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論之父”杰克·特勞特先生于1969年發布論文《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文章指出:“在大競爭時代,差異化和定位對于企業來講必不可少,只有依靠精準的定位和差異化,企業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后,定位理論及由其衍生的品牌戰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實踐狂潮,在國內的餐飲圈中同樣大行其道。
初創餐廳首先需要定位的品類,也就是你打算做哪方面的餐飲生意——火鍋還是外賣,正餐還是簡餐,米飯還是面條……品類細分背后的邏輯實際上是對用戶心智的抓取,用戶總是習慣通過一個自己熟悉的東西去定義一個不熟悉的東西。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初創餐椅品牌往往尚未被眾人認知,但是米飯、包子、面條、牛肉、羊肉等都是公眾耳熟能詳的品類。餐廳可以通過對這些常見的品類進行疊加的方式,比如“牛肉面”(牛肉+面條)、“牛肉包子”(牛肉+包子)、“羊肉燜飯”(羊肉+米飯)等,使其變成一個細分市場,然后引向品牌,最終使得品牌成為這一細分品類的代名詞。就像麥當勞是漢堡的代名詞,肯德基是炸雞的代名詞,可口可樂是碳酸飲料的代名詞……換個角度理解,這也是企業在細分領域中占領市場的重要方式之一。
餐飲業綿延發展至今已近幾千年,任何品類的市場都已接近飽和,是標準的紅海市場。要在紅海中找到一個藍海市場,就需要比原來那個品類的占有者、細分者,或者心智占有者更強,這對創業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并非單純地指占據某一個品類,也有可能是占據某一種消費感,或者說占據某一種得天獨厚的選址優勢。總之,你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占據消費者心智,實際上確定的是品類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怎樣一種體驗,這將會是品牌未來的壁壘。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單純作為一個生產者很難在市場中存活,這就要求餐飲創業者必須從一開始就思考品牌的壁壘。
星巴克被認為是全球最強的咖啡企業,起品牌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別人買不到其店內的咖啡豆,也不是因為別的咖啡店無法搶到它的門店位置,更不是因為它的咖啡機絕無僅有。事實上,在餐飲行業競爭幾乎進入白熱化的今天,這些因素都無法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那么星巴克到底強在哪里?答案就是品牌。
如今星巴克的名字已經出現在大街小巷。對于消費者而言,它不僅僅是咖啡,也是人們交流的空間,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它背后向用戶傳遞的品牌感才是無形競爭力,越有力的東西往往越無形,就像某種深入人心的信仰,讓它無可替代。
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做餐飲是很難形成“產品”壁壘的,真正能夠在消費者心智中構建門檻的唯有“品牌”本身,一旦消費者對你產生了從品類到品牌的認知,那么其內心就會完成“預售”,也就有了更多的“復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