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營銷圈最大的事,肯定是B站的《后浪》刷屏,甚至有人說,這個案例已經提前鎖定了2020年十大刷屏案例之列。
那大叔就做個點評,畢竟我目前唯一的一本書,叫《刷屏》,也自稱研究刷屏多年。
這篇文章,試圖探討三個問題:
1《后浪》憑什么能刷屏?
作為品牌公關人,總是很喜歡問一個問題:某某案例刷屏了,背后是哪家公司做的?
仿佛我知道這個答案后,就能給領導“交差”了,甚至還能向同行炫耀。
沒錯,勝加廣告做的,這是一家非常善于用過視頻講故事的廣告創意公司,負責人馬曉波是個鬼才,有不少經典案例,比如方太在過去幾年一系列的腦洞視頻都來自于他和他的團隊。
針對《后浪》為什么能刷屏這個問題,大叔與曉波有一些交流,但他希望低調,我就在本文中唯一引用他一句回復:
“事先的基本判斷,這案子能火,但確實沒想到有這么火。”
似乎,這已經成為了刷屏策劃者的標準“回復口徑”,你可以在大叔的《刷屏》里看到很多,也從側面印證了刷屏之難,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更難以控制,這就是KK《失控》一書中描述的“失控”的樣子。
大叔來試著從“23456”的刷屏模型中找到原因,至少有3條:
1、圈層。
做任何傳播的時候,都要先鎖定一個圈層,并且盡可能在這個圈層引爆。這是大叔在2018年采訪網易多個刷屏案例的幕后操盤手——袁佛玉時,她認為的網易持續刷屏的“絕招”。(完整對話內容,可以購買大叔的《刷屏》)
幾年過去了,這招確實很“絕”,甚至可以說“越來越絕”。《后浪》的刷屏,大叔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激發甚至激怒了“前浪”這個年齡圈層,仿佛印證了那句“年輕人沒轉,中年人都在轉”的網絡點評。但這句話,前半句不對,下文糾正。
回看B站的這次社會化營銷的策略,也很有趣。
文案上,找一個中年人代表前浪,不僅狠狠地夸了一番后浪吧,還把一大片“同齡”前浪給得罪了。但整體做到了“燃”,仿佛,前浪看完了,比后浪更燃,成為刷屏的主力。
媒體選擇上,全是官媒,還投放了央視一套的廣告。誰看官媒和央視一套?年輕人一定不是主力。
雖然也投放了朋友圈廣告,不知道B站選擇的人群包中,年齡一項是怎么選的?如果誰知道,歡迎你在留言區告知,送出《刷屏》一本,因為這個選擇就能代表B站的策略。
B站,已經有億的月活用戶,但依舊擺脫不了二次元等非主流的標簽,大叔認為,這次事件營銷的核心策略,就是要通過綁定主流媒體的一次出圈行為,來獲得更多主流的認可,即:
出發點挺好,時機也不錯,五四青年節,一個快被遺忘的節日,但“燃”卻很快被“吐槽”甚至是批評蓋過,引發更大出圈的同時,來引發了爭議。
2、吐槽點。
爭議點何來?大叔認為,主要是3句:一個是標題“后浪”所代表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那句調侃,第二句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老一輩的吐槽經典文案,第三句是“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這給前浪們貼了一個大大的標簽。
這種具有代溝和時代感的話題,容易激發用戶的參與度,也成為前浪教育后浪的口頭禪。所謂,無爭議不傳播,不管是爭議,還是吐槽,或者是誨人不倦的真誠,都使得:
這個視頻先是非常精準地找到前浪,然后再經由前浪傳遞給后浪,實現了在微信朋友圈的刷屏。
當然,年輕人其實也有吐槽和回應,只不過不在朋友圈,而是在彈幕里。
3、熱點借勢。
所有,記住,是所有的傳播,都需要天時。
五四青年節,屬于年輕人的節日,但由于緊貼著五一小長假,幾乎被遺忘了。但這個節日,與B站的用戶實際上最貼,選這么冷門的熱點,有一好處就是沒人搶,傳統媒體實際上還缺少內容呢,B站愿意花錢合作,又是很燃的內容,何樂而不為。
對B站出圈的目標而言,在疫情之后,選擇這個節點,很巧,因為傳播一定是要時機和節點的,你在六一兒童節討論青年人的話題,那就是錯位了。
2?能從B站“抄”什么作業?
作業,也分好壞。
1、圈層。
B站這次刷屏,從文案(金句),到選角,再到媒介投放,牢牢鎖定一個圈層,即主流人群,說得難聽點,就是中年人,視頻看似是中年人說給青年人聽的話,但實際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人群,確實以中年人居多,B站實現了出圈,撇來爭議部分,確實進入主流視野,這下子大家都知道了,B站里有年輕人。
2、時機。
根據B站市場中心總經理楊亮的回應,整個準備時間是一個月,能在這么短時間,完成這樣一次事件營銷,不僅時機抓得準,團隊的執行力才是關鍵。
1、爭議。
大叔也并不完全認為不好吧,只是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比如:一個品牌,到底要不要介入或發起一個較有爭議的社會話題,甚至主動圈入這個爭議?大叔猜測,策劃者沒能預料到此事會刷屏的關鍵也來對爭議的把控度不夠。
當然,出圈營銷確實都有風險。
同樣的案例曾經發生在知乎,后者為了拓展新用戶,在俄羅斯世界杯投放的洗腦電視廣告“有問題,找知乎”,也被知乎的老用戶和普通網友所詬病,但用戶數真的漲了上去。
2、節奏。
有一種普遍的聲音認為,后浪點燃的其實是中年人,所以,中年人在轉,但青年人根本不關心。大叔認為,B站應該多主動回應,這點有點可惜。
從數據來看,拋開B站的站內或站外流量,大叔把《后浪》與《釘釘在先求饒》做對比,在播放量上,釘釘接近2500萬,是B站《后浪》的2倍多;評論數上,分別是萬萬,釘釘完勝;在投幣和收藏上,倒是《后浪》略勝一籌;還有一個數據是微信的分享次數,《后浪》是萬,略高于釘釘的萬。
由此可見,單從B站的數據來看,《后浪》吸引的年輕人并不少,但顯然,這些信息沒傳遞出去,后面的節奏,沒帶好。
3?社會化營銷在今年何去何從?
很多人問大叔,今年對品牌公關人來說,是好是壞?
對剛剛創造刷屏案例的勝加,一定是好的。
與B站去年年底的音樂會刷屏不同,這個視頻略顯單調。
一個中年男人,嘮嘮叨叨說2分鐘,你竟然能看得下去,還愿意參與刷屏,這就是社會化營銷的魅力,更是微信朋友圈的去中心化傳播的魅力,這個魅力還在,大家就有機會吧。
很多創新,就是一個排列組合的變化而已,最本質的一定是內容,社會化營銷人不能陷入到創意和工具陷阱,比如現在提到社會化營銷,大家都會首選直播,反而忽視了依舊是目前最大的流量池——微信朋友圈,和最具傳播力的媒介——文案。
作者:萬能的大叔。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