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上消費行為的改變,新型的網絡消費模式(如電商平臺),決定了在用戶的選擇環節變得很短暫,記憶并不是特別重要,因為大家所見即可買,馬上就下單。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文案結構的后半部分就要有所調整,往“搜索”和“分享”上去引導。
這樣,原先的“AIDMA”就可以優化為“AISAS”,這里的兩個“S”就是具備網絡營銷特質的Search(主動搜索)和Share(口碑傳播)。
假設第一批消費者在接觸到商品的信息之后,廣告中的文案可以引發他們分享或者進一步搜索的欲望,那么我們的廣告就可以因為他們的這個行動,而吸引新一批消費者,獲得更多的關注。
所以,我們可以把微博文案、朋友圈文案這樣的一些內容作為信息的原始傳播源,它們就相當于一個入口。
我們的文案要在“A(注意)”和“I(興趣)”階段下足功夫,設法讓讀者感受到興奮和沖動,進而促使他們主動去搜索產品、服務和信息。
同時,你還可以在發布的微博內容當中帶上話題,那么后續人們就可以通過搜索這個“#”字號的話題來加入討論,再將它轉發和傳播出去。只要這個話題在短時間內被反復提及,它就很有可能會登上微博熱搜榜。
案例《萬物皆可SUPERKU》
2021年9月初,一向擅長玩轉潮流元素的優酷,借助潮流季的勢能,開啟了“SUPER KU給油舞”挑戰賽,以一支動感魔性的SUPER KU給油舞,鼓勵年輕人動起來,為自己的熱愛的事情“給油”。
優酷先是借助明星達人效應,讓明星領舞團率先出戰,并制造熱點話題“萬物皆可SUPER KU”和“給油舞花式挑戰”,讓用戶帶話題參與。不得不說,經過此次分享和傳播,話題熱度和用戶量在持續不斷增加。
案例《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年底上映的藝術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雖然后期口碑褒貶不一,但是從推廣的角度來看異常成功。
它先是借勢“跨年夜”,制造熱點話題“一吻跨年”,然后利用這個分享的機制來達到裂變的效果,最終實現首日票房的大營收。
微信文案的結構
讓我們再來看下現在大家遇到較多的文案寫作場景——微信文案。
我在這里用“微信文案”來指代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撰寫。由于微信自身的界面分為多個層級,這就決定了它的溝通結構注定要比普通的平面文案復雜。
一條完整的微信文案,通常由三部分所組成:標題、導語、內文。
但是,作為微信的創作者,除了把握好這三個文字部分的內容之外,還要兼顧視覺的呈現,那就是:頭圖的質量和內文的版式。
1、標題創作難度變大,頭圖作用不亞于標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標題之外,頭圖是另一個引導點擊的重要因素,而且要和標題打配合戰。
當它與標題組合在一起,呈現在讀者面前,會形成一種“協同分工”的作用。兩者巧妙呼應,好比相聲里有“逗哏”和“捧哏”。
如果標題是一則微信的主角,那么與標題同時出現的頭圖,就像一個潤物細無聲、但絕對不可或缺的配角。
當標題的力度不夠強的時候,你可以配上非常有表現力的圖片;如果標題足夠醒目,頭圖就可以適當低調一點,哪怕用單色底加大字的方式也可以。
2、好的導語,能以巧勝多
微信的推送,包括“單圖文”和“多圖文”兩種形式。
導語,出現在“單圖文”狀態中,位于標題和頭圖的下方;而當同一天推送的微信超過單條,就會出現“多圖文”疊加的情形,這時導語就自動隱藏,而頭圖的面積也會因此縮小。
導語的字數,一般不會太多,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覷:你可以“提綱挈領”,也可以“欲說還休”。目標只有一個:配合標題圖文,誘導更多點擊,盡快進入內文。
3、結尾部分,需要引發行動與分享
1)利益驅動型,如:分享集贊、得獎品;
2)內容認同型,如:星座分析、地域特征類;
3)干貨精選型,如:商業知識,健康養生、資訊等。
而這類文案的考驗之處在于:
- 如何在前文中營造一種壓倒性的說服邏輯,并通過戲劇性的故事情節提高受眾卷入度?
- 怎樣做才能全程打破受眾預設的心理防線,直至文章結尾處引發自覺的分享行為?
在收尾環節,千萬不能一時大意就忘了你的目的,你的文字得像荊軻刺秦王一樣,做到“圖窮匕見”:當秦王(讀者)看完一整張圖,荊軻(文案)就要把“那把匕首”(促使他們馬上轉發或下單的途徑)亮出來,這才符合廣告的商業目的。
本文系作者: 樂劍峰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