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品牌在某一階段大多想過用碰瓷營銷來以小博大,以創造對立的關系,制造話題引發行業和大眾關注,但碰瓷營銷并不是一本萬利的技法,它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省營銷費用,用不好被同行被大眾嘲笑,形象一落千丈。
就在上個月嵐圖汽車就給我們上演了一出反面教材,它為了凸顯其新品嵐圖追光的優越價值,選擇公開與其它同檔次的品牌車對比,這一做法無可厚非,因為受眾在買車的時候本身也會對比,但它的輸出糟糕之極(尤其是微博文案),完全不懂碰瓷營銷,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乏力感,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回應,網友集體嘲笑,甚至有網友說尷尬地腳指頭都摳出了三室一廳。
瑞幸咖啡在搶占市場的前期,也曾經策劃過一起碰瓷營銷,以行業之名公開叫板行業龍頭星巴克,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一紙訴訟控告星巴克涉嫌壟斷。
可面對瑞幸咖啡的控訴,星巴克頗為冷靜,回應道:“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我們歡迎有序競爭,彼此促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品質和服務,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一下子就把瑞幸咖啡放在了一個自導自演的尷尬位置,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引來媒體和網友們的質疑和吐槽:10億燒完激進碰瓷,急功近利,擾亂行業秩序,拉低行業下限,甚至有知名評論人說,不再喝瑞幸咖啡。最終以撤訴告終,引發了一輪營銷危機。
為什么它們的碰瓷營銷會取得反效果?研究了眾多碰瓷營銷案例,我發現成功的碰瓷營銷,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并遵循了三個基本策略。
一個共同點:總是看起來實力相當。
這是個很重要的前置條件,因為在沒有出現明顯的“大欺小”、“侵權”等違法或道德行為之前,消費者一旦從心底認知你和碰瓷對象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相差懸殊,就會自動把你歸類為“真碰瓷”,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邊倒,造成百分百品牌負聯想,不要臉的小丑行為。
而這就失去了碰瓷營銷的意義,真正的碰瓷營銷從來都不是靠毫無根據地博眼球來引起關注,而是要設法讓碰瓷的對象來回應,這樣有來有往才能達成營銷目的。
否則,大品牌根本不會理你,留你獨自在原地尬舞,即使下藥很猛,不等大品牌出手,消費者用口水就把你淹沒了。
所以看起來實力相當,才是碰瓷營銷的精髓,因為實力相當的大戲,更能引起吃瓜群眾的圍觀,引發輿論。
三個基本策略:
1.制造實力相當的幻覺。
任何兩個品牌,總有一個強,另外一個弱,面對真的實力相差無幾的,碰瓷營銷就相對較簡單,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掌握創意的度,就會有話題。
正如百事可樂的品牌總監所說:沒有什么比兩個同樣級別的品牌放在一起更吸引眼球了。
為此百事可樂對可口可樂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碰瓷,其中這一互黑事件最為經典。一開始百事可樂發布了一支視頻,一個小男孩在售貨機前,因為身高不夠先買了兩瓶可口墊在腳下,才按到了百事的按鈕,最后心滿意足的拿著百事可樂離開,潛臺詞:可口可樂只配給百事可樂當墊腳石。
面對百事可樂的攻擊可口可樂立馬做了反擊,同樣是一個小男孩想喝冰箱里的可口,同樣因為身高不夠,于是便拿了兩罐百事可樂墊在腳下,不同的是,拿到可口的孩子,最后并沒有直接離開,而是禮貌地把百事放回原處后才離開,潛臺詞:我的顧客比你的有素質。
在相互交鋒的過程中,可口可樂因為是后手所以占據了上風,但不得不說兩支視頻都充滿了趣味性,也因為它們的互相diss,讓多年來的吃瓜群眾看得很過癮。
更多可口VS百事互黑廣告
另外一個同級別的碰瓷案例來自奔馳和寶馬。2019年奔馳全球CEO退休時,寶馬的溫柔“碰瓷”與奔馳的大度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互相憐惜、彼此成就。
寶馬發了一支視頻,以“蔡澈在奔馳總部的最后一天”為故事背景,只見他坐上奔馳離開總部大樓,沒想到蔡澈被司機送回家后,畫風一轉從車庫中開出了一輛寶馬i8跑車,駕車而去。
同時,寶馬官方微博特意艾特奔馳,配文“奔馳一生,寶馬相伴”。
沒想到奔馳看到這一幕之后,居然轉發了這條微博,將文案調換了順序,配文“寶馬相伴,奔馳一生”,化尷尬為格局,成就了這例碰瓷營銷的神級案例。
而當實力明顯不對等時,不要讓消費者覺得你很弱,一定要想方設法為消費者制造實力相當的幻覺,讓他們覺得你有一戰之力。
比如漢堡王有長達60多年碰瓷麥當勞的營銷經歷,但事實上從公司實力上來說漢堡王遠遠不如麥當勞(早期它們確實實力相當),但消費者并沒有覺得漢堡王很下作,反正是常常夸贊它們的碰瓷營銷創意。
漢堡王的策略就是不和對手比品牌力、在快餐行業的地位,而是把全部的優勢都集中在漢堡上,只比漢堡這一個品類,讓消費者相信在漢堡這一塊和麥當勞是可以對抗的。1970年漢堡王率先發起攻擊,拍了一支“麥當勞叔叔”喬裝來吃漢堡王,暗諷麥當勞的漢堡不好吃。
緊接著在1982年漢堡王又發起“火烤而非油炸”的戰役,匿名測試漢堡王的漢堡勝出,直指麥當勞不僅漢堡油炸,而且小,沒有漢堡王火烤的漢堡受歡迎,更狠的是漢堡王還宣稱這起戰役讓200萬客戶選擇了漢堡王,氣得麥當勞將漢堡王告上了法庭。
接下來,就是漢堡王和麥當勞長達60幾年的碰瓷營銷了,但誰能想到其中最廣為流傳的竟然是由麥當勞發起的。麥當勞在制作廣告牌的同時為漢堡王也做了一個廣告牌。一個廣告牌上寫著距離下一個麥當勞只有5km,另一個廣告牌上寫著下一個漢堡王店則要258km,意味著麥當勞的店多更方便。
面對這樣的“侮辱”,漢堡王立馬反擊以此做了一個反轉視頻,消費者僅僅把麥當勞當做補給站,相當精彩。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漢堡王在品牌實力上不如麥當勞,但從感官上來說,漢堡王總是能和麥當勞戰得不分上下,所以它們的碰瓷營銷充滿了戲劇性和話題性,漢堡王也確實從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而如今在雙方你來我往的對峙下,已經成為了一種互相成就的常態。
還有三星碰瓷蘋果十余年,京東與天貓的恩怨情仇,網易云音樂與QQ音樂的對薄公堂……但凡是能夠在市場中有記錄的碰瓷營銷,大多遵循著實力相當這一準則。
2.用事實說話,盡量用長板去碰對手的短板。
碰瓷營銷第一大忌是,自賣自夸。在消費者沒有對某一理由普遍達成共識的前提貿然去攻擊對手,只會引火上身。瑞幸咖啡的碰瓷營銷之所以會有負面影響,更多的原因在于消費者覺得瑞幸的咖啡沒有星巴克好喝,所以當他們試圖站在行業的高度去抨擊星巴克的時候,很多人是不認同的。
碰瓷營銷第二大忌是,無差別攻擊。在沒有研究清楚自己比對手強在哪里的時候,就開始碰瓷,這無異于予人笑柄。就如嵐圖汽車無端去“一挑四”一樣,消費者完全搞不清楚嵐圖憑什么。
因此,碰瓷營銷絕不是虛假宣傳,更不是無端生事,需遵循“用事實說話,用長板去碰對手短板”的原則。
在我的記憶中神州專車曾經在碰瓷Uber時,就是采用長板去碰對手短板的策略。
在沒有被滴滴收服之前,當年的Uber可以說是打車界的網紅。神州專車為了拓展自己的業務量,將目光投向了Uber網約車不規范的問題,暗諷Uber是黑專車,神州打車安全舒適,推出了一系列Beat U海報。
只是不知是意外還是蓄謀已久,在這個過程中神州專車吳秀波的海報中,將“怪蜀黍”錯打成“怪蜀黎”,引發了網絡群嘲。面對輿論,神州專車立即發布道歉信,向網友和明星道歉,并送出每人30元的叫車優惠券,轉危為安,致使APP下載量飆升。
事實上,前文所提到的漢堡王也是采用同樣的策略,用它最擅長的漢堡去和麥當勞的漢堡PK,期間更是牢牢抓住“火烤大漢堡”的核心利益點,去抨擊麥當勞的漢堡不如自己好吃,個頭也沒自己大。
諷刺麥當勞的漢堡小
這一種碰瓷通常更有效,因為戳到了對手的痛處,它沒法就這一具體的點進行有力反駁,相對容易激起對手的反擊,而反擊就代表碰瓷成功了。
3.當不被看好時,不如真誠一點。
如果品牌在哪一方面都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且在大眾心中差距還較大,但是又想要碰瓷營銷,那就不如真誠一點,利用消費者普遍同情弱者的心理去博得好感。
這里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安飛士出租車在面對赫茲出租車的全面壓制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碰瓷方案,不說自己哪里好,就大方承認自己不如對方,一句:我們是老二,所以我們更努力。
真誠得體的表達,迅速贏得了一批消費者喜愛,讓行業老大赫茲難受不已,當然后來赫茲也做了反擊,向消費者傳達它們為什么是第一。不過安飛士的碰瓷目的達到了。
某種程度上,瑞幸咖啡抨擊星巴克壟斷也是想利用同情弱者的心理,但它之所以沒有取得安飛士的效果,原因就是在于它不夠真誠。
因為在消費者的眼中瑞幸咖啡可不弱,幾億幾億的燒錢,一波一波的營銷,早就給市場留下了強勢的印象了。
除以上之外,碰瓷營銷還需牢記二個準則。
第一,臉皮一定要厚,做好被罵的準備。
因為絕大多數碰瓷都會存在爭議,有爭議就一定會有人站隊,有站隊就會有攻擊,只要輿論不是一邊倒,就能帶來營銷價值。
第二,要么別碰,要碰就碰行業第一。
只需記住:品牌越大,關注度越高;品牌越大,話題越多;品牌越大,弱點越多;品牌越大,黑粉越多。如此成功地幾率就更大。
綜上所述,要策劃好一個碰瓷營銷要遵循:一個共同點,三個基本策略,兩個牢記準則。要讓消費者看起來與碰瓷對象實力相當,要懂得制造實力相當的幻覺,要實事求是以長攻短,要真誠一點,要臉皮厚,要碰就碰最強的。
以上。
來源: 廣告百貨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廣告百貨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