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什么?這是一種組合的能力,它可以采用新穎的、獨特的、無限的、不斷變化的方式將事物、事件、思想和概念組合起來……它可以洞察我們周圍看不見的世界,那是科學世界。
——奧古斯塔·埃達·洛夫萊斯夫人
在商業領域獲得成功有兩條路徑,其中一條是在大公司中工作并步步高升。做員工的好處是,自有他人來承擔創業風險,讓你帶薪休假,幫你買健康保險。為他人工作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很多人都會選這條路。另一條路徑荊棘密布,但往往更激動人心,那就是成為一名企業家。
經濟學家是最早研究“企業家”這個群體的人,企業家即通過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并進行創新來追求利潤的人。企業家是所有生產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項。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說: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的創新。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的“國王”,市場經濟的真正“英雄”。生產要素只有在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手中,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發展壯大起來,才會真正成為財富的源泉。
企業家精神是支撐一家企業存在的精神力量,企業具備了企業家精神才能生存,當失去了企業家精神,企業就如同行尸走肉,應該被淘汰。德魯克認為,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的規模和性質無關。
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無論是高科技企業還是非科技企業都可以有企業家,都可以具備企業家精神,所以即使是小老板,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企業家。同時,企業家精神也是一種易逝的特質,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很難保證長期擁有這種特質。
根據經濟學家對企業家精神的研究成果,我們總結出普遍認可的三點:創新、冒險、敬業精神。這三點可以作為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企業家精神的標準,企業家的好與壞,不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純粹主觀認識。
一、創新精神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首要內涵,很多人具備其他要素,但如果不具有創新精神,就不能稱之為企業家。熊彼特說,創新就是一種新的組合,一種產品或技術從無到有一定是組合而來的。組合是什么?組合就是一種想象力。斯蒂文森把軌道馬車和蒸汽機想象在一起就有了蒸汽火車。
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的創新者,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資本就是專為以實現創新為目的的企業家而存在的。
馬云說“汽車誕生后,馬車夫就沒了生意”,從創新角度上講,馬云應該比其他很多企業家偉大。創新的力度越大,顛覆性越強,企業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像喬布斯說的,“活著就要改變世界”,企業家的價值就是不斷創新。
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經濟只能處于一種“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經濟增長只是數量的變化,這種數量關系無論如何積累,本身并不能創造出具有質的飛躍的“經濟發展”。
比如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之前,幾千年的文明只不過是不斷重復過去的歷史,生產力并沒有大幅度的進步。
在工業革命以后,企業家進行創新,“創造性”地破壞了經濟循環的慣行軌道,推動經濟結構從內部進行革命性的破壞,才有了經濟發展。創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壟斷,刺激了大規模的投資,引起經濟繁榮。
當創新擴展到相當多的企業之后,盈利機會趨于消失,經濟開始衰退,期待新的創新行為出現。在創新的驅動下,整個經濟體系在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構成的周期性運動過程中前進。
德魯克承繼并發揚了熊彼特的觀點,他提出企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創新是指“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而不是只要標新立異、開創一門生意就叫作創新,也就是說,創新的內容必須有市場,能滿足客戶需求。
比如有些牛人非常厲害,自己在家用錘子、電焊造出一輛汽車,在汽車工業誕生100多年后的今天,這種“閉門造車”并沒有價值。
“創新是企業家特有的工具,他們憑借創新,將變化看作開創另一個企業或服務的機遇,創新可以成為一門學科,供人學習和實踐,企業家必須有目的地尋找創新的來源,尋找預示成功創新機會的變化和征兆,他們還應該了解成功創新的原理,并加以應用。”
當企業家失去了創新精神,或者換個角度講,企業剛誕生的時候還是引領潮流的,但自己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慢慢地就被時代淘汰了。今天還是明星企業,過幾天就破產倒閉,這都是正常的,現在好并不代表會一直好下去,要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化。
有的企業產品老化,跟不上市場的節奏,慢慢失去了競爭力,企業效益越來越差,老板卻總是回憶自己的輝煌過去,躲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有的企業投資隨大流,看什么熱門就投資什么,聽別人說什么賺錢就投資什么,盲目跟風湊熱鬧,這種低水平重復建設失敗的概率最大。
有的企業學著別人的樣子,整天喊著“顛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創新之處,都是在照著葫蘆畫瓢;有的企業一窩蜂地涌進政策支持的“新興產業”,整天都是互聯網、新能源、半導體、集成電路、區塊鏈、元宇宙,這些最時髦的詞掛在嘴邊,成為投資界的時尚達人。
這些“偽創新”并不能創造新的生產力,白白浪費社會資源。
即使是一家新公司,但如果只是以同等價格提供市場上已有的產品或服務,也并不算創新,因為它只是對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并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注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有的企業在行業最熱的時候跟風進入這個行業,當行業變冷的時候,最先被淘汰的往往就是它們。
二、冒險精神——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
“企業家”這個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冒險者”的身份。如果人們都不愿冒風險,那么就不會押上全部身家去借錢,銀行也就沒有生意可做。為什么很多科學家既具有創新精神,也具有敬業精神,卻當不了企業家呢?就像《三國演義》中的謀士,個個足智多謀、智商超群,卻當不了梟雄,一輩子過著“為主謀天下,為自己謀三餐”的日子。
差別只有一點,就是是否具有冒險精神。

劉邦在沛縣起兵的時候,之所以被推舉為首領,不是因為他威望高,而是因為蕭何和曹參怕起事失敗后被誅殺九族。在社會劇烈變化階段,最重要的不是砸鍋賣鐵、為孩子鋪一條競爭的泥濘小路,而是有膽量去邊緣市場發掘機會。
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企業創新風險是二進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敗,只能對沖不能交易,企業家沒有第三條道路。
美國3M公司有一個很有價值的口號:“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和無數個青蛙接吻。”“親吻青蛙”常常意味著冒險與失敗,如果害怕失敗,那么什么也別干。
今天看起來功成名就的企業,它們創始人的生長環境、成長背景和創業機緣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是在條件極不成熟和外部環境極不明晰的情況下敢為人先,第一個跳出來吃螃蟹的。
企業家雖然冒險,但他們并非賭徒,他們有前瞻性地冒險,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在冒險,可在他們看來,卻是成竹在胸。就像跳傘運動員,愿意冒點險,但是在決定冒險時,他們會仔細而周全地計算風險的大小,并且盡一切可能讓各種可能事件朝著有利于他們的方向發展。
熊彼特說,企業家應具備對商機的警覺性。
企業家應具有“盡管在當時不能肯定而以后則證明為正確的方式去觀察事情的能力,以及盡管不能說明這樣做所根據的原則,卻能掌握主要的事實、拋棄非主要的事實的能力”,在別人看不到機會的地方,能夠看到機會,這是企業家與眾不同之處。能抓住眼前的機會,挖掘出市場中存在的潛在利潤。
成功的企業家會精確計算自己的預期風險,小心翼翼。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他們通過讓別人一起分擔風險、規避風險或將風險最小化,來影響成功的概率。他們不會故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不會承擔不必要的風險,當風險不可避免時,也不會羞澀地退縮。
三、敬業精神
俗話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二字是考量企業家時的兩個品質。實際上不光是“小富由勤,大富由天”,大富也靠勤勞,因為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很多躋身財富多少強的企業家,身家已經有幾百億了,幾輩子也花不完,可是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有的已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堅持在一線。
這種敬業的精神,我們普通人似乎很難理解。被譽為中國臺灣地區“經營之神”的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在過世的前一天下午,還親自從中國臺北到美國新澤西的公司與高層開會。
這種層次的企業家顯然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利己,也不會“小富即安”,企業家是有自己的情懷的。企業家不是不勞而獲的,他們的境界也與普通人不一樣,有些企業家追求“死在辦公室里”,和追求“30歲退休”的人顯然有很大不同。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強大,也沒有稀里糊涂的衰敗。所有的高收入,背后都是玩命地付出和不懈地堅持,這也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越厲害的人,反而越努力。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道:“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這是唯一可能的動機。但與此同時,從個人幸福的觀點來看,它表述了這類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個人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
金錢只是成功的標志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才是企業家的“巔峰體驗”和不竭動力。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企業走向衰落,并不是因為市場衰退了,而是因為當初的創業者后來飄飄然了。有些企業在取得了小成功之后,老板不再是創業時那副全身心投入的狀態,而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整天喝酒打牌、貪圖享樂、奢侈揮霍、紙醉金迷。
真正有修為的企業家,哪怕是財富再多,也不會這樣,這樣做也守不住財。一旦老板出現了這些行為,往往是一個家庭、一家企業走向衰敗的標志。在小微企業分布最廣的零售業、服務業,沒有什么科學技術可以創新,能夠賺錢的最大秘密就是比別人多付出一些,比別人的服務做得好一點。
總之,企業家精神是一家企業的靈魂,是維持一家企業存續的精神力量。當企業家精神旺盛的時候,企業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企業家精神逐漸衰退,就意味著企業越來越老了。
企業的壽命不在于成立時間長短,而在于企業家精神是否一直發揮作用。一家企業在三個方面都可以得高分的時候,競爭力就非常強;如果僅在一兩個方面做得好,競爭力就差一些;如果一個也不具備,那就將要被淘汰了。
一個人,如果從事的工作具備這三個條件,也能獲得高薪。一般來說,腦力勞動者的工作收入高于體力勞動者,因為腦力工作需要更多的創新能力。一線市場人員的工資也會高于二線人員,因為一線市場人員的工作冒的風險比較大。
同樣,業精于勤,敬業的員工肯定要比不敬業的員工平均收入高。
來源:芒格學院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