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時間里,操盤過上百個品牌抖音營銷全案,有新消費的花西子、優時顏、內外等品牌,也有傳統國貨歐詩漫、自然堂、瑪麗黛佳等品牌,也有國際品牌集團聯合利華、歐萊雅、億滋等世界500強企業。
無論是新消費還是國際品牌,無論是我們操盤,還是In-house落地,大家在抖音KOL種草,都交過非常高昂的學費。KOL市場變化太快,平臺規則變化太快,流量玩法層出不窮,沒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論,「內容驅動增長」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半年前我寫過一篇關于抖音KOL選號的經驗,時隔至今,抖音星圖系統有很多迭代,也新增不少數據指標,前段時間我們升級了KOL選號方法論,即「CAFE科學選號」方法論以及算法引擎系統。再次與大家分享,希望各位能少走彎路,避雷踩坑。
01 內容驅動增長
在過去品牌媒體營銷時代,品牌選好賽道,做好定位,買斷大媒體,TVC和Slogan反復洗腦,營銷層面的戰斗基本結束了,大媒體,大渠道,大分銷,是過去營銷的主旋律,葉茂中、華與華們誕生了無數經典案例,那是自上而下傳播的黃金時代,到今天基本結束了。
在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到內容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了解到一個新品牌,一個新產品,更多是通過社交媒體的KOL,一篇產品種草筆記,一條好物推薦的短視頻,通過內容型的「KOL種草」,消費者發現了一個寶藏,點燃了「購買欲」,然后下單開始嘗試。從社交種草到產品包裝、文案、功能,以及使用感受,通過這些「內容」,感受到品牌的「態度」。
內容創造了消費心智,完成了品類卡位,傳達了品牌態度,今天很多新消費品牌,內容建設約等于品牌建設,內容驅動了品牌增長,放大了品牌勢能,這是新消費時代的品牌機遇。
2021年天貓雙11品類冠軍榜單中,有700個新品牌登頂品類冠軍,較2020年雙11新品牌又增加了近50%,還有275個新品牌,在天貓連續三年銷售增長翻倍。
我們來看看這些品類冠軍們:
花西子(彩妝)、珂拉琪(唇釉)、優時顏(眼霜)、Ubras(內衣)、三頓半(咖啡)、十三余(漢服)、添可(洗地機)、Ulike(脫毛儀)、BOP(口腔)、Moody(美瞳)、Spes(洗發)、王小鹵(雞爪)、每日黑巧(巧克力)、Wonderlab(益生菌)等等。
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明顯的共性,幾乎都是「內容品牌」,都重度發力「抖音營銷」,打造出較強的「品類爆品」,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勢能」。
我們已經進入到內容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認知已發生變化,能夠贏得未來或活下來的品牌,一定是內容品牌或進化成為內容品牌,沒有內容能力的品牌在未來必將淘汰。
02 抖音種草失敗的七宗罪
品牌入局抖音的第一步,往往都是KOL種草開始的,這一步有沒有邁好,可能決定了品牌對抖音的認知,也往往因為第一步的各種花式失敗,造成了很多品牌的誤判或迷茫,快的品牌是三個月調整落地到位,慢的品牌是三年還沒形成正確的認知。
我總結下品牌抖音種草失敗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創始人未能親耕入局
創始人或決策層對抖音缺乏認知,也沒有內容驅動增長的意識,在公司的最高決策,往往會出現很多誤判,也沒有明確有效的目標。
今年我仍會遇見體量10億+的品牌,創始人在向我咨詢是否要入場抖音,為什么。我覺得應該問HOW,而不該是WHY。
第二宗罪:唯ROI導向的KPI
KOL高ROI的傳奇停留在2019上半年前,我們也投出很多ROI 1.5+的案子,但那個時代結束了,之后更多是精耕細作,策略組合,ROI導向讓很多品牌錯過了最佳進場期,結果后面成本更高。
去年服務一個客戶,種草KPI要求是ROI大于1,因此每個月預算都花不出去,品牌減少投入,勢能下滑,銷售下滑,因此更加控預算,惡性循環。
第三宗罪:把達播當種草
種草與達播認知的誤區,種草是品牌資產的加持,即「存錢」,而達播是品牌資產的消耗,即「取錢」,達播在收割品牌已有紅利,只會越割越少。
早年一個非常知名的品牌,達播紅利時瘋狂收割,直播破價損害了渠道生態,在紅利褪去,品牌銷量每況愈下,不播會死,播飲鴆止渴,在我看來品牌已死。
第四宗罪:搖擺于In-house和Agency之間
有些品牌認為內容能力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下定決心,自己和In-house團隊就要下場,接受試錯和損耗。有些品牌認為專業事找專業的人,那么就與最專業的公司和團隊合作。這兩種品牌,這幾年發展的都不錯,但搖擺于之間的品牌,既浪費了大量預算,也浪費了寶貴時間。
In-h還有另一種可能,一個10億+品牌與我們合作三年,品牌團隊只有30多個人,他們追求的是專業分工,人效極致。
MCN和服務機構
品牌剛進場,沒有誰能繞開這個大坑。MCN大量標準化孵化賬號,就是為了商業化,為滿足Agency數據要求,保CPM、保CPE,KOL數據花式造假,甚至為了保ROI,都建立起完整的下水道體系。
今年一個咨詢客戶,我幫他們做了KOL復盤,結果觸目驚心,投了80%的水號,至少刷了70%假數據。我就問了KPI和Agency收費模式,KPI是保CPM和CPE,所以要刷假數據,Agency不收服務費,所以只能推返點20-40%的水號,而今天我們投的優質KOL,很多根本就沒有返點。這個結果跟客戶要求倒掛,省了10%服務費,增加90%投放損耗。
第六宗罪:沒有放大內容流量
沒能把優質內容流量放大50-100倍,那是對內容的極大浪費。
我們過去投的很多案子,內容流量(Dou+類/內容服務/達人競價)跟KOL內容預算占比是1倍至多倍,單條視頻投出5000萬播放量天花板,這也是為什么爆款視頻背后有較高的ROI,因為內容流量成本低且ROI高。
第七宗罪:核心團隊成員離職
核心團隊成員離職,前六宗罪可能會重新再來一遍。
今年一個新消費品牌創始人找我,兩年前我們有過合作,后來In-house團隊接手,紅利期干得還不錯,但環境一直在變,品牌也遇到了困境,最痛苦的莫過于核心成員離職,雪上加霜。我給的建議還是In-house,不要放棄,但可以用外腦補能力短板,過程中也可以引入代理賽馬。
如上七宗罪,請問品牌方的朋友們,你們都犯過多少條?
03 CAFE科學選號方法論
如果沒有一套科學的抖音內容體系,那每個品牌都要重新走一遍前人走過的彎路。抖音種草第一步,從「科學選號」開始。
我個人背景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出身,在抖音營銷增長領域,一直是技術和數據驅動的邏輯。在很早以前,我們就在研究抖音KOL算法選號的可能性,所以就有了今天的「CAFE」的方法論和技術算法。
C:傳播力 -?Communication?
A:商業力 – Advertising
F:粉絲力?- Fanspower
E:成長力 -?Expansion
CAFE是根據大量抖音KOL選號經驗總結,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抖音KOL「算法引擎」,將KOL數據拆解為傳播、商業、粉絲、成長四個維度計算價值,得到以種草(帶貨)能力導向的「KOL RANK」,同時量化KOL核心數據指標,形成有效的科學選號體系,規避水號假號,提升選號「效率」,提高投放「效果」。
CAFE算法規則不能公開,但算法拆解的四大維度,以及KOL量化的核心指標,按此邏輯,只要照著抄作業,仍然可以少踩坑,多避雷,至少將KOL選號的準確度提升50%+。
04 CAFE:傳播力 Communication
傳播力 – Communication
從視頻內容數據角度,來辨別「傳播側」的基本面,一般會從互動率、完播率、播放量中位數、CPM、賬號活躍度等幾個核心指標進行分析。因為傳播力是以反映KOL基礎的內容能力,所以個人視頻與商單(星圖)視頻是要做數據比對分析的,避免個人視頻優秀,一接廣告撲街的慘劇。
互動率:互動行為數(點贊+評論+分享)/播放數
這個數據以點贊為大基數的指標,互動率我們往往會對應著評贊率做對比,垂類博主往往是評贊率高而互動率低,而非垂類(如劇情號)數據剛好相反。這個指標對垂類口播達人而言,權重一般,僅作參考。
如果KOL數據造假,往往互動率會非常高,超過10%就要警惕了,大概率數據異常,是刷假數據還是Dou+維護數據,總之都不是好事。
完播率:完整播放數/播放數
完播率一定程度代表了KOL創作內容的能力,以及粉絲粘性,但這不絕對,一是要看視頻時長,駱王宇商單平均3分鐘,完播率1%不到,但不影響帶貨能力,二是要看什么內容類型,有些機構蹭熱點能力強,但不代表內容商業性好。
垂類博主的完播率,商單視頻比個人視頻要低,但如果相差倍數太大,一定程度時有風向的,個人優秀,廣告撲街,大家不買賬也白扯。
播放量中位數:星圖作品播放量(自然播放量)
這是星圖后臺不斷迭代的新指標,30天和90天都有很好的參考性,不過也反應了很殘酷的事實,中腰部垂類,星圖報價5-10w區間的KOL,真實的播放量中位數可能只有30萬,上下的彈性可以看出性價比。
按這個播放量,ROI可能會投出個寂寞,但真的沒有意義嗎?很顯然不是,投垂類KOL是為了「內容模型」,以最終通過內容流量實現「種草效應放大」和「投流ROI加持」。
CPM:千次播放成本
對應著播放量中位數翻譯過來的CPM,在強場景非垂類的種草策略中,非常看重內容力的指標,尤其是CPM指標。如果是非垂類KOL,大概率是沒有內容投流加持的(內容模型不適合投流放大),如果CPM不及預期,即無法實現廣度曝光,即CPM足夠低,又無法實現深度種草,即內容模型轉化率高,那趕緊放棄。
賬號活躍度:KOL月更視頻頻率
如果一個KOL每月更新只有寥寥幾條視頻,請問這個賬號狀態如何?有可能KOL已經放棄了,或者近期狀態不佳,更新頻率不能決定內容質量,但是低頻更新在短視頻平臺是很致命的。如果一個KOL月更頻率很高,但80%以上為商單作品,這意味著什么?這個號可能為了接單而生,或商業化過于嚴重,都不是好現象。
穩定的更新頻率(月更10+),個人視頻與商單視頻的平衡,都是KOL為粉絲負責的表現,如果失去了內容的基石和粉絲的簇擁,與之合作的價值也沒有了。
05 CAFE:商業力 Advertising
商業力 – Advertising
從KOL種草帶貨數據角度,來辨別「轉化側」的基本面,一般會從種草指數、評贊率、購物車點擊率、GPM、品類偏好等幾個核心指標進行分析。在垂類KOL的種草策略,非常看重商業力的指標。
評贊率:(評論+分享)/點贊
以評論和分享為重點基數的核心指標,是一個強種草強粘性指標,如果一條短視頻,有大量的評論和分享,可能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內容優質,引發共鳴,產生大量討論;
第二種,博主粉絲粘性強,粉絲參與度高;
第三種,內容有價值,被用戶分享給他人。
這幾種情況無論哪種,都是非常良好的種草現象,從帶貨的角度也完全會被驗證,垂類KOL評贊率理想比率是5%+。
我最近在研究巨量云圖(抖音版數據銀行),A3人群,即潛在購買人群,我將A3人群獲取權重進行了拆解,過程不說了,結論就是種草(評論、分享、搜索)是最高效獲取A3人群的策略,沒有之一,評贊率會成為A3人群策略的指南針。
購物車點擊率:購物車點擊數/購物車播放數
從有多少人看視頻,即播放量,到有多少人點了小黃車,即購物車點擊數,購物車點擊代表著潛在進店行為,代表著進店效率。這個數據如果到天貓鏈路,大概還有超50%以上的損耗,小店閉環則沒有損耗。
不同品類,購物車點擊率差異巨大,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店掛車,抖音已經支持按不同品類區分購物車點擊率了,這個數值當然是多多益善。
由于購物車點擊率這個數據,播放量以購物車組建播放量為基準,而非視頻播放量,這意味著,第一,我們可以排查KOL是否刷假數據;第二,可以判某些KOL購物車點擊率虛高的原因。
GPM:千次播放成交
KOL掛了抖音小店購物車,帶貨相關數據就被統計其中了,目前數據樣板量還比較有限,但已經有參考性了。與GPM相關還有幾個指標,比如購物車點擊率、帶貨區間參考,雖然都是區間值,但是以播放量對應著GPM的上下限(2倍左右),是可以預估出銷售額范圍,比星圖給出的范圍大概可以縮小50-70%,精準度會更高。
另外我們用Dou+模型的計算原理,以GPM進行推導,大體可以預估出KOL的內容投流模型,即前面提到的「內容模型」,并以此作為選號前置的參考,甚至提前分配內容投流預算。
品類偏好
同一個KOL,推薦不同品類,不同產品時,可能會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甚至帶貨能力相差10倍。其實KOL本身就是存在明顯的「品類偏好」,可能是因為人設定位的原因,也可能是基于某些類型的內容,抖音給KOL打了明顯的標簽。
在過去我們會比較看重前端的「爆文」來判斷,今天星圖后臺帶貨分析,可以與前端數據再做一次校對,實現品類偏好的雙保險。所以在選號的過程中,能夠匹配品類偏好的KOL,會在帶貨能力上表現出更高的效率。
06 CAFE:粉絲力 Fanspower
粉絲力 – Fanspower
從KOL粉絲畫像角度,來辨別粉絲購買力「粉絲側」的基本面,一般會從重度粉絲活躍度、24-30年齡指數、iPhone指數、女粉比例、一線城市占比等幾個核心指標進行分析。升級之后的算法,會將視頻觀看畫像與粉絲畫像再做一次比對,如果出現較大的差異率,大概率有粉絲畫像造假的嫌疑。
活躍度指數:
一般是看「重度粉絲活躍度」的比例,這個值是跟粉絲質量息息相關,重度活躍度越高,粉絲質量越好,一般理想的比例在70%+。由于這個指標太過于露骨,也會大大影響水號接單,這個指標在星圖前臺已被下線,但仍有方法可以獲取。
iPhone指數:
iPhone用戶在粉絲中的占比,這也比較白富美的指數,雖然今天很多國產手機越來越高端,但是iPhone的占比還是像風向標一樣,成為那些頂尖帶貨KOL高比例的標準。一般理想的范圍在40%+。
24-30指數:
24-30歲這個年齡區間,是消費的中堅力量,這部分用戶比例,能反應達人粉絲的消費質量,一般理想的范圍在20%+,多多益善。另外,在年齡指數上,如果KOL粉絲數據造假,在觀眾畫像與粉絲畫像比對中,年齡占比往往會出現巨大的異常,這意味著KOL種草背后的人群失真,無論內容創作如何,大概率無法有效種草。
一線城市指數:
星圖增加了一線、新一線、二線等城市人群占比,我們分析了城市維度,發現偏種草能力的KOL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人群占比較高,一方面跟城市人群購買力有關,另外方面也說明了傳播是從頭部人群開始,再逐漸滲透至下沉市場。當然這個指數也可以反過來用,主攻下沉市場則可以重點看三線以下人群占比,越高越好。
女粉指數:
大多數種草產品還是以女性用戶為主,女粉占比意義重大,一般要至少70%+,另外觀眾畫像和粉絲畫像的比對,KOL如造假或刷粉,比對會也有發現較大差異率。
07 CAFE:成長力 Expansion
成長力 Expansion
從KOL漲粉速度角度,來辨別「成長側」的基本面,一般會從漲粉指數、30天漲粉數、90天漲粉數等幾個核心指標進行分析。
30天 / 90天漲粉數:
基于這個指標的數據捕捉,我們仍可找到「成長性」非常好的KOL,多數的KOL性價比最高的階段,都是在尾部至腰部的成長階段,最明顯的變化就是30天和90天的漲粉速度非常快,這階段投放,能夠吃到KOL成長期的紅利。
今年抖音做了一次KOL清粉行動,剔除掉很多KOL異常粉絲,所以就會看到很多水號掉粉異常慘烈,往往都是一天掉幾萬粉絲,這就意味著當年刷粉時,是一天幾萬的粉絲刷,遇到這類賬號,請謹慎選擇。
08 超級內容體系
種草是否等于內容體系,很顯然不全是,選號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的一環,之后才是KOL內容創作,再到內容流量加持的勢能放大效應。
KOL種草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我認為是借勢。
今天我們說「品牌力」挺模糊的,時效性難以衡量,而「品牌勢能」則代表品牌最近火不火,消費者是比較有體感的。消費者的認知不以品牌意志為轉移,但最終用腳投票做出最佳的選擇。
品牌在抖音種草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認為是種出「爆品效應」,打出「品牌勢能」。
品牌抖音有效種草,需要一套完整的「超級內容體系」。
第一步,從「科學選號」開始,從KOL的數據基本面,拆解核心數據維度,科學度量數據指標,判斷KOL的種草價值。
第二步,進入精細化的「內容創作」,KOL帶貨爆款視頻,都有成熟的內容框架和套路,本質上我們追求的是種草型的「內容模型」,最終通過內容流量加持放大內容效應。
第三步是內容放大效應的「品效投放」,以內容流量(Dou+/內容服務/達人競價)的加持,將KOL優質內容10-100倍流量放大,最終將內容與流量打穿。這里指的不是AD或UD商業流量,只是原生內容流量的放大。
通過上百個抖音全案的操盤,我正在構建一套抖音生態的「超級內容體系」,即「CAFE科學選號」、「SEVA內容創作」、「AIMT品效投放」三大內容方法論。
作者:飛揚
來源:增長在路上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