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與戰爭一樣,需要周密的事前謀劃、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正確的戰略與優秀的戰術,需要地面部隊(營銷隊伍)的扎實推進、需要組織多種資源去贏得勝利;
營銷與戰爭一樣,演繹著市場的攻城略地,演繹著“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悲壯結局。
然而,簡單地把營銷等同于戰爭,用軍事理論來指導營銷,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這樣的錯誤,在定位之父特勞特的《營銷戰》中非常明顯,特勞特采用了許多軍事術語,來描述不同的營銷戰略,比如“進攻戰”、“側翼戰”、“游擊戰”……這樣的著作,固然好看,但未免過度簡化、以偏概全。
確切地說,營銷戰的復雜性,遠遠大于軍事戰爭。
第一:戰爭是雙方的陣地爭奪,有明確的敵、我雙方,有明確的目標陣地;而營銷戰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復雜博弈,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有多個競爭對手;
第二:戰爭所爭奪的是物理空間上的陣地,目的是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占領陣地;而營銷戰所爭奪的陣地是消費者的心智,目的是要取得消費者的認可與信任,獲得銷量與利潤;很顯然,戰爭所要占領的陣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營銷戰所要占領的消費者的心智,是微妙的、不可見的、是復雜多變的。
第三:戰爭只有勝敗,而營銷戰的結局多種多樣,有勝有敗、也有可能雙贏或多贏。
那么,營銷戰到底是怎樣一種戰爭?
1:營銷戰是心理戰
如前所述,營銷戰所爭奪的陣地,首先是消費者的無形的心智空間。
因此,營銷戰首先是一種心理戰,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微妙博弈。
消費者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朋友,某種程度上,消費者更是企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對手,你必須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征服消費者,才能取得成功。
營銷戰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了解企業所面對的消費者,洞察他們的心智。
因此,在營銷戰中,與其把競爭品牌當成對手,不如把消費者當成對手,只有征服消費者,才能取得營銷戰的勝利。
2:營銷戰是系統戰
營銷戰是一種涉及到多個環節、整合多種資源的企業行為。
因此,營銷戰也是系統戰。
簡單而言,營銷系統分為策劃與執行兩大系統。
在策劃上,是一個戰略與戰術有機統一整體系統。
在戰略設計上,需要要對行業、消費者、競爭品牌進行系統的思考,從而選擇最佳的品牌戰略;
在戰術設計上,需要對品牌成長階段、企業自身資源、競爭態勢、消費者心理、媒體成本進行全盤思考,從而對產品、包裝、價格、渠道、傳播與溝通、媒介選擇、終端促銷等進行系統設計。
在執行上,涉及營銷架構、團隊構建、推廣執行、資金投入,每一個環節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因此,現代營銷戰,不能指望“一招鮮、吃遍天”,而有賴于強有力的營銷系統。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特別是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傳入中國以后,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隱約出現了一種“戰略決定論”的營銷思維,似乎只要有了正確的戰略定位,成功就指日可待。這種簡單化思維,忽視了營銷戰的系統性。
定位理論源于充分競爭型的歐美市場,對中國企業同樣有著一定的可借鑒性,但也并不宜照搬照抄到復雜的中國市場。
即使依據定位理論為企業找到正確的戰略,如果沒有優秀的戰術執行,最好的戰略,也只是一廂情愿的紙上談兵。
3:營銷戰是動態的博弈
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在倒閉之前,都會或主動或被動進行營銷戰。
因此,營銷戰有著可以無限拉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切都是動態的。
企業自身成長是動態的,品牌發展到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營銷戰略與戰術;
競爭是動態變化的,隨時都有不同的品牌加入到市場爭奪中,需要相應的調整;
環境是動態變化,社會文化的變遷、媒體的變革,都會給企業帶來新的挑戰,比如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式微,企業就必須進行新的應對。
消費者是動態變化的,他們可能見異思遷、可能喜新厭舊,或者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自身收入水平的變化、年齡的變化,消費心理會發生變化,老消費者會離開,新的消費人群可能成為企業的目標顧客。
因此,營銷戰企業與消費者、競爭品牌之間的動態博弈。
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一勞永逸地獲得營銷戰的成功。
中國市場處于一種劇烈變化的時代,昨天的第一品牌,可能在今天的競爭中落馬,要想保持持續成功,需要時刻保持對市場、對消費者的敏銳,隨時做出戰略與戰術調整。
來源:智旗品牌策劃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