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 ?/ 圖)
近日,“新華書店才是隱藏在我們身邊的終極大佬”登上熱搜。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新華書店面積大,書籍全,新書到得快。而且,冬有暖氣,夏有空調。關鍵是,不論是大人小孩都能不限時免費看書。只是人們大多不會想到:新華書店竟然是全國最賺錢的書店。
現在實體書店生意并不好做,新華書店為什么能這么賺錢?新華書店的特殊性在哪?互聯網沖擊下,新華書店如何應對挑戰?
新華書店的特殊地位
新華書店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于1937年4月24日誕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作為共產黨重要的思想宣傳陣地,新華書店承擔的不僅僅是發行圖書的功能,更是擴大革命影響、傳播真理、喚起民眾、瓦解敵人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新華書店一度是我國圖書發行的單一通道。改革開放之后,新華書店也沖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迎接市場挑戰。新世紀之后,各地的新華書店進一步進行改革,向現代企業轉型,陸續成立發行集團,紛紛完成了從“國有獨資”到“國有多元”再到“混合多元企業”的轉變。如今各地的新華書店集團,已經是國企性質。
不論怎么變,跟其他書店相比,新華書店仍然保留著它特殊的地位:它是國家官方書店,是官方刊物宣傳和發售的重要渠道,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華書店而言,經濟效益當然很重要,但社會效益才是首要的。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政治理論類讀物和其他重點出版物的發行工作,主要由新華書店負責。
其二,教材發行。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確保“課前到書”,也為了減少交通壓力和倉儲壓力,教材統一編寫,然后由出版總署分送各省新聞出版局負責組織印制,再在省店組織下由各書店發行。
換句話說,全國中小學生的教材發行,都由新華書店負責。我國幅員遼闊,每年這么多孩子需要用教科書,“課前到書,人手一冊”成了新華書店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任務。
其三,“哪里有人民群眾,哪里就要有新華書店”。私營的書店在選址時有著更多的利益考量,比如很少向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延伸,然而在這些地方,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新華書店的身影。
憑借遍布城鄉的網點,新華書店想方設法解決農村讀者買書難、看書難的問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去新華書店看書,哪怕是只看不買,一般也不會遭到店員的催促。讓更多人可以閱讀,是新華書店的社會責任體現。
(IC photo ?/ 圖)
新華書店怎么賺錢
不過,新華書店承擔了重要的社會效益,它在經濟效益上也沒有落下。
今年3月,中國新華書店協會發布了《中國新華書店社會責任報告書(2021年)》。報告數據統計時間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新華書店營收1401.36億元,同比增長8.6%;資產總額2204.27億元,同比增長12.6%;利潤258.6億元,同比增長4.4%。新華書店網點總數14227個,新華書店員工總數11.5萬人。
新華書店一年的營收達到1401.36億元(相當于至少10個當當網的營收額),利潤達到258.6億元,這就相當于每天賺3.84億元,每天的純利潤高達7000萬元。
這難免讓人詫異:新華書店平時看著人不多,到底怎么賺錢的?
新華書店的營收來源主要不是書店的圖書銷售,而是前文提到的教材銷售。這么多年來,哪怕教材發行有過改革,基本上仍然由新華書店壟斷。全國各地中小學各個學科的教科書,基本上都是新華書店在發行,我們要買教科書,也只能去新華書店買。
毫無疑問,教科書的發行利潤在降低比例,但因為量大,總體利潤仍很可觀。至今,教材教輔出版發行仍然是新華書店的核心業務,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占據各省新華書店集團營收的60%-80%。
第二個重要收入,自有物業收入。在早期城市規劃中,城市都會根據規模大小,配套相應的新華書店數量,并給新華書店劃撥用地,建成建筑后,建筑物的產權也歸新華書店所有。這些建筑物一般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占地面積大,除了新華書店自身所需要的店面外,其他還有大量空間可以用來出租。
不少省份的新華書店集團每年的租金收入就可以達到小幾千萬,相當可觀。所以,別看新華書店人流量不大,周邊的店鋪生意好像都比它紅火,它才是“隱形大佬”,是真正的“包租公”。
這兩個核心收入以外,新華書店也有線上線下的圖書銷售,以及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書店系統發行的“超級印鈔機”《新華字典》等——它們共同讓新華書店成為全國最賺錢的書店。
新華書店也有挑戰
盡管被稱為“隱形大佬”,新華書店也面臨挑戰。
已經改制的新華書店,其實跟市場上的所有企業一樣,都要面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固然,新華書店教材教輔發行和自有物業出租,是其他企業、其他書店羨慕都羨慕不來的,但這不意味著新華書店可以“躺平”了。
一方面,教材發行是否會再次進行更深入的改革,還不得而知。一旦教材發行放開,那么就會對新華書店的主營業務造成巨大的沖擊。
另一方面,教材的免費和循環使用在成為一種趨勢,而從長遠來看,隨著生育率的下滑,適齡兒童數量在不斷降低,這些都會給依靠課本發行的新華書店帶來銷售下降、利潤減少等直接影響。
互聯網時代對實體書店的沖擊,不僅僅是民營書店感受到了,新華書店同樣感受深切,實體書店的營收不斷下滑。新華書店的門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說關就關,這也就對其提出更大的挑戰:如何提升書店的銷售額?
對于新華書店而言,在牢牢抓住教材發行的主動權的同時,也應該“走上去”和“走下去”。“走上去”,就是要擁抱互聯網,做大做強網上書店業務。比如浙江新華書店的“博庫網”,四川新華書店的“文軒網”,目前都屬于“單打獨斗”的狀態,或可思考如何聯合起來。
另一個就是“走下去”,利用新華書店龐大的基層網點優勢,抓住全民閱讀的浪潮,挖掘廣大鄉鎮民眾的閱讀需求,開拓新的圖書銷售空間。
不論怎么說,社會效益之于新華書店都是第一位的。無論是在繁華大都市,還是在邊遠鄉鎮,都有新華書店的身影,它們的存在讓老百姓提著菜籃子就能逛書店、看書、買書。
做好“老百姓的書店”,同時還能賺大錢,這才是真正的“大佬”。
? 來源: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南周知道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