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在小紅書做營銷和投放,應該“怎么找到適合的人群?”
小紅書主打的是“種草”,是有啟發性質的需求場,通過需求鏈接人和產品。因此在小紅書上的人群策略,是一個從窄到寬的“人群反漏斗”模型(產品精準定位部分人的需求,通過種草持續破圈泛化)。
小紅書獨特邏輯:人群反漏斗模型
在過去,大品牌做營銷,很常用的一個策略是用“掃射”的方式占領用戶心智。我有錢,我先盡可能的讓全部人看到我的品牌廣告,其次再逐步的聚焦和深耕那部分感興趣的人。
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品牌產品精準的定位到“核心人群”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很多談小紅書營銷策略和投放策略的文章中,你可能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張反向漏斗圖,這就是小紅書的獨特邏輯:人群反漏斗模型。

人群反漏斗模型的核心邏輯是:在品牌先找到“好產品”的前提下,基于產品的特點找到最核心的人群種草,再逐步破圈到興趣人群,繼而到泛人群。一方面可以讓品牌按照“核心人群-興趣人群-泛人群”的路徑逐步破圈,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小步快跑的投放方式,可以節約預算。
種草就得種得準,同時還能給你省錢。
在這樣的設定下,品牌方可以明顯的看到幾個亮點:
- 營銷的門檻變低了:種草營銷不再是大開大合的“一錘子買賣”,選定一小部分核心人群開始小步快跑,看到效果后再逐步放大,讓營銷投入門檻大大降低
- 營銷的確定性變高了:真實的評論和口碑是產品種草效果的直觀體現,品牌方可以再逐層破圈的過程中實時進行優化
- 營銷的效率變優了:在自然流露泛化的基礎上,同時疊加了商業流露的準確性和有序性
但實際上品牌在小紅書上的投廣告,是一件挺復雜的事,這里面有非常多的方法論和實操經驗。大體的解題思路可以是這樣:

找到一群人,發現他們的動機,確認他們在什么時候想找到怎樣的產品,再嘗試提供適當的購買方式,串聯起來完成種草。這個過程中,品牌成熟度不同在小紅書投放節奏策略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看,光這就整出了兩個高大上的模型,一會Makeup一會Sun的。做生意的人都是精明的人,最終還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掙錢,究其本質,在廣告投放場景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ROI(投資回報率)。
在廣告投放中,ROI指的是投資回報率,即Return on Investment。這是一個衡量廣告效果的關鍵指標,用來評估廣告投放后所獲得的收益與投入成本之間的比率。ROI的計算公式通常為:廣告帶來的利潤收入/廣告花費*100%
接下來的事就很好理解了,對于品牌方來說,ROI能最直觀的幫助他們了解廣告投放的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值得繼續投入。投放策略的目的是幫助品牌方在投放時獲得更高的ROI,當然越高越好,至少ROI>1才能掙錢不是嗎?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品牌方不同產品的不同階段,都會對應不同的策略,我們嘗試來找一下上圖兩個投放策略的共同點,你會發現一個詞叫“集中”,把集中這個詞展開,對應的是“核心人群”和“超級場景”。
接下來,我用一個故事來講講人群反漏斗模型的應用。
"小眾新品"的破圈故事
母嬰行業是一個挺卷的行業。小孩從出生開始,圍繞孩子各個方面的用品幾乎是全方位的覆蓋。特別是在新生人口數逐年下降的今天,各母嬰品牌恨不得把焦慮兩個字掛在臉上。
母嬰用品有一個特點:特別愛測評。一般來說,品牌頭部大單品會占到50%以上的銷量,但卻不足以支撐所有的生意體量,所以各品牌熱衷于做其他單品測試,嘗試跑出第二梯隊的單品。
全棉時代在去年上了一款高客單價的紗布被(相比市面上的其他產品貴了2倍),用料好,高科技,貴是可以理解的,大概是這樣的被子,大家感受下。

作為大品牌的小眾新品,在小紅書投放的初期,品牌方只給了不到百萬的預算,在~5kw量級的母嬰人群下,這點預算無異于以卵擊石。預算不足加上母嬰人群過于廣泛,正常的投放策略在廣告的觸達和頻率上都不可能達到要求。
怎么辦呢?思路也很明確,做更細的人群切入。基于人群反漏斗的思路,在【母嬰】的大人群中,依托關鍵詞挖出興趣人群,找到小到不能再小的核心人群。

紗布被最早是為寶寶睡覺服務的,中國寶寶有一個特點“即使再熱,肚子上也要蓋一塊布的”。
興趣人群找到了:睡覺問題寶寶家庭。此時已經在大母嬰人群里做了聚焦了,但還不夠小,且在同樣人群中競爭品類也很多。
繼續細分,在寶寶睡覺的場景里,其實睡不好的不僅是孩子,更是玩心態的媽媽。
- 媽媽和寶寶一起睡,寶寶哭鬧,媽媽睡不好
- 寶寶深夜踢被子,媽媽睡不踏實
- 寶寶睡覺悶被子,長痱子,媽媽睡不好心更累
現在核心人群已經呼之欲出了:陪寶寶睡覺的寶媽。
接下來,結合產品的核心賣點(100%純棉、折疊技術、散熱性帶來的睡眠0負擔),挖掘核心人群的真實訴求,找到“超級場景”:兩個人睡,母慈子孝。
故事講到這,該有一個不錯的結果了。核心人群+超級場景,投放ROI遠超客戶預期。追加投入后,繼續面臨的挑戰是:人群漏斗有沒有可能優化?有沒有可能受眾不是“母嬰人群”?

我們再回顧上篇文章講到的人-需求-產品的邏輯。通過對需求的精細化拆解,找到新人群和新機會。
好,故事繼續。思路是繼續找核心人群和超級場景。記住,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對投放筆記進行人群的洞察分析。
要分析的問題是:什么樣的人,既怕熱,又愿意為高客單價付費?通過投放筆記的人群畫像洞察和評論分析,可以描繪出這樣的一群人:新一線(地域標簽)、30歲以下(年齡標簽)、愛生活(興趣標簽)、重享受(行為標簽)的悅己女性。她們在搜索睡眠問題時觸達過筆記,在筆記下留下了對產品的評論,表述自身的訴求。所以從母嬰場景跳出來,新的人群和場景也呼之欲出:
- 職場白領,入睡困難
- 精致生活主義者,睡前各種儀式感,只為好眠

故事講到這就該結束了。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討論的是,當導入期遇到大人群,如何活用人群反漏斗獲得品效收益。再往下就是具體投放策略和預算分配的問題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社區的本質是人和內容,人的部分是:用戶畫像,特色人群,人群反漏斗。這是小紅書對用戶的理解。
如果你有一個好的產品,怎么找到屬于你產品的受眾用戶呢?一句話:從產品功能匹配用戶需求,對需求拆解找到核心人群和超級場景。
作者:李美麗還在小紅書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李美麗還在小紅書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