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定位理論在中國商業界大行其道,但也存在很多誤讀,我們建議讀者要想系統了解定位理論,最好去通讀里斯與特勞特先生所有圍繞定位理論進行延展的著作。其中這本《定位》作為定位理論的開山之作,則是首先要必讀的書目。本文節選自該書第一章內容“定位究竟是什么?”,其講述了作者提出“定位”理論的最原始思考。

《礪石讀書》專欄 | 第008期
本期書籍:《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
在以創意聞名的廣告業,一個看似沒有賣點的概念——定位,為什么如此風行呢?
事實上,廣告業在過去10年的特點應該可以歸結為四個字:返璞歸真。白色騎士(英文的White Knights,指爵士白Ajax去污粉的商標人物)和戴黑眼罩的男人(英文的Black Eye Patches,指哈撒韋Hathaway襯衫的商標人物)這些舊時日的廣告明星早已黯然失色,一些定位概念已經閃亮登場。比如,“萊特淡啤(Lite Beer), 給你喝真正啤酒的全部享受,而且口味更清爽!”
有詩意吧?確實。有藝術感吧?確實。同時也直接、清楚地詮釋了進行定位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在當今社會,要想成功,就必須腳踏實地,接受現實。并且,只有潛在顧客的心智已經接受的現實才真正有效。
雖然不是不可能,但是想靠創意把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是越來越難了。
定位最基本的策略不是植入全新的、不一樣的東西,而是操控已有的認知,將已有的關聯認知重新進行組合。
過去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在如今的市場上已經不管用了。現在市場上充斥著的各種產品、公司,鬧哄哄的營銷聲音實在是太多了。
對定位持懷疑態度的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為什么呢?廣告和營銷為什么需要新的策略呢?”
1
傳播過度的社會
問題的答案就是:美國社會已然傳播過度了。當下,美國的人均廣告年消費額是200美元。
如果你一年花100萬美元做廣告,那么平均下來,你每天在用還不到0.5美分的錢,全年365天不停地對每位顧客進行信息轟炸,而他已經在承受其他公司價值200美元的廣告轟炸了。
在這個傳播過度的社會,妄想讓廣告產生巨大沖擊,那就太高估你所發出的信息的潛能了。這想法不切實際,與當今的市場現狀格格不入。
在這個信息傳播的叢林中,要想收獲滿滿,只能有所選擇,只能減少目標,集中精力,只能將市場細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定位。
當今社會,信息海量傳播,人的心智就像是一道屏障,對信息進行篩選,并將大部分信息拒之門外。一般來說,大腦只會接受與先前的知識、經驗相吻合的信息。
大把大把的錢被砸在廣告上,試圖改變人們的心智。然而,心智一旦形成,幾乎就不可能改變。像廣告這么微弱的外力,當然不行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是:“別再和我擺事實困惑我了,我的主意已定。”
一般來說,人們在一無所知時,能忍受別人的說教。(這也就是為什么新聞是一種有效的廣告策略)。但是,人們一般都忍受不了別人告訴自己說:你錯了!因此,試圖改變心智必定導致廣告災難。
2
極度簡化的心智
在傳播過度的社會,人們唯一的防御之道是將心智極度簡化。
除非自然法則被打破,一天不止24個小時;否則,誰也沒法往大腦里強塞更多的想法。
普通人的大腦就像已經在不斷滴水的海綿,只有擠掉一些,新的信息才能滲透進來。可是,我們卻還在不停地向已經過度飽和的海綿里灌輸信息,信息吸收不了,我們還失望不已。
當然了,廣告也只是龐大的傳媒領域的冰山一角。人們彼此之間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溝通,而且信息量不斷地呈幾何增長。
信息傳播媒介雖然不是信息,但對信息的影響很大,因為信息傳播媒介并不是一個傳輸系統,而像個信息過濾器。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僅僅占原始信息的很小一部分。
此外,我們身處的社會已經傳播過度,這本身就會影響信息的接收。“辭藻華麗,千篇一律”已經成為這個傳播過度的社會的生活方式。就別提它有多有用啦。
單從技術上來說,信息傳播量至少能翻10番。人們正在討論衛星直播,可以向用戶提供50多個頻道,隨意挑選。
信息會越來越多!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宣布推出一款名曰“磁泡”存儲設備。單個芯片就可以存儲9.2萬字節的信息,目前在售的、存儲量最大的半導體存儲設備的存儲量也僅是其1/6。
真了不起!但又有誰在為大腦開發一款磁泡呢?誰又能幫助潛在顧客應對如此復雜逼人的形勢呢?面對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人們通常的反應只能是關緊接收信息的閥門,讓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少?傳播本身真成了個傳播問題。
3
極度簡化的信息
身處過度傳播的社會,最好的應對方法是將信息極度簡化。
傳播和建筑一樣,簡就是繁,少即是多。信息必須足夠簡化,才有可能切入大腦。要摒棄那些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信息,將信息極度簡化。如果想讓留下的印象更長久一些,信息就還需要進一步被簡化。
以信息傳播為生的人都知道極度簡化的必要性。
假設你在幫助一位候選人競選,在與他會面的頭5分鐘里,你了解到的就比普通選民在之后5年里所能了解到的信息還要多。
因為能灌輸到選民頭腦中的候選人信息少之又少,所以,你的任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傳播”。
實際上,你的任務是“篩選”。你必須篩選出選民最有可能聽得進去的信息。
阻礙信息成功滲透的,就是信息量。只有領會了問題的本質,才有可能知曉解決之道。
要想宣傳一個政治候選人、一個產品,或者是你的個人優勢,你必須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
其解決之道不在產品中,也不在你的頭腦里。
要在潛在顧客的頭腦中尋找解決辦法。
換句話說,反正信息只有極小的一部分能被潛在的顧客接收,倒不如忽略信息發出方,將精力集中在接收方上。不要把精力放在產品上,而應把精力集中在潛在顧客的看法上。
紐約市前市長約翰·林賽(John Lindsay)說過:“在政治上,認知就是事實。”在廣告業,在商界,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那么,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事實?
真相是什么?事實是什么?似乎人人都憑著直覺,自以為只有自己才掌握著宇宙真相的鑰匙。當我們談到真相的時候,究竟是指什么真相?是自己認為的真相,還是別人認為的真相呢?
這是有區別的。用另一個時代的話說就是:顧客永遠是對的。言外之意就是:銷售商和推銷人員永遠是錯的。
“發出信息的一方總是錯的,而接收信息的那一方總是對的”,接受這樣的前提也許確實太悲觀了。但是,如果你想把你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你就真的別無選擇。
再說,何嘗不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呢?
把過程反過來,不關注產品,而關注潛在顧客,那么選擇的過程就大大簡化了。你還可以學習一些原則和理念,讓傳播變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