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銳品牌創始人找我咨詢,線上一年4億,在渠道和流量的獲取上,確實有他們的獨到之處,今年目標6個億,在渠道上發力應該可以完成,但是未來8個億,10個億呢?創始人清楚必須在品牌上加強,包括定位、產品差異化、品牌故事、甚至代言、梯媒等,感覺很多可以做,無從下手。
這個品牌做了到類目TOP1,所在的賽道有品類,沒品牌,市場的天花板是非常高的,且行業還處于增長趨勢中,所以對于創始人來說,要的不僅僅是增長,還要品牌的成長。
讓我不禁想到了和空刻意面CEO義超聊天的內容,他說,雖然空刻目前是線上意大利面TOP1,但是調研過他們的用戶,仍然有不少用戶購買了產品,但不知道空刻。說明空刻還只是在一部分人群里有知名度,沒有破圈,今年,空刻品牌的工作,會圍繞品牌破圈做工作。
這2位老板是非常清醒的,中國人口基數是非常大的,線上線下,一二線和三四五線,用戶重合度不高,對于品牌來說有很大的空間。
不少品牌,抓住了品類和流量的紅利沖的很快,但是,紅利是有時效的,流量越來越貴,競爭對手你追我趕,只有真正的占領用戶心智,產生壁壘,才能在商業你追我趕的競爭中領先,自帶流量,長期獲取利潤。
那今天就分享一下,對于體量已經做到類目TOP,或者GMV好幾個億的商家,到底如何做品牌,幫助銷量更上一層樓。
目錄:
一、定位,是品牌發展的基礎;
二、為什么有時定位失靈?;
三、傳播,是定位的放大器;
一、定位,是品牌發展的基礎
品牌定位是任何營銷動作的基礎,不管是0起步的商家,還是億級商家。定位無法用ROI來考核,所以很多商家做了,也無法直接感覺到好處,更別說沒做的商家,所以在很多電商賣家干脆靠技術流在賣貨。
定位,是搶奪心智,這是影響用戶長期購物行為的,不能因為有了流量、渠道紅利的加持,暫時牛逼而忽略品牌。
最好的定位,是能找到差異化,這種差異化,包括了品牌獨有的、優勢,也包括了行業共性,但是對手忽略的點。轉自朋友圈看到一段話:
真正吸引大腦注意力的是【變化】本身,是【不同】。
一個物體如果與背景、環境不同,就意味著它可能會包含新的信息量,那它就會格外吸引大腦的注意,讓大腦想去了解它。鶴立雞群同理——我們會先注意到鶴,忽略掉雞。

我們在服務品牌定位的時候,尤其是那些產品同質化,以及產品壁壘低的品牌創始人會問一句話:“行業門檻低,如果競品也這么定位,怎么辦?”
定位和差異化,能提高市場競爭的效率,但定位不等于差異化。而是要清晰告訴消費者“你是誰”。
東鵬特飲定位功能型能量飲料,“累了困了喝東鵬特飲”,和紅牛“困了累了喝紅牛”簡直一模一樣。但是沒有阻擋東鵬特飲IPO。
二、為什么有時定位失靈?
很多品牌會發出疑問:“我們定位了啊”,可也沒覺得對銷售量有什么幫助。
有時候定位失靈,是因為定位錯了,或者定位沒有真正落實到系統。
會做菜不等于做的菜好吃,有了定位也不等于定位對的。
定位,不是一句腦暴很多天的文字組合,而是真的要從產品出發,圍繞視覺、賣點、場景、服務等體系化動作。
大家都喜歡差異化定位,能提高營銷效率,但差異化一定要從產品出發,消費者真金白銀購買的是產品、服務,而不是價值觀、空洞的概念。
所以,有能力的品牌,還是應該花點時間,在產品開發上,這才是支持品牌的根基。
當年,90后李寧的定位,不是很好,也不很差,至少品牌對于未來的趨勢判斷,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無奈產品實在太丑,90后根本不愿意穿出去丟人,不停的換CEO也無法挽救李寧。
后來,國潮李寧橫空出世,這次,所有的產品,都讓人眼前一亮,真正讓消費者覺得國潮,而不是停留在自嗨上。
好的定位,一定是品牌的“知行合一”,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還有差異化,那更厲害了。
?三、傳播,是定位的放大器
定位不是萬能的。
企業的發展,不能依賴于定位,以為定位了,就萬事大吉,飛黃騰達。很多品牌的定位,除了公司高管,甚至自己的員工都不知道。更別說消費者了。
為什么大家認知里,做品牌費錢,主要是因為傳播費錢:電視廣告、戶外廣告、代言人,花起來錢就像流水一樣。
有的品牌起來很快,并不全是定位的功勞,而是很多品牌舍得砸錢傳播。
所以,雖然我自己是做品牌咨詢的,但是我也非常清楚,一個品牌能成功,離不開品牌的配合。咨詢要這么牛逼,咨詢公司都干品牌去了。
所以,有些品牌家喻戶曉,咨詢公司也沒必要包裝自己多牛逼,真的是因為品牌方太有錢,分眾電視地鐵廣告砸個不停。
1、如果預算充足
這個時候,對于品牌來說,賣貨不是唯一了,有預算投入到品牌傳播破圈,知名度、好感度的打造上了。
-
1、內容破圈:
在內容營銷基礎上進行內容品牌化,可以找人群標簽接近,但是更泛的達人,大博主,或者明星藝人。
如果是家居品牌,那第一步肯定是找家居/生活好物的達人,以及一部分非垂類,但是家居數據好的達人。
那之后,一定是找更廣泛的達人,比如職場博主,職場精英,高知人群,時尚達人,明星藝人進行破圈。
品牌們從各個內容平臺起家,如果要品牌化+破圈,多平臺推廣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到了幾個億體量,還是依靠一個推廣平臺,非常危險,因為平臺的政策無人能預料。
1.2、品牌傳播
好的傳播,兼具聲量和品牌好感度。
品牌傳播,基本都要和熱店,廣告公司合作,大家可以看看NEIWAI內外、王小鹵、蕉內的case,這幾個品牌都是玩傳播高手。在社群里,我們也分享過,也有很多公開分享,就不重復了。
1.3、公關傳播
很多新銳品牌,不太了解公關傳播的重要性,有的認為有危機才要公關,甚至有的公司會排斥公關。覺得自己還比較小,還在成長期,沒必要公關曝光,低調賺錢,不好嗎?
公關傳播,不等于你就高調了,公關傳播主要作用有2個:
1、觸達目標用戶,讓消費者對品牌實力、產品有了解,擴大品牌知名度;
2、塑造品牌形象,傳遞企業理念,向消費者傳遞企業的正面形象,建立品牌好感度;
1.4、跨界:
現在品牌喜歡上了跨界,但實際上,好的跨界,不是因為2個品牌聯合,而是因為跨界產生的話題+砸錢助推。
大部分品牌為了跨界而跨界,選擇跨界的品牌沒有話題性、產品沒有新意、產品沒有話題性,銷量慘淡。真正的跨界,一定是制造話題,通過話題,帶領品牌傳播出圈。
1.5、大曝光和破圈
1)代言人
代言人,是品牌實力的體現,大量的消費者,無從判斷品牌力的時候,有代言人的品牌,更容易獲得消費者信任。不同的代言人,對于品牌短期和長期的效果,都不言而喻。
但是很多品牌,對于代言人的利用,都只是肖像層面,沒有圍繞代言人形成傳播、互動,造成更大的影響力。
當時我在天貓負責易烊千璽的代言人傳播時候,我們設置了非常多的傳播,互動環節。
列舉其中的一個“21天元氣計劃”,我們設置了易烊千璽21個活力早晨,,每天有50萬名粉絲來天貓打卡,跟著易烊千璽跳舞、閱讀、擼貓、按時吃早餐、做平板支撐……“千紙鶴”們這一系列行為動作的背后,其實也道出了另一層信息:
粉絲們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消費者,更是一個認同并踐行品牌所倡導的理想生活方式的“生活者”。
無論是千璽置身的場景,還是他身上的“服裝”,背后所鏈接和打通的,都是天貓站內一個個可以給粉絲們助力的“元氣裝備”。
比如在“世界讀書日”的時候,通過易烊千璽在微博上分享他18歲時在讀的一本書《活著》,由此打開了一個社交網絡話題的討論——#18歲讀的書#,進而透過余華給千璽的回信,把觸角延伸到整個名家文化圈層。
明星粉絲不是“消費者”,?而是潛在乃至直接踐行品牌理念的“生活者”。
2)電梯、戶外廣告
電梯廣告曝光非常大,但是光有曝光,沒有轉化也是耍流氓。這也是很多品牌,大曝光時候,必須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的原因,如果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讓用戶記住,所謂的曝光,造成巨大的浪費。
另外,光有電梯廣告肯定不夠,一定要在社交媒體上形成傳播配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Ulike,A1零食研究所,認養一頭牛、等品牌,都是有錢的大戶,真的是品牌無處不在。
Comper美容儀、后秀暴汗服也是電梯廣告的大戶,但是恕我直言,除了電梯外,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我幾乎沒看到他們的內容,可能是內容沒push到我吧。
這種缺少多平臺的配合的,簡單粗暴投放電梯廣告的打法,并不提倡。
3)事件營銷
事件營銷,四兩撥千斤,但是費腦子,這個就不展開了介紹,大家可以找到各種案例參考。
2、如果預算不充足呢?
預算不足的品牌,硬廣別想了,重點真的就是把內容做好。
2.1、品牌梳理:
品牌故事:故事簡單直白,老少皆宜,很容易被消費者記住,從而記住品牌。每個品牌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更容易通過故事,記住品牌。好的品牌故事,對于拉新,復購,都有幫助。無論是蘋果、星巴克、小米這樣的大品牌,還是認養一頭牛、尋薈記這樣的新銳品牌,對于用戶心智、好感度的影響,都是相通的。
但是品牌故事,不等于創始人故事。產品故事、原產地故事、甚至員工的故事,都屬于品牌故事。
大家有沒有發現,不少淘寶店鋪的詳情頁,比99%的天貓店詳情頁,更吸引讀者。因為淘寶店運營的是個人,通過詳情頁,能感受到背后是店主的故事,店主的心路歷程。大家因為信任故事,而產生品牌信任和好感度。
如果有預算,一定要通過行業媒體進行傳播,預算不夠,可以通過品牌官方自媒體、私域、私域運營的朋友圈,找到一切可觸達機會,觸達消費者。
2.2、內容營銷:
1)自造內容:
相信我,創始人做短視頻內容一定是不容易的,但確實又是積少成多,累計紅利的,可以開直播,同時變現。
我們合作的一個品牌創始人,就是從觀望-做內容-堅持-直播,雖然粉絲才4位數,已經每次開播,都有幾千元的變現了。
2)達人合作:
定位是基礎,所有的內容營銷,都是基于定位的延展。
內容營銷和直通車等產品最大區別是:
通過內容購買的用戶,基本都是直接搜索品牌,下單,所以對于品牌印象深刻。
通過直通車等過來的用戶,搜索的是品類次,就會出現買了意大利面,還對空刻印象模糊的情況。
雖然小紅書商業環境惡劣,但是還是最適合新品牌。
四、總結
消費品的殘酷在于,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導致忠誠度越來越低,同時,競爭對手層出不窮,每個時期,總有商家拿到投資殺入,不是你今年TOP1就高枕無憂,如果沒有品牌力,靠技術流,最后是賬面好看,利潤低甚至沒利潤。
我的文章,關于定位說過很多次:《做品牌,要不要花很多錢?|底層思考》《內卷時,如何搭建增長體系?|復盤》,但是關于傳播,說的比較少,以至于讓人覺得定位是萬能的。
品牌發展,無非做好拉新和復購,拉新一定離不開傳播,只有這樣,品牌對于用戶的心智,才能像湖面的漣漪,一圈圈的擴散,破圈。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