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查理·芒格
導讀:商業系統中,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范式,不同的企業憑借獨門招式贏得生存及發展空間,有的靠品牌,有的靠產品,有的靠管理,有的甚至靠時運。但無論憑借什么,讓生意和所處的環境相匹配,往往是優秀企業的重要特征。
在這里特別摘選高瓴創始人張磊著作《價值》中關于商業模型的看法。在他看來,如果把研究洞察、投資配置和提供解決方案作為投資企業的“生產方式”,那么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投資模型則構成了投資企業“生產方式”的閉環。
一、人、生意、環境、組織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借鑒生態學的思維模型,展開對生意的獨特性、適應性和進化性的動態解析,希望在更大的系統中,探索生意的屬性及其未來的變化。
人、生意、環境和組織傳統的投資理念,基本策略是尋找人和生意。但我希望在東方古典文化和現代投資理論的結合中,尋求一種懂得所處環境和生意本質的復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投資人以更加貼近現實的視角理解投資,從一個單純追求最佳商業模式和最佳創業者的二維象限視角,升級為審視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最佳組合的多維視角。

看人,就是看擁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看他的內心操守和價值追求,看他對商業模式本質的理解與投資人是否一致。
人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是企業家精神的源泉和實現載體。在實踐中,中國不乏世界級的創業者,他們能夠在瞬息萬變中洞察趨勢、了解人性。他們理解、適應并推動現實,選擇創業的時點、方向,集合運轉生意的組成要素,設計驅動生意的組織模式,提升運營效率,甚至改變生意的屬性。
評價創業者的維度有很多,既包括他能達到的高度,即能力;也包括維持能力的穩定性,即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初心,即有沒有做有意義的事。對于投資人來說,看人就是在做最大的風控,這比財務上的風控更加重要,只要把人選對了,風險自然就小了。
我的風控理念比較關注企業家的為人,能夠聚人,可以財散人聚,注重企業文化和理念,懂得自己的邊界,不斷學習,并且目光長遠、想做大事,擁有這樣的偉大格局觀的企業家更容易與我們契合。
實踐證明,很多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則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看生意,就是看這個生意的本質屬性,看它解決了客戶的哪些本質需求,看生意的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市場壁壘以及拓展性,看它有沒有動態的護城河。
不同的行業和商業模式擁有不同的先天屬性,但好的經濟活動、商業模式往往是時間的朋友。所謂商業模式,包含客戶價值主張、盈利模式、資源和流程。更關鍵的,是理解這個生意的演變可能:它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哪些前提決定了生死,哪些轉折影響了成敗。
比如,可口可樂公司曾經有一句名言:“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將重新站起。”
可口可樂靠標準化的供給滿足了多樣化的情感需求,因為它的生意本質是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心理認知。
判斷一個生意是不是時間的朋友,可以看它在整個市場不好的時候,能不能變得更強大;看它的規模優勢能不能根本性地改變成本和運營結構;看技術創新對行業是顛覆性的還是完善性的,諸如此類。
對于投資人來說,持續追問生意的本質尤為關鍵,要看在發生集中度提升、技術突破、價值鏈重構等產業變革后,這個商業模式能否產生可持續、可積累的系統能力,看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后,這個生意能否產生復利的價值。
看環境,就是看生意所處的時空和生態,看政策環境、監管環境、供給環境、需求環境,看資源、市場、人口結構甚至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在更長時間內發揮效力的因素。
在做投資決策時,僅看人和生意還不夠,還要尋找人和生意的外生因素,要看更長遠、權重更大、更基礎的維度。環境包括產業生態中的組成要素,也包括人口因素、購買力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經濟周期、金融周期、產業發展周期等更宏觀的因素。
有的生意已經有很明顯的天花板,即便是壟斷經營或者有很強的市場壁壘也不行,因為新的技術能夠創造新的政策環境,從外部打破舊的天花板,比如汽車行業、通信行業的技術創新;有的生意在發展中國家是好生意,比如家電行業、消費品行業;有的生意在老齡化社會是好生意,比如醫療行業、寵物行業;有的生意在家庭結構的變化下,會有許多機會。
從需求環境看,有的生意在一些國家是新產生的機會,比如便利店,因為隨著家庭人數減少,人們不必一次性購入大量生活用品,隨著老年人和全職女性增多,人們不愿意去遠的地方購買生活必需品,而是就近選擇。
從供給環境看,有的生意是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而產生機會的,這就需要判斷生意的組成要素中,哪些是促進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比如移動支付的普及,使得許多商業模式能夠形成通暢運轉的閉環。
環境是理解許多投資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最基礎的判斷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投資人把握好的投資時點。
看組織,就是看創業者所創立的組織基因,是否能夠把每個細胞的能量充分釋放;看組織的內在生命力能否適應當時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組織是人和生意的內生因素,是可以塑造和激活的。
比如在經濟好的時候,有些企業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活得很好,但在經濟不好的時候,企業的存活就非常依賴組織的韌性和適應能力。看組織,還要看能否從強大的文化與價值觀中孕育出優秀的治理結構、科學的決策機制與管理流程等系統能力,能否讓產品更優質、服務更人性,能否把個人能力升華為組織能力,把事業部能力轉化為集團能力等等。
組織不僅僅是生意的載體,還要成為生意的組成部分,有的生意就是在打造組織,把組織打造好了,產品與服務也能相應改善。比如海底撈就把服務做成了標品,且其標準是根據顧客需求而動態變化的,這背后靠的就是組織。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分析框架是開放的、動態的,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投資項目分析中,不同的底層要素發揮不同權重的作用。所以,理解這個分析框架最重要的是思考其內涵,而不是一味地簡單套用。

二、在變化的系統中理解投資人、生意、環境和組織
這個分析框架的關鍵點在于,要在變化的系統中理解投資,高維思考,低維行動。
我們首先強調變化。無論是縱觀行業史的回顧性研究,還是在現實復雜環境中的關鍵參數跟蹤,抑或是企業家自身的顛覆、創新和重構,核心就是理解變化,探究其背后的機制。擁抱變化既是保持警惕,又是適應和進化,這構成了思考和行動的前提,能夠幫助投資人忽略“天氣”,穿越周期。
其次強調思考的層次性。思考的終點是生意的本質,但思考的過程還要覆蓋生意所處的生態系統,看生態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契合度。任何生意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但如果某個時點、某個地域基礎設施不完整,反而孕育著很大的機會。
一旦基礎設施建立完善,這個生意將獲得爆發式的增長。但如果某個生意需要的關鍵節點被一些創業者研發的重要技術或提出的偉大創意所覆蓋,這個生意會呈現完全不同的成長曲線。
所以投資人需要反復研究:怎樣的生態能夠讓一個普通的商業模式變成偉大的商業模式,讓一位不怎么突出的創業者也能夠成功?怎樣的環境要素能夠讓好的商業模式與好的創業者產生更廣泛的協同?怎樣的環境變化是合理的、非偶發性的?怎樣的人能改變生意的屬性?
此外,還要進一步思考組織的內在機理與外界環境的交互,看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權重,以及彼此的影響。理解了這些,可能就能明白有些生意是賺商業模式的錢,有些則是賺環境的錢。有些生意能夠在外界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更加健康,而有些生意只能在好的環境中生存。
最后強調行動的可執行性。經過更高維度的思考后,價值投資還要回到具體的空間中,搭建并驗證可執行的路徑。生意是現實的,而現實是由環境所催生的。人創造著生意,環境塑造著生意,組織驅動著生意,有些生意又在影響著環境。所以低維行動的關鍵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針對能把握、能改變的底層要素,進行持續構建。
比如,有的生意關鍵在于供應鏈,那就要組織最有效的供應鏈模式;有的生意關鍵在于用戶體驗,那就要在用戶界面環節重點完善;有的生意關鍵在于品牌力,那就要持續賦予品牌新的活力等等。
如果把研究洞察、投資配置和提供解決方案作為投資企業的“生產方式”,那么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投資模型則構成了投資企業“生產方式”的閉環,在高維思考和低維行動后實踐研究成果,幫助企業激發企業家精神,持續打造動態護城河,完成價值創造過程,做時間的朋友。
這種循環會反過來強化我們對許多產業環境、企業家精神、生意和組織模式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擁抱變化,應對挑戰。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