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和 IP 跨界聯名的方式,能夠讓美妝盲盒具備可看性和把玩性,從而抓住年輕消費者的眼球,和其產生有效互動,短期內促進消費增長。
泡泡瑪特玩具,再到如今的美妝、文具、圖書……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刮起了盲盒風。
毫無疑問,不論是作為一種潮流玩具,還是一種營銷方式,盲盒都已經精準切入了年輕消費市場。
以美妝為例,消費者對美妝產品的型號和顏色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具體的,而盲盒又是一種不確定性極大的銷售形式。這個時候,消費者是否還會買單?
絲芙蘭在去年推出過一款口紅盲盒,其中混裝了 Dior、紀梵希等大牌口紅與絲芙蘭唇釉中的任意兩只。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盲盒售價僅為15元。
雖然口紅的色號和品牌都不確定,但 15 元的超低價和一線大牌的品牌力還是讓不少消費者產生“薅羊毛”和“賭一把”的心理,自動遞上了錢包。
顯然,在盲盒的玩樂趣味之上,絲芙蘭給出了低價和大牌的雙重誘惑。
而后,嘗到甜頭的絲芙蘭相繼推出不同配置的盲盒產品,而這些盲盒的售價可以說是大大低于內含產品的總價值。以七夕限定盲盒為例,其定價是199元,但產品的零售價加起來超過了500元。
當然,除了絲芙蘭,還有不少品牌在盲盒的價格和品牌上“動手腳”:
調色師推出過 59.9 元集裝箱盲盒,含隨機3件美妝單品,包含卡婷、柏瑞美等一些小眾品牌。
HARMAY話梅的周末限定盲盒,總價值200+,大大高于盲盒的售價。
對消費者來說,這種低價盲盒試水成本較低,不僅能體驗開箱時緊張刺激的樂趣,還有幾率抽到優質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消費者抽到“雷品”的恐懼心理。
ps:早前,歐萊雅集團還推出過 “小美盒” ,一種每月主題都不同的體驗裝盲盒,內含 6 - 8?種品牌的試用裝,品牌則來自歐萊雅集團旗下的品牌蘭蔻、赫蓮娜、YSL、科顏氏、植村秀等。
資生堂旗下的Za 姬芮與泡泡瑪特聯名推出了限定化妝品:
玩偶元素的加入,讓盲盒愛好者獲得額外滿足的同時,也為沒入手過盲盒的消費者帶來了新鮮感。
這種和 IP 跨界聯名的方式,能夠讓美妝盲盒具備可看性和把玩性,從而抓住年輕消費者的眼球,和其產生有效互動,短期內促進消費增長。
為了讓盲盒更具驚喜感和趣味性,不少品牌還將重點放在了設計上。
例如小奧汀將盲盒做成魔方造型,每一面印制了不同情緒的 emoji,可以隨意抽取、放置。
而歐萊雅與泡泡瑪特的聯名禮盒則將內部設計成抽屜狀,具有觀賞性的同時也能二次利用。
如今,盲盒這股潮流在美妝圈越刮越大,但精選君認為,美妝品并不適合盲盒營銷。
雖然高價值的美妝盲盒以低價售賣能夠吸引一定消費者,但美妝品作為消費品,其功效性大過觀賞性,對多數消費者來說,它們追求的是產品的實用性,尤其是護膚品類。
當然也有部分消費者有收藏化妝品的愛好,例如限量款口紅、季節限定款等,但對比手辦、玩具,這種可以擺設展示的“花瓶”來看,美妝盲盒缺少“娛樂”、“收藏”的基因,且無法滿足消費者在精神層面的長期陪伴。
剛剛精選君也提到,消費者對美妝產品最關注的還是功效,也就是說人們會根據產品的功能去購買美妝品,比如保濕、祛痘、清潔等等,而盲盒這一形式卻把產品的功效隱藏了起來,讓消費者無法快速做出抉擇。
目前來看,盲盒這股營銷熱潮短時間內不會立刻退去,品牌們也會不停地推陳出新來刷新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存在感。
但當越來越多的品牌入局美妝盲盒,產品逐漸同質化的時候,追逐新鮮的年輕人可能“回歸理性”,不再甘愿被收割。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