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生病了。
真的。
這個病多發、難以根治、還會傳染,
它就是焦慮啊!
我們為所有還未滿足的、未知的、陌生的、還沒得到的而焦慮。
互聯網上隔差三五都會有非常多的爆款內容,但如果你去歸類一下會發現,其中一多半都深深印刻著年輕人的焦慮。
而如果你再去深入研究一下還會發現,每隔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年,同樣類型的內容又會爆一次,從未斷過。
就連偉大的企業家也會說:“有時候我半夜都會驚醒,這個時代發展太快,未知太多”。
戒驕戒躁,說易做難。
焦慮感已經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一大超級痛點,而且幾乎無法根治!
難怪打造了《奇葩說》這個神奇網綜的馬東也說:
?
好內容沒有秘密,
本質上都為解決焦慮而生。
看得的確是透徹啊。這可能就是奇葩說這個超級內容產品走紅的原因。
那換個角度想想看,我們做內容其實就是在幫用戶解決問題!
而現在這個時代,焦慮就是個超級大問題,誰能解決,誰就能獲得用戶的青睞!
比如新媒體要做什么內容?什么樣的內容是大伙需要的?
每個人對內容的需求肯定各不一樣,但有3種內容基本是所有人都需求的:
?
1)所有人都需要專業知識、技能指導、實用類的內容。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人群都有其對應的各種知識、技能、方法以及實用建議。
提供新知的內容,永遠不會過時。
比如 “如何快速拿到意向公司offer”、“寫出爆文標題的6個套路”、“輕松教你解決電腦無法開機問題”、“當代大學生如何成為旅游超級特種兵”……
?
2)所有人都需要有能提供慰藉、緩解壓力或者幫助表達,甚至發泄情緒的內容。
因為每個人的社會和家庭壓力都非常巨大,而且越來越大。所有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情感、情緒或心態上的問題,積累在心里需要消化。
內容其實就是一種消化劑。
搞笑類、娛樂類、休閑類、無聊類的內容就是屬于這種,它能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忘掉不悅。
比如抖音里男生減速帶:奧德彪拉香蕉、洗地毯、修驢踢、鍛刀大賽、林中木屋、亮劍、集裝箱開盲盒。
?
3)第三個就是新聞熱點,行業資訊。
在這樣一個信息傳播快速發展的時代,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資訊焦慮癥。
人人都看新聞,且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新聞。
而熱點以及追熱點則是資訊類的一個延伸板塊,利用的也是資訊焦慮。(一天不看熱點,感覺都OUT了)
做內容的都知道,不管什么內容,只要傍上熱點,那數據一下就好看了。
而這3種內容類型,總結起來也就是,
?
“知識焦慮+情感焦慮+資訊焦慮”
?
既然每個人對這3種內容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那可以提供的內容就是:
?
? 寫行業干貨、觀點實用類,能提供技能指導。比如:
《5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廣告文案手法,可套用》
《做公眾號,如何做好系統內容規劃?》
? 寫情感心態以及娛樂休閑類,能幫助心靈慰藉。比如:
《管不住嘴!是!會!影!響!智!商!的!》
《有事就說,別問在嗎》
? 寫資訊熱點類,能緩解資訊焦慮。比如:
《100歲了還在還房貸》
《氣球被擊落,聯合國發聲》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舉例,絕不僅僅只限圖文類。視頻類、內容解決焦慮類、直播類、音頻類等等所有內容,全部適用。
做內容其實就可以結合自身定位,幫用戶解決這3種焦慮問題:分享實用技能指導、提供心靈慰藉、緩解資訊焦慮。
?
根據自己的屬性,控制三者的占比。
這樣的內容可能更容易生存,也更容易獲得青睞。
想想這些年火的綜藝和節目,不管是芒果衛視還是浙江衛視,不管是馬東團隊還是李誕團隊,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做社交內容、新媒體內容,這也是他們的經驗總結。
所以,大家平時不妨先花心思多想想:
我能幫哪些用戶解決什么焦慮!
然后在準備做一期內容前,不妨也想想:
這次我準備幫我的這些用戶解決具體什么焦慮。
在做好內容后自檢時,不妨多看幾遍這個內容再問問自己:
我的這期內容幫我的用戶解決那些焦慮了嗎?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好內容的核心在于解決焦慮,而不是制造焦慮。
比如在解釋一個概念的時候又引入了其他陌生概念,雖然顯得更有深度,但用戶看起來也是壓力倍增。
再比如明明要做個搞笑視頻,后面非要傷感一下悲傷一下給用戶講個大道理,美其名曰升華,多了就沒意思了。現在很多抖音段子就打破了這個套路,笑就好好笑得了。
當然,如果你是先制造焦慮來讓人產生興趣,那內容里也要一步步解決這個焦慮(給出建議或解決方案,典型的如SCQA結構寫法)。
別把坑挖太大,自己又填不了。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木木老賊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