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日趨飽和,新形式尚未落地。直播帶貨一地雞毛,線下活動戰戰兢兢。廣告狂人的優雅蕩然無存,營銷大師的豪情徒增笑柄。策劃敵不過程序員,創意讓位于大數據,至于決策能力,你可能還不如一臺機器。
這是也最好的時代。內循環、鄉村振興政策發力,機遇在你沒注意的地方起舞。而疫情延續之下,產業尋求轉型,資本無限炒作新概念,消費者屢屢情緒化,都給營銷人留下了施展身手的空間。
用物流專家常凱申的話講:那個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正在眼前!
2022,你至少有這5個嗨起來的理由!
理由1:內循環 —— 提價、增量,這事你拿手
看到這個詞兒,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麻了”?
做營銷,我們沒少被概念、口號之類的“大詞兒”裹挾。廟堂有政策,在野有潮流,但對營銷人而言,其中不少是始于口號、終于口號,落到實處的不多。
那為什么還要把它拿出來說?
因為這事,與營銷人關系大了!
作為雙循環軌道的中一條,內循環在一年多以前就已提出。但市場不是股市,不會那么一驚一乍、一觸即發。大多數企業、金融、地方政府,都需要時間消化和轉化。
2022,剛剛好。
單純從營銷人的角度思考內循環,其實可以很簡單:發展國產品牌,挖掘內部消費。
但這又帶來兩個非常現實的課題:提價,增量。
以提價為例。
近幾年,國內品牌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信任度逐步提高,價格也在一點一點爬坡。
但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國產品牌提價,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帶有原罪。另一方面,在不少與老外競爭的消費品類上,我們與“最高價位”之間,總是存在一定距離。比如,一些消費者可能會指責鐘薛糕“天價”,同時又完全不去質疑哈根達斯。
一言以蔽之,在太多領域,國產品牌并不具備最高定價權,更加難出奢侈品。
這個問題,不可能單從品牌故事、包裝等層面解決。在消費者的心智里,一些根深蒂固的慣性仍在延續,一些先發者優勢仍有影響。為了對抗它們,我們打出設計牌、文化牌,似乎還是力有不逮。
那怎么辦?聯合黃牛,搞饑餓營銷?找對名人,搞圈層炒作?
應該還有更好的方式。
前幾天無事,看了部紀錄片《拯救拍立得》,不料被一句臺詞擊中:
“奢侈品,不僅僅是珠寶或手表,也是精心策劃的體驗。”
概念不新,只是沒想到在那碰到。這件事,其實地產做過,餐飲做過,如今,白酒也在瘋狂做高端體驗。并且,真正做到位的,都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效果。
為什么不在更多領域詮釋它呢?
所以問題變了 ——
本就以服務為主的品牌,如何可持續地提升體驗?
以實物為主的品牌,如何規模化地融入體驗?
想透這兩個問題,就是內循環帶給我們的第一個機遇。
2022,內循環,走起!
理由2:鄉村振興 —— 小橋,流水,品牌力
怎么,又是個老生常談的大概念?
就在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剛剛發布的2022中央一號文件。
這份一號文件,正是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不,不要誤會。鄉村振興不止關于糧食安全,更不是要你也去務農。在對應的“五大振興”里,頭一條,就是產業振興 ——
“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產品轉變,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
“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打造城鄉聯動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
但凡有心,你可以從每一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怎么樣,是不是有意思起來了?
事實上,你關注的互聯網大廠,已經加速在政策下的布局。
阿里、京東、拼多多紛紛下場,分別以“熱土計劃”“奔富計劃”“百億農研專項”等名頭,砸下真金白銀。去年秋季,京東就宣稱已帶動農村實現2200億產值。
此外,字節、快手都各有籌謀,攜程瞄準了鄉村旅游。而諸多生鮮電商平臺,自然也發現專業對口。
當互聯網不再野蠻生長,他們選擇在田野間生機勃勃。
誠然,它們干的都是規模化的大事。而更多新興的鄉村品牌,可能絕大部分都太小、太下沉,配不上你的idea,出不起你的fees。
那么,打造一個模塊化的品牌服務平臺,大批量、快服務可好?
或是提前布局各地縣級部門,著眼一縣一業的統一品牌打造,不就來勁了嗎?
多想想,不信你嗨不起來。
理由3:疫情亂局 —— 產業力求改變,資本竭澤而漁
這兩年,一些行業過得暈暈乎乎。一頭是新冠疫情來襲,一來就是三年;一頭是雙循環棋局越發明盤,仿佛有什么機遇不容錯過。并且,這屆消費者也不好帶,左手消費升級,右手消費降級,不少老板都蒙了。
然而,幾乎沒有人敢提什么“以不變應萬變”了,大家在說的都是“擁抱改變”。
怎么變呢?以兩個例子概括:前腳新零售,后腳元宇宙。
元宇宙已在上篇文章聊過了,這次說說新零售。
什么是新零售?簡單的說,就是線上端口聯動線下資源。比如最常見的流程,不過就是“線下體驗 → 線上下單 → 線下就近配送”。
與傳統玩法相比,好像沒啥稀奇的。但理論上講,它還真能解決不少問題。
首先,它解決的是傳統電商始終存在的兩個問題:消費前缺乏體驗感,以及說了很多年的“最后一公里”;
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線下門店缺乏流量、缺乏訂單的問題;
對白酒等特殊行業而言,它甚至為經銷商、代理商留出了位置,解決了品牌方投鼠忌器,不敢在電商平臺發力的問題。
聽起來邏輯相當成立。問題是,這不是什么品牌都能玩的。你的門店密度夠支撐哪些區域?服務體驗和現有的配送平臺相比,有何優勢?現有人員和架構,是否能支撐你在線下銷售之外,還能兼顧服務和物流?
沒辦法,這就是產業轉型。有的走對了路,有的像無頭蒼蠅。人生嘛,不就是試錯。
接下來的事,既要看你的判斷力,也要看你的良心。運氣好,品牌找到對的方向,要做的就是日拱一卒。運氣沒那么好,碰到個蒙著眼站井邊的,也可以兩眼一閉,硬頂著干。反正轉型要嘗試,要探索,是成是敗,還沒那么快顯現出來。
行與不行,都是money。
另一方面,如果說行業、企業是擁抱變化,那資本必然是鼓吹變化。抱著一個昨天或者二十年前的“新”概念,可持續的竭澤而漁。新零售太重,就撲向元宇宙。等到元宇宙炒不動了,他們就找下一個噱頭。
那這關營銷人什么事?
搞搞流量而已。
他們在橫生泡沫,你就不會在泡沫上順水推舟?
流量,就是貨幣。薅一把,不寒磣。
理由4:立場營銷 —— 站隊至上,情緒畸出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選擇立場站位、響應大眾情緒的營銷,變多了?
以家國立場為例。國際上,老美造謠傳謠舞大棒,掀起劇烈對抗,觸發反抗情緒。新冠下,國人心理壓力放大,又見西方“燈塔“拉跨。一來二去,不少人的家國主義情緒高漲,以品牌站位決定消費選擇的事例屢見不鮮。
兩年前知音寥寥的冰墩墩,如今身價百倍、一墩難求,僅僅是因為奧運節點到來了嗎?誤打誤撞書寫下“野蠻消費”神話的鴻星爾克,也絕不只是下對了“公益”這步棋。
須知,在一個情緒化的時代,消費者會主動造神 —— 這正是讓每個營銷人最為興奮、迷惘、嫉妒、恐懼的地方。
再次回想去年的新疆棉事件,西方的拙劣謠言讓我們同仇敵愾,也讓不少力挺新疆棉的品牌重獲人心。但與此同時,竟沒有一個打著“專注新疆棉原料”的新品牌冒頭,不僅是服裝界的失職,也是營銷人的失敗。
2022,美國經濟形勢緊繃,稀宗拜登帝位不穩,炮制謠言、輸出惡意的勢頭必然不減。立場營銷之風,自然也會隨之刮下去。
當然,玩情緒,有風險,“流量反噬”也是近來常被提起的一個熱詞。但立場營銷,也可以采用一些安全穩妥的方式。對消費者而言,他們認可的立場其實相當寬泛。你應該還記得,全網痛罵的春晚,口碑最好的節目是中國風的《只此青綠》和《憶江南》。而在好評如潮的冬奧會開幕式上,收獲最多贊譽的,是開頭的二十四節氣。
沒錯,國潮風看似吹過了,底下的根子還在。
理由5:營銷人,生來沒有不嗨的資格
營銷人,究竟能為品牌做什么?
流派太多,眾說紛紜。有說“影響心智”的,有說“建立好感”的,有說“誘發沖動”的,還有人,認為答案是“沖突”。
但在一個層面,大家都有共識:那就是做營銷,首先要被看到,其次,要讓消費者聽你把話說完。
有調查顯示,現代人的注意力平均只能維持8秒,比20年前減少三分之一。
8秒,夠干什么?
所以不嗨,就是死。而你沒有死的資格。
所以必須先跳起來、唱起來、哭起來、笑起來!
所以必須激活他們的情緒,必須勾起他們的情感!
所以必須把無聊,當成你最大的敵人!
香港影壇,有位風格強烈的喜劇演員,巔峰期擁有不少擁躉。但同一時間,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演技浮夸、純屬自嗨。
于是,在一部電視劇的片尾曲中,他唱出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也不開心,怕你轉身就逃。”
營銷人就像是喜劇人。從事這個職業,大家目的都一樣,只是能力有高低:趙本山無法復制,郭德綱實屬難得;周星馳不可量產,張衛健也得珍惜。更多人,可能是默默無聞的王成思,甚至萬人嫌棄的白凱南。
但無論是哪種水準的喜劇人,站在臺上,就得盡力逗人發笑。
記住,一個消費者決定逃走的時間,只有不到8秒。
營銷人,不準不嗨。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