楚我們的思路。
- 現狀:沒有一套支持新項目的系統,新項目無法運轉。
- 目標:搭建一套能支持新項目運轉的系統,系統要在最小成本的基礎上滿足核心功能完整性。
Step1:我們需要調研業務,了解業務涉及的各個角色,以及業務流程圖。
我將業務流程圖分為以下幾種:業務主流程、分支流程、逆向流程、兜底流程。各個流程定義如下:
(1)業務主流程:指業務的核心流程,該流程的穩定運行是項目盈利的關鍵。對于履約性業務,核心流程可能是訂單履約流程;對于平臺性業務,核心流程是供給端商品上架。
對于核心主流程,識別方法,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
- 該流程若流暢運行,是否對項目的北極星指標有貢獻?
- 該流程若出現異常,項目的北極星指標是否一定無法達成?
- 該流程若不存在,其他流程是否沒有存在的必要?
對于滿足以上3點的流程,我們可以考慮將其定義為業務主流程
(2)分支流程:指除主流程外有對應合理的業務場景的正向流程。分支流程不可忽視,因為業務場景的多樣性,代表了分支流程出現的概率。舉個例子:大眾用戶針對一個支付產品,綁定銀行卡后換綁幾率很小,但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不為用戶提供換綁功能了嗎?有些流程存在的必要,不是為了用戶時時刻刻能用,而是為了用戶想用時,就能隨時可用。
(3)逆向流程:指正向流程對應的反向流程。舉個例子,用戶按照正向流程操作產品時,難免有操作錯誤的步驟,這時產品提供操作撤回功能。在電商業務下,用戶的售后流程對于購貨來說,就屬于一個逆向流程。
(4)兜底流程:指當其他流程出現異常時,對于核心場景,系統自動化的問題補救流程,舉例:對于獎金設置系統,當用戶針對某一個訂單忘記設置履約獎勵金額時,我們的系統可以通過定期巡檢的形式,發送消息通知,提醒用戶及時補充。
Step2:針對業務流程,梳理系統模塊
每一個業務流程,都需要系統能力的支持。在這部分,產品經理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將最全的產品模塊列出,先不區分產品建設優先級,能想出多少就列出多少。
對于產品模塊我們要達到以下幾個標準:
- 盡枚舉,不重不漏
- 合理耦合
為了達到“窮盡枚舉,不重不漏”的標準,我們可以采用業務流程-系統能力對應發,來督導我們思考的嚴謹性。舉個例子,下圖中,將業務流程先畫出,針對每一個環節節點以及環節關聯,思考需要的系統能力,依次列出。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 好處1:能讓我們的輸出的功能模塊有嚴格的業務流程對應關系,對于日后功能模塊優先級的取舍有可以追溯判斷依據;
- 好處2:剛才我們已經判斷了各個業務流程的優先級,一般與業務主流程對應的系統能力往往更加重要,要優先建設;這對于我們后續版本規劃也提供了參考思路。
除此之外,系統模塊梳理環節,我們還要追求合理解耦,即:
首先,我們拆解出的模塊,可粗可細,但要保證在同一個層次,比如拆單、合單是在一個層次;司機管理、商品管理是在同一個層次;第二點,我們拆解出的模塊,要合理合并;比如訂拆單、合單合并在訂單操作類;訂單修改、訂單刪除合并在訂單管理類。
Step3:根據功能模塊,梳理產品架構
剛才梳理出了很多的功能模塊,下一步我們需要對功能模塊進行歸類整理,并組成產品架構,如下圖。系統架構的畫法沒有嚴格標準,但是具備主旨思想:首先自下而上,應從底層到表層的邏輯表達;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系統支持層、業務應用層、門戶層。
Step4:版本分期
在梳理完系統架構后,我們下一步是對系統進行版本分期,對于從0~1的產品,為了快速迭代進行可用性驗證,企業會選擇MVP的原則。采用MVP的原則好處是可以用最小的研發成本進行產品可行性驗證,根據驗證結果決定下一步功能走向以及資源投入,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即時糾錯,提升產品成功率。
產品規劃的第一版本需要實現哪些功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 產品主流程上涉及哪些功能?這些功能中優先級排列是怎樣的?
- 除了主流程功能外,分支流程上涉及哪些功能?這些功能優先級排列是怎樣的?
針對于高優先級的功能,我們可以選擇第一批版本迭代;針對于低優先級但是影響第一版產品功能的需求,我們可以先通過開發側代碼寫死的方式臨時支持,在后續版本迭代中,將其作為頁面配置化。
Step5:輸出產品規劃文檔,與業務方達成一致
下面一步,是將我們的產品規劃輸出成文檔形式,以會議形式向業務方反講。我們在同步結論的同時,也要講述背后思考的邏輯,這一步是通過講述給業務方,使其根據我們的邏輯推導判斷是否有不符合業務實情的方面,讓業務方作為我們的“軍師”進一步的糾錯。除此之外,各個版本的時間規劃也需要向業務方講清楚。在會議達成共識后,形成文字佐證,便于后續有反水時,留下論述依據。
Step6:針對版本分期結果,依次產品交付
最后,就是按照版本分期結果進行產品交付了,至此,我們講一個系統的搭建拆分成了各類更細致的需求,產品經理可以按照日常需求自承接至交付的完整流程進行產品迭代,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迭代中,我們難免會發現當初系統架構或版本規劃不合理的地方;第一版的規劃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達到日后兼容。
05 結語
總結來看,從0~1的產品設計,與日常需求不同點在于,沒有了系統架構,沒有了模塊規劃,需要產品經理從頭開始進行系統規劃;但相同點在于,一旦系統規劃確定后,后續產品交付的工作流是一致的。
產品經理的工作自始至終伴隨著“分析”和“拆解”,無論是從0~1的產品規劃,還是小的優化迭代,都是對問題的理解、分析、拆解、依次解決這些步驟,底層思維是一樣的。或許有些工作是第一次經歷,但背后的底層思維我們已經磨練了千遍萬遍,不需要恐懼。
作者:Vicky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